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疗法的共同起效原理

 Tomsp360lib 2021-09-15

目前,国际上至少存在600种有着不同名称的心理治疗方法*,而且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心理疗法涌现 (Meichenbaum & Lilienfeld, 2018)。

* 注:本文中出现的“治疗”、“疗法”等词均同时指代日常所说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我国在法律上进行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人为划分,规定不隶属于医疗机构的个人从业者不得自称开展“心理治疗”,这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存在差异。

如此庞杂的心理疗法种类,不仅会让寻求心理治疗的患者不知道应该作何选择,也会阻拦心理治疗成为一门成熟科学。

由于理论框架不同,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师们在表达概念时,可能会使用大相径庭的术语,这既会阻碍心理治疗师与心理治疗研究者发现不同流派的心理疗法中的相似之处和相互补充之处,也会导致心理治疗研究者忽视掉过去的研究结果而不断“重新发现”或“重新创造”已有的心理治疗技术 (Goldfried, 2019a)。

比如说,在被一些人称作行为与认知疗法的第三次浪潮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Hayes, 2004) 的接纳与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和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中,都包含有果敢 (assertiveness)* 训练的内容**。

但这些“新”疗法,却并没有使用“果敢”这个词,而是换用了其它术语或表述方式 (Speed et al., 2018)。

* 注:果敢 (assertiveness) 指自信、坚定但又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感受,主张自己的权利;既不显得挑衅或侵犯它人,又不是违背自己意愿的被动服从。

** 注:例如 ACT 中的基于价值观的承诺行动 (committed, value-based actions),和 DBT 中的“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模块中的内容 (Speed et al., 2018)。

一方面,这说明这些新出现的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早已出现的心理治疗概念;另一方面,术语的更换,也可能导致学习这些新疗法的治疗师和研究者忽略掉几十年前的关于果敢训练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 (Goldfried, 2019a)。

因此,寻找不同心理疗法的共同点和相似处,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石溪大学 (Stony Brook University) 研究心理治疗的杰出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Marvin Goldfried (1980) 就曾这样写道: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原文

那么,应该如何去寻找发现不同心理疗法之间的共同点呢?

无论是从理论框架 (例如心理动力、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等框架) 这种抽象程度最高的层面出发,还是从具体的治疗技术这样的抽象程度最低的层面出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但从抽象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的起效原理*出发,却能发现不同取向的心理疗法的确存在许多共同点 (Goldfried, 1982, 2019a)。

* 注:“起效原理” (principles of change) 也可直译为“变化原理”。

Marvin Goldfried (1982, 2019) 总结了绝大部分心理疗法都具有的5种共同起效原理:

1

对心理治疗能有所帮助的预期 (expectation)

为什么药物治疗中存在安慰剂效应?为什么宗教能发挥心理慰藉的作用?

著名精神科医生、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 精神医学教授Jerome Frank (1961) 认为“提供了能实现某个目标的希望”是重要原因。

同样,他认为不同心理疗法流派也都具有这样的安慰剂特征——注入希望、提供出现改变的可能性。

很多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时都处于缺乏希望和动力的状态。

因此,促增患者对心理治疗能有所帮助的预期以及进行改变的动力,在心理治疗中是相当重要的。

倘若患者缺乏这些预期和动力,心理治疗便很难成功,患者也可能选择放弃、退出心理治疗。

2

治疗关系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良好的治疗关系,就其本身而言,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

治疗师的温暖、理解、共情,能带给患者积极效果;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能作为范本影响患者与生活中的其它人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治疗关系还为治疗干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环境。

当治疗师和患者形成治疗联盟 (therapeutic alliance),即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治疗目标以及治疗方法上达成一致时,心理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原文

3

对自身和外界的觉知 (awareness) 和恰当判断 (perspective)

当患者刚开始心理治疗时,她/他们往往对自身、对外界有着不适当的判断,没有觉知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生活出现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帮助患者在自己的想法、情绪、行为、需要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觉知和判断,帮助患者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事件、它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对它人的行为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是各种心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们可能被以不同的术语呈现,例如 (Goldfried, 2019a, 2019b, 2019c):

  • 自我观察 (self-observation)

  • 自我监控 (self-monitoring)

  • 去中心 (decentering)

