分享

2021年第102篇:读文随笔∣也说“教、学、考一致性”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9-13

也说“教、学、考一致性”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前段时间,程翔老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3期上的论文《论教、学、考一致性对语文统编教材的意义》。严格地讲,与其说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随笔。作者从统编教材与考试评价的关系角度,阐述了教、学、考一致性的必要性。读完之后,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当然,我主要是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角度谈的。

作者说的“教、学、考一致性”,主要指期中、期末考试中试卷内容与教材内容应该保持一致。程老师首先将“平时考试”和“高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课程考试,或者说是学业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后者是水平考试,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中考和高考与教材衔接不紧密,这一点也值得理解。但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试题应该与教材紧密对接。作者参与了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教材的编写理念、过程是有切身体验的,因此程老师所在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时能够考查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不过,考试与教材学习一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考查教材本身的知识。学生在教材学习中获得的语文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这其实也算是对接教材的一种形式。语文教材、教学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尽管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不是说只要教了教材,才算是教了语文。因此,对于试卷和教材关系的思考,还需要更加具体化,更不能把“教、学、考一致性”中的“教、学”理解为“教教材”和“学教材”。

程翔老师提出的“教、学、考一致性”也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尤其是考试如何与教材挂钩。我之前在高中教书时,科组长钟雅萍老师提出了“划范围考试”的思路,大致操作是:每学期两次的中段考,在学期初和第一次段考后会出一份“考试范围”,包括字词范围、成语范围、病句类型、文言文篇目、默写范围、阅读文体、作文类型等等,作为段考的依据。从实用性角度看,我是非常认可这种操作的。尽管有的老师担心这样做会导致过度应试化,但我觉得“考试范围”能够给教与学提供相对明确的方向,至少能够把知识点扎扎实实地复习几遍,考试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后来这种思路又纳入到期末考试中,每学期开学后不久教研员就会划定本学期的基本考试范围,这其实是将三年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统筹布局,我是比较认可的。

对于教材中的字词、语法、文学与文化知识等内容,试卷中是应该有所体现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不过,这种考查并不是一定要直接用教材中的句子来考词语书写和理解,也不是一定要直接考查诗词的默写,而是要将这些知识点融入新的语言环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例如对于课外文言文的实词考查,目前通行的“课外实词”对接“教材实词”的做法,就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即课内现代文应不应该直接作为期末考试的语料?程翔老师指出,现代文可以直接作为期末考试的语料,但教师出题不一定直接选用课后习题,教师阅卷时并不要求学生非得按照教师讲义上的内容来回答,学生只要言之有理,照样可以得高分。这其实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也是鼓励教师适度跳出教材和教参的范围,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例如杨绛的《老王》,除了课后“思考探究”等题目,这篇文章值得探究与理解的内容还很多,可以设计考试题目的点也很多。这种思路是有助于教师认真领会教材,从而把教材教好。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思路可能也会导致教师“只教教材”,而忽视学生语文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本人主张课内的文言文、诗词等,可以直接作为考试的语料,但现代文,包括文学类语篇、议论性语篇和说明性语篇,还是不宜直接作为考试的语料。这不是说考试要“另起炉灶”,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将教材与考试对接,即将考试语料作为新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但要在新的语言材料和环境中进行考查。例如《雨的四季》中的旁批曾提到了人称变换问题,这是散文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理解了《雨的四季》的人称变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换一种语境,在新的语言材料中考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也就是说,教材与考试的对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对接,一种是间接对接。前者包括直接考查默写、词语书写、课文文言实词的解释以及句子的翻译,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均出自教材;后者主要是将课内所学的知识点和能力,有机迁移到新的语料和语境中。其中最难的板块是现代文阅读,如何将教材学习中的文体知识、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等,迁移到考试中,这才是值得思考的。我有一个基本思路是构建“教读-自读-测评”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教读课文学习基本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策略,自读课文用来训练和复习,然后再在期末考试中测评,这其实也是“学教评一体化”的实施策略。但目前的考试,还是以静态的文本理解和文体知识考查为主,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考查是薄弱点,这一点以后要想方设法加强。

此外,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教材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具有基础地位,一线教师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高考命题要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二是教材,实现'课标-教材-教学-考试’四位一体,这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经常说的“学教评一体化”,与此是相通的。其中的“学”主要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自然也是教学目标,而目标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来确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程翔老师提出的“教、学、考一致性”和“课标-教材-教学-考试”四位一体的理念,对我们研究“学教评一体化”也是启发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