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进精神病院的深圳作协主席

 小手空空 2021-09-13

李兰妮,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

2015年,做过三次淋巴癌清除术、罹患重度抑郁症十余年的李兰妮,下定决心住进精神病院。2021年,李兰妮的新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

新书线上发布会上,李兰妮这样解释书名:“住在精神病院,大家有一种无助感,不知道应该怎么求救,应该怎么走出去。后来,我查字典,'野地’是未开垦的,还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就像身处旷野,这块地也算野地。我还曾看到过,最早在中国尝试做精神疾病教育和治疗的医生有一种志向,要用心灵之光去照亮病人的道路,连起来就叫'野地灵光’。”

2003年至2008年,李兰妮经历了抑郁症患者的发作期、平静期、再发作期、再平静期。2008年,她以亲身经历写下《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详细记录了与抑郁症抗争、走出绝境的精神历程。文学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是这本书的终审编辑,“从一个编辑的立场来说,能遇到这样的作者、这样的题材,是一种幸运。”

图片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回应,尤其是在网上看到很多年轻患者说,终于有人说出来了。”对李兰妮而言,第一部关于抑郁症的作品出版后的反响出乎意料,“原来,有这么多人不敢说。”

“我也有过病耻感,不敢发声,缺乏自救意识。当时,我周围的朋友、出版社编辑、作协同仁都支持我,很多正面的力量帮助我。”李兰妮说,她的主治医生告诉她,北大医学部有关机构与哈佛大学等国际机构合作了一个项目,让不惧病耻的抑郁症患者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的名字,说出“我是抑郁症患者”。研究认为,面对镜头公开说出这句话,是精神康复的前提。

“对'精神病院’这四个字,一般人会觉得,第一,有神秘感,第二,有恐惧感。”在与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抗争近20年的过程中,李兰妮做了大量公益讲座,参加电视节目,分享自己的患病经历,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没把自己救出来,怎么去救别人?拿什么去救别人?我总是告诉别人,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后来,我慎重地问了自己:真敢住院吗?”

自救与救人的双重动力,促使李兰妮先后以患者身份走进广州市惠爱医院、北医六院。她在《野地灵光》记录了住院治疗的过程以及对精神病院的观察,对精神疾病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思考,并大致梳理了世界精神医学史及中国精神病院百余年历史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厘清了精神疾病领域的种种误区。

图片

“读这本书很亲切,因为写的就是我们身边天天服务的对象。”北医六院教授黄悦勤曾组织我国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感谢像(李)兰妮这样敢于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为精神疾病患者发声的作家。这样的作品带有同伴教育的效果,大家感同身受,可能比医生、专家所说更有用。”

“如果说《旷野无人》更多讲述的是精神疾病患者个体孤单的感受,《野地灵光》更进一步,让人看到希望。”媒体人张进也曾是抑郁症患者,写过《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等作品,“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改善,其次是心理治疗,第三是社会支持。这三个系统,缺一不可。对精神疾病患者,尤其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没有谁是容易的,坚持极其重要,坚持下去就可能有办法。如何做到坚持?就是要看到希望,看到光。”

潘凯雄形容,李兰妮的作品是真正的生命之书,“整个写作是一种搏命的过程,引起的情绪波动对个人来说是很残酷的。”

“我现在懂得如何自救了,我往光亮处看,我也看到黑暗,但我知道自己终究会走过黑暗,光亮在前方。”李兰妮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