  • 反思性功能 (reflective functioning)

  • 内见/自知 (insight)

  • 观察性自我 (observing ego)

  • 见证 (witnessing)

  • 元认知 (metacognition)

  • 正念 (mindfulness)

  • 智慧心 (wise mind)

  • 认知重构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 内省 (introspection)

4

矫正性体验 (corrective experiences)

帮助患者获得新的、具有矫正性的经历和体验,也是各种心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说,患者对做某件事充满恐惧的情绪,认为做了这件事后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如果这时候患者真的做了这件她/他之前不敢做的事,并且发现她/他之前预期的糟糕事情并没有发生、自己的猜测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发现有好的结果出现,那么这便算是一种矫正性体验。

在心理动力和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矫正性体验往往发生在患者和治疗师的关系之中;而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矫正性体验则经常以完成家庭作业的形式,出现在两次心理治疗之间患者与它人的互动中。

但无论什么流派的心理疗法,都认为矫正性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成分。

5

持续的现实检验 (reality testing)

持续的现实检验可以理解为增强觉知与矫正性体验之间有机互动形成的良性循环。

在治疗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和它人都有了更好的觉知与判断,从而在想法、感受和行为方面都有所变化,能够获得更多的矫正性体验,这进一步地帮助患者增进觉知,从而又更进一步地帮助患者获得矫正性体验。

最终,患者将在想法、感受和行为方面都积累稳固持久的显著变化。

了解和寻找心理疗法的共同起效原理,不仅能帮助治疗师提升自己的治疗技术、能帮助患者检视心理治疗如何对自己起了帮助,也对心理治疗研究者非常重要。

目前许多心理治疗科研探究的问题都是“治疗师按照某个特定流派的心理疗法的某本治疗手册操作,是否 (相比于什么都不干或故意提供明显缺乏帮助的干预) 能有效治疗诊断手册上列出的某种特定的精神障碍”。

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比如说,网络元分析发现几乎所有针对成人抑郁的主流心理疗法,在这种研究方式下,所得的有效性数据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 (Cuijpers et al., 2021)。

而起效原理可以替代特定的心理疗法流派,作为心理治疗科研的新对象。

参考资料

  1. Cuijpers, P., Quero, S., Noma, H., Ciharova, M., Miguel, C., Karyotaki, E., Cipriani, A., Cristea, I. A., & Furukawa, T. A. (2021). Psychotherapies for depression: A network meta-analysis covering efficacy, acceptability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all main treatment types. World Psychiatry, 20(2), 283–293. https:///10.1002/wps.20860

  2. Frank, J. D. (1961). Persuasion and healing: A comparative studyof psychotherapy. Johns Hopkins Univer. Press.

  3. Goldfried, M. R. (1980). Toward the delineation of therapeutic changeprincipl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11), 991–999.https:///10.1037/0003-066X.35.11.991

  4. Goldfried, M. R. (1982). Converging themes in psychotherapy:Trends in psychodynamic, humanistic, and behavioral practice.Springer Pub. Co.

  5. Goldfried, M. R. (2019a). Obtaining consensus in psychotherapy: Whatholds us back? American Psychologist, 74(4), 484–496.https:///10.1037/amp0000365

  6. Goldfried, M. R. (2019b, October 5). Different jargon but a common psychoptherapy process describing how therapy works. Twitter.https://twitter.com/GoldfriedMarvin/status/1180453737338490881

  7. Goldfried, M. R. (2019c, December 28). Decentering is seen as akey principle of change in man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Twitter.https://twitter.com/GoldfriedMarvin/status/1210704614280122368

  8. Goldfried, M. R., & Davison, G. C. (1976). Clinical Behavior Therap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9. Hayes, S. C. (2004).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therapies. Behavior Therapy, 35(4), 639–665.https:///10.1016/S0005-7894(04)80013-3

  10. Meichenbaum, D., & Lilienfeld, S. O. (2018). How to spot hype inthe field of psychotherapy: A 19-item checklist. Professional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9(1), 22–30.https:///10.1037/pro0000172

  11. Speed, B. C., Goldstein, B. L., & Goldfried, M. R. (2018).Assertiveness Training: A Forgotte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5(1),e12216. https:///10.1111/cpsp.122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