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襄阳情怀”及现实意义浅述丨曾元忠

 马桥彭祖养生馆 2021-09-14

杜甫的“襄阳情怀”及现实意义浅述

文/曾元忠

唐朝大诗人杜甫与襄阳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一关系其及客观存在的超级浓烈的“襄阳情怀”,对于当今“魅力襄阳”的建设与发展有何价值?本文试图予以浅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杜甫十分崇拜杜预并神往杜氏隆兴发达之地襄阳。提到襄阳,有两个重要历史人物不得不提,而且还要大书特书!那就是羊祜(hu)、杜预。襄阳城南有座山,即以羊祜命名。襄阳岘山亭(现已重修)下有羊杜二公祠,杜即杜预。此两公皆为魏晋大臣,均系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杜预还系军事家、科技发明家,是三国晚期西晋灭吴统一战争中功勋最大的军事首领。羊祜(221一278)于269年至278年,十年间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屯田兴学,训卒备戎,积聚实力,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278年羊祜抱病回京都。他死后,襄人怀念他,岘山顶上原有堕泪碑,系百姓见碑而思念,堕泪而怀旧。羊祜博学能文,清正廉洁,且仪表堂堂,美须眉,又喜爱山水风景,也写下了不少山水诗,他的文章承袭了“建安风骨”,可惜他为人低调谨严,文字东西很少外露,致使世间留存较少。在他十年精心治理下,襄阳民风淳和,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谓“全国模范文明城市”,羊祜可谓襄阳历史上首位优秀“市长”。在他临死前,他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了杜预接替征南大将军一职。羊祜够优秀了,没想到杜预更加优秀。网络上曾有人把邓艾,钟会,杜预,羊祜四个人放在一起比较,讨论谁的能力最出众?谁的人品最好?最终,杜预各方面遥遥领先。杜预(222—285),本京兆杜陵人(今西安市),杜甫自号杜少陵,少陵野老,可见杜甫心中是多么崇拜杜预!杜预出身名门,父亲杜恕,司马昭高级幕僚,史载,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文武兼备,被人封为“杜武库”,一方面是他善于发明创造,改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也是比喻他的才学像武器弹药库那样丰富多彩。他不仅战功显赫,而且还喜爱兵法,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既进文庙又进武庙的完人。坊间也有许多人评价,认为他才是《三国演义》中的最大赢家。他还是司马懿的二女婿,妻子被封为高陆公主,可惜没有看到三国归晋即已去世。杜预等灭吴后,受皇帝表彰,杜预立两块功德碑,一块立于岘山之巅,一块沉于万山潭中,期望后代永远铭记。三国归晋后,朝廷仍安排杜预镇守襄阳,285年杜预病逝于邓县。算起来,杜预从279(或278)至285年,连续主政襄阳军事共七年。期间还解决好了襄阳城内排涝防讯等工程,亦深得民心。依此看来,杜预可谓古襄阳第二个优秀“市长”。而杜预是杜甫的十三太祖,是杜甫心目中的大英雄与完人,也是他孜孜难忘、终身崇拜的精神偶像。杜甫时时刻刻以他为榜样,也想像杜预那样建立盖世功勋。这些在杜甫的诗歌中多处散见。杜预早年仕途并不顺利,还曾受到曹魏政权的排挤。羊祜推荐时,朝廷也有许多人不甚服气。但他走马上任后,却不负众望,厉兵秣马,精心准备,果敢谏言。在灭吴战争中,他文韬武略,巧施妙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所以说,襄阳成为杜预建功立业的“根据地”与“隆兴之地”。自杜预之后,杜氏后人在襄阳繁衍生息,不断壮大开来。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约627—?)及祖父杜审言(645—708),在杜依艺去河南巩县(今巩义)上任县令之前,就一直居住在襄阳。中国古代人认定的“老家”、“家乡”、“故乡”,均以祖宗常居地为准,包括现在公安部门户口簿上,填写祖籍或籍贯,也均以祖父、曾祖父生活常居地为准。所以,史书上记载“杜甫,原襄阳人”,完全真实准确,符合古代人的习惯与传统。我们大可不必纠结或争论。从杜甫来看,他心目中的"老家”,无论是从情感归依上,还是政治地位上看,出生地巩县显然与唐代十大名都、老祖宗隆兴之地—襄阳,都不在一个层次与界面上。人们尊祖爱祖崇祖,祖居地肯定也会一并纳入怀念留念和朝拜的范围,这是古代和现当代都是非常正常的。


