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企业采取的结构形态是基于“三大支柱”,分别满足这三大基本需求:基本组织需有效率、不断创新,以及确保能够应对重大威胁,以免僵化。 1. “稳定”支柱,以满足对基本工作效率的要求 2. “创业精神”支柱,以满足不断创新的要求 3. “破除旧习”支柱,以满足避免僵化的需求 作者:【美】彼得斯,【美】沃特曼 1、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基础结构形态单纯,其实有助于促进组织的弹性。这应该是因为基本形态很明确,基本框架可以更有弹性。我们观察的卓越企业都更善于运用工作小组、项目中心以及各种特殊组织,而且好像总是在进行组织重整。事实上的确如此,只不过他们通常不会触动根本的形态。 波音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在该公司,项目结构往往被视为矩阵结构的雏形或是主要部分。不过事实上,波音每一个项目经理都享有极大的自主空间。波音将技术结构以下好几个层级的人员结合起来,让他们负责重大项目,下属的薪水往往比他们还高。波音对这种做法颇感自豪。
艾默生电气拥有54000名员工,总公司人员却不到100人。 麦当劳总公司的人员也很少,他们秉持创始人克罗克的信念:“我认为企业管理应该掌握'越少越好’的道理。” 规模为10亿美元的英特尔,总公司几乎没有行政人员。公司把行政人员的职责以临时任务的形态分配给各部门主管。 价值20亿美元的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沃顿表示,他主张总公司应该空空如也的原则:“重点是到各分店倾听大家的意见。”
2、未来的“形态”
1. 功能组织。传统消费品公司通常都采取这种形态,这种组织效率高,擅长基本工作,可是并非特别具有创意或是创业精神,适应能力也不够快,特别容易错过重大的变化。 2. 部门组织。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就极力推崇这种组织。这种形态适合处理基本工作,而且适应能力通常比功能组织好。不过,这种组织难免会变得太大,会遭遇规模过大的组织可能面临的所有问题。而且,部门组织往往会变成中央集权和分权制度的混合体。 3. 用来处理各种压力的矩阵组织。事实上,这是应对部门结构过度复杂的形态,是当今最常见的形态。不过这种形态几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阻挠创新活动。尤其是不易执行基本工作,因为职权结构特别弱。它一步步陷入混乱,很快就变得官僚、缺乏创意,长期方向通常都不够明确。 4. 以特别委员会的形态处理多重压力,以免产生永久性的官僚机构。不过如果大家都只注重眼前的问题,忽略基本工作,也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当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公司传统的旧有优势也随之消耗掉了)。 5. 如同明茨伯格所称的“使命形态”,通过非结构性的方式促进稳定,麦当劳就是如此。这套理论主张这种结构可以配合公司价值观(前提是公司的价值观妥当无误)的各种实验。如果的确如此,一切都可以顺利进行。不过就跟其他以教条为基础的“结构”一样,这种方式也可能变得比功能组织眼界短浅、组织僵化。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要介绍一种混合的组织方式,结合上述形态的优点,说明追求卓越的企业可能采取的组织结构。这种形态可以响应上述三大需求:基本组织需有效率、不断创新,以及确保能够应对重大威胁,以免僵化。 所以我们在此介绍的结构形态是基于“三大支柱”,分别满足这三大基本需求: 其中之一是“稳定”支柱,以满足对基本工作效率的要求。 第二个支柱是“创业精神”,以满足不断创新的要求。 另一个支柱则是“破除旧习”,以满足避免僵化的需求。 卓越企业组织结构的三大支柱 稳定支柱维系一个单纯持久的基本形态,并且建立和保持广泛、历久弥新又有弹性的价值观。一般而言,单纯的基本形态应是以产品为基础的部门,而昔日单纯部门化的组织结构可能是最理想的形态,不论是现在或未来都是如此。这点也表明,我们偏好以产品而非矩阵来划分组织。 稳定支柱第二个特点在于以“使命形态”呈现的根本价值观。在组织结构的领域谈论价值观好像有点奇怪,不过请记住,结构最广义的定义,是指沟通模式。譬如,当我们想到IBM、惠普或是德纳公司的稳定形态时,会立刻体会到他们对于稳定价值观的需求和渴望。
第三个支柱,也就是“破除旧习”的支柱,包括定期重整组织,以及以“临时”组织克服特定的问题(通用汽车的缩编工作是由项目中心负责)。 不过我们所说的定期重整组织是指: ①愿意在旧有部门变大、出现官僚心态时,定期“分割”出新部门; ②愿意在各部门间调动产品或是产品线,以充分运用特殊的管理人才,或是适应市场调度的需求(3M特别精通此道,而且当产品在部门间调动时,很少会出现领土之争); ③愿意从高层人才抽出适当人选,组成项目小组,解决几个中央组织的问题或是执行中央组织亟待处理的任务,而且谨记这些任务仅为临时性质; ④必要的时候,真心愿意重整组织以及重新调动各单位(不过维持基本、核心的形态不变)。
|
|
来自: blackhappy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