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襄城首山乾明寺的人,应该会注意到,山门外那座古香古色的明代照壁。 你会听到这样的介绍:照壁两侧的巨幅青砖浮雕,分别刻画的是《七圣迷径图》和《黄帝采铜图》,讲述的是人文初祖黄帝的故事。 如果你想作进一步了解画面细节,我劝你到此为止。 因为,你既找不到牧马的童子,也看不到采铜的场面。 01 黄帝传说,说了些什么? 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黄帝的这两则故事。 其一,首山采铜。记载于《史记·封禅书》。 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得道登天,便有方术之士来迎合,拿黄帝来作榜样: 黄帝在首山采铜,铸鼎於荆山之下。 铜鼎铸既后,一条龙前来迎接黄帝升天。黄帝登上龙背后,群臣和嫔妃共七十余人,也跟着爬上去,满员超载了。 龙徐徐起飞,一个小人物死死拽住龙胡子。龙胡子断了,那人掉了下来。 慌乱之中,黄帝的宝弓也掉落下来,与那根龙胡子一起,成了黄帝登天的纪念物。那些未能登天的人,望着两个物件,哭啊哭。 汉武帝听罢,感叹道:“我要是能像黄帝那样的机会,丢掉老婆孩子,会像丢掉一只野鸡那样!” 他的意思是说,跑得越快越好。要不龙背上太挤了,影响登天效率。 其二,七圣迷径。记载于《庄子·徐无鬼》。 黄帝要去具茨山访问高人大隗,六个手下一路跟随,方明驾车,昌寓副驾,张若、謵朋开路,昆阍、滑稽殿后。到了襄城旷野,忽然间迷失了方向,只好向一个牧马童子问路。 黄帝话有点儿多:你知道具茨山,也知道大隗,听没听过治理天下的道理? 童子回了这样一句: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只要把害群之马除掉就安宁了。 聊天聊死了,叫做尬聊。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02 先看一下《七圣迷径图》 以这两个故事,我们对照一下首山照壁上的图案。
照壁南面正对山门,上面画的是崇山峻岭,上部偏右隐现一个山门。还有两头鹿,在山半腰蹦跶。偏左部分,有个人在向山下行人打呼招,他就那个牧马的童子吗?只是画面上找不到一匹闲马。 这是牧马童子么?没看到他的马。 山脚之下,有一排路人。 最前面,有个人扛着枪,步行。 接下来,有两个骑马的,一位还戴着遮风帽,裹得很严实。 紧跟着,有一辆带顶篷的车,隐隐见篷下有个人,似在自驾。
紧接着,又有四个骑马的。两两顾盼,好像陌然相逢似的,打拱作揖在客套。由于图案剥蚀,可能还有个行人插队,只存下两只脚。 最右,有两个人挑着行李。 图中,骑马的加坐车的,刚好是七个人。如果说他们是七圣的话,也说得过去,只是其余徒步的行人又是什么身份? 七圣的随从么? 正如世间的好多事情,读画也不能太认真。 03 再看《黄帝采铜图》上画的啥? 北面照壁图案,结构大体与南面相当。大部分描绘的是山中景象,下部是一排人物。
最左侧,是个抱琴童子,和另一个仆从对话。 接下来进入主场,一个发髻奇怪的人物,挺着身板宣讲着什么,宣讲对象身着儒冠,侧耳倾听。
又一人,面向前方,呈稍息的姿式,甚是闲适。 再右,是个持杖老人,脚边还跟着只丹顶鹤,与一个抱着柱状物的人聊天。
隔着一只珍禽,有一组四人。三个人坐在棋桌边,两人紧盯棋盘,貌似局势正紧张。左侧的棋手扭头面向被搀扶着的老人,大概是问招儿吧。
最右侧,又是仆从,一个刚端着一盘水果从门中走出,另一个在趋行。 画面左上祥云之间,隐见半截圆形塔身。
说这是采铜图,半点儿也不搭。 就画面而言,命名为《山寺休闲图》更贴切。 04 寻找画面主题,兼及照壁来源 照壁上的两幅对联,也许对我们理解画面主题有所帮助。 北面对联道: “梵林明媚储万汇之精英,山势嵯峨壮一方之胜概。” 南面壁画的对联是: “锦屏华丽漫沾天泽无疆,古刹崔巍大壮地灵攸萃。“ 山势对梵林,锦屏对古刹,表明了这是寺院宣传画。 北侧照壁上,还镶嵌着两块石碑。一块写着“高明广大”,另一块写着“万象森罗”。 明嘉靖《襄城县志》所载襄城主簿樊叙《首山文笔峰记》,交待了照壁和这八个字的来历: 嘉靖二十八年(1548年),一位汤姓高官登临首山,动了研究风水的雅兴。 他将首山比作砚台,将汝水比作砚池,认为砚台上尚缺一支笔,是以襄城文风不振。如何破解呢?要在山顶修座塔,就叫做文笔峰。这座塔与县城官学相呼应,襄城科举成绩一定会有大提升,搞好了还会出状元。 县府于是大兴土木,建起文笔峰,整修县学泮池,还在汝河边修了个两乐亭。 乾明寺照壁也是子项目之一。“创'高明广大、万象林罗’之屏风于寺之冲衢,以萃风水之秀丽,用兆其吉。” ”高明广大“碑刻。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再看照壁上的画面,才会明白,这是纪实之作。 北侧画面上,文笔峰已经修建完成,与寺院相得益彰。襄城文士也把这里作为休闲胜地,时来玩琴弄鹤,对奕赋怀。这正是画面表达的情景。 至于南面图案,应是同样意涵:襄城历来为四方冲衢。锦屏一样的首山脚下,名人要士,贩夫走卒,不绝于旅。 再说,黄老之学为道教尊崇,与佛教有点格格不入。明代襄城人会念叨黄帝故事,若在寺院跟前宣扬黄帝,总有些不妥。 05 沿习已久的错误何时能纠正? 不知是谁在什么时候,将乾明寺照壁图案误判为《黄帝采铜》《七圣迷径》。我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在1987年版《襄城县地名志》。 此说沿习既久,影响甚广。自地方志书,以至于各种工具书,抄来抄去,一路沿袭。 如1993年《 河南省志·文物志》: (乾明寺)照壁,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12.93米,高4.66米,上嵌各种青砖浮雕。正面为皇(黄)帝采铜图,北面为七圣迷径图,雕刻精堪。 2007,国家旅游局所编《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辞典》这样介绍: 正面嵌“黄帝首山采铜图”,背面镌“七圣迷径图”。砖雕图像古朴典雅,造型逼真生动,为全国仅有,人称“天下第一壁。” 河南文物网所载,2020年撰写的《襄城乾明寺》一文,沿袭了这一说法,并称: 据《史记》载,天下名山有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于湖底。相传轩辕黄帝与方明、昌寓、张若、翊(謵)明、昏(昆)阍、滑稽七位圣贤途经此地皆迷失方向,偶遇童子问道,照壁雕刻内容由此而来。 2013年,襄城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临济禅宗祖庭之一,襄城乾明寺在禅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寺内现存的古建筑,也有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只是,关于照壁图案的介绍,不能一错再错了。 不然,我们终究会面对这样的尴尬:面对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又如何讲述黄帝的故事? 照壁砖雕图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