二,杜甫十分景仰杜审言并以老家襄阳为荣。杜甫不仅崇拜杜预,而且也十分推崇和景仰五言律诗的创立者、他的祖父杜审言。他曾经十分自豪地写道:“诗为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多么自信、豪迈、骄傲!他也确实很好地继承了杜审言格律诗的家传祕诀,并发扬光大到七言律诗,且达到了十分圆熟的程度。杜审言于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考上进士,史称“咸亨进士”,杜审言出生在襄阳并长大在襄阳,对襄阳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均十分熟悉,也写下了许多歌咏襄阳的佳作,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他是近体诗的奠基人及五言律诗的开创者,颇负盛名。官位也不低。他的儿子杜闲(682—741)也在京城附近小县做了官。杜甫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官、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中,耳熏目染,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致君尧舜上”,渴望像杜预、杜审言等祖宗那样建立不朽之功业,这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时代及政治原因,受到阻碍,在“安史之乱”后,又遭受动乱碰撞,杜甫在其中颠沛流离、挣扎沉浮,反映在诗歌作品中,就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现实主义笔法及爱国主义情怀及祖传“律诗”之绝技,使他的诗歌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被后人奉为“诗圣”,这是非常伟大的。迄今为止,不少西方学者也在研究杜甫,杜甫被认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三,杜甫十分了解襄阳并想归老襄阳。通读杜甫的诗,人们会发现他不仅仅只是神往祖居地襄阳,而且竟然十分熟悉襄阳的山水、历史、景点甚至地方名人,这里还有他的一位庞姓朋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孟浩然的神交,“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把地方土特产都写进了诗里,可见他对襄阳多么熟悉,与孟浩然的交往又岂只是“神交",他们一定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开怀畅饮过,在山水之间盘桓流连过。但是,查询他的年谱,又没有明确记载他曾来过襄阳,襄阳的“杜甫墓”也只是衣冠冢,杜甫草堂、杜甫岗、杜甫巷也均系后人纪念之所。那么,对此该如何理解呢?我认为这一方面缘于他从父亲等长辈那里获知,从史书文集中习得,与诗友们交往切磋时获得,另一方面也与他早岁及少年时代的游历吴越密不可分。年谱及史书上曾记载他于少年及青年早期(约20岁之前)游历过吴越。他出生在巩县,从巩县到吴越游历最便捷的路径自然是从官道走,从洛阳东边的巩义小县一路向南走官道(陆路)到达南阳后,从南阳乘船沿白河南下到达襄阳,再从襄阳顺流而下到达长江,直抵扬州,进入吴越。其中,襄阳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和中转站,他可能在此弃船登岸小居数日,顺便拜访了祖居名胜,还看到了杜预的功德碑(“吾家碑未昧”),还拜访了地方名流、地方名胜古迹等,其中,位于鹿门山下的汉阴驿(后为洪水冲垮而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了),给他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诗中写道:“自此鹿门住,永息汉阴机”,就十分清晰的表达了他想隐逸鹿门归老襄阳的心曲!在另外一首诗中,他也规划好了还乡故土的大体路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他在少年时代或青年早期去吴越时可能曾取道回到过襄阳。杜甫在世时并不显名,他的诗歌当时也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他悲苦一生,寂寞谢世,《杜甫年谱》没有记载他到过襄阳,可能系疏漏所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今天我们重叙襄阳“家事”,重温杜甫的“家国情怀”和“襄阳情怀”,意欲何为?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拾“三杜品牌”,助力“文化襄阳”之建设。杜预、杜审言、杜甫,在血缘上一脉相承,在精神血脉上也完全一致,他们奉行儒道,积极入世,代为人杰,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无形资产和宝贵资源。巩县无法与襄阳争,也争不赢,我们理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来:杜甫老乡,生前你心系襄阳,现在你魂归故里吧!魂兮归来!并用好“三杜品牌”,与“三国文化源头”一并,活跃地方群众文化生活,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及内涵,为搞好城市文明建设及旅游开发再立新功。对“三杜”品牌漠然视之,或弃之不用,显然可惜,殊为遗憾。

二,传承“三杜精神”,唱响襄阳的“文化自信”。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与工匠精神,杜预的创新创造精神、文武兼备通识通才精神、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精神,杜审言的首创精神、担当精神等,加上羊祜的廉洁奉公清正爱民、重德自力、重文兴教精神等等,都是襄阳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烙印进我们襄阳的一墙一瓦之中,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精神的重要核晶,从而引领我们在找回文化自信的同时,昂首挺胸在全国众多文化名城中凸显份量与特色,创造新辉煌,书写新传奇。

三,抢占制高点,提高首位度,利于国际文化交流。杜甫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各地对“抢注杜甫"认识不到位,未能予以足够重视。随着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的频繁发展态势及迫切需要,我市很有必要尽快“申遗”,抢注“三杜”,以抢占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制高点,提升首位度,为经济振兴、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找到新的增长点、触碰点。(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曾元忠,男,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学位,中华经典家风好故事整理发掘人,全国唤醒教育创始人,全国百佳创新型校长,全国最具人气研学导师,湖北省优秀校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襄阳市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隆中名校长,襄派教育家杰出代表。先后被聘为北大新世纪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襄阳市家庭教育专家。近百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或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近五部教育教学专著公开出版。《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家》《光明网》《凤凰网》等近十家报刊杂志予以宣传报道。

《保康风采》编辑:邓龙金 / 审核:李修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