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简单的方法,也能写出作品深度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1-09-16

.

写作练习课丨用简单的方法,也能写出作品深度

满堂 中国青年作家报 8月25日

作  者:满

特邀编辑:董学仁

微信编辑:张晓盈


用简单的方法,也能写出作品深度


  “前几天我在书上看到,那个下令修筑中国的几乎没有尽头的城墙的人是第一个皇帝,始皇帝,他还下令全国焚毁书籍。”博尔赫斯《长城和书》开篇写道,为抵御蛮族而修长城,严厉地废止历史,也就是说废止过去,“竟然出自一人之手,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的象征,这件事使我感到难以解释的折服,同时也使我不安。这篇短文的目的便是探讨引起这种感情的原因。”

  我们很少看到一篇散文在开篇时提出悬念,在这里看到了。博尔赫斯为什么不安,又为什么折服?他说了他感到难以解释,接下来他会分析这件事吗?我们需要他的解释,需要沿着他的目光,看到被隐蔽的事物。

  这就是我们阅读优秀作家,特别是阅读优秀的学者型作家的好处,穿过表象,渐渐深入,看到以前没看到的东西。比如历史和文化,一直都摆在那里,可是人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有多少,说起来差别太大,比有生命的萝卜与没有生命的岩石差别更大。

  坦率地说,学者型作家不多,因为真正的学者不多,于是,大部分历史文化散文,只是领着我们重温一些史实。

  举例来说,不管哪位作家去了敦煌,一定会接触到藏书洞怎样保存怎样发现的传奇往事,写出来就很动人。可是,如果只是描述那件事,再加上多一些少一些的感慨,也还是留在事物的表层,也算不上学者型作家的散文,因为其中看不到学问。长城也一样,写过的作品很多,但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描述加感慨,而是你的读者以前没有抵达的深处,是那些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如果是小说,就容易比较了。卡夫卡写了《中国长城建造时》,让你心动。不是那篇小说有多好,而是写了你没有看到的东西。

  到了二十世纪,不论其他方面的长处有多少,只说作家的思维方法和思考的宽度深度,必须超越大众的平均线,超过多一些才好。这在当今,不是怎样困难的事,因为谁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名著。我认识的偏远小城里的一些写作者,比起繁华都市的写作者们,文化视野和文学修养都不差,有可能更好一些。问题在于:都读一样的书,看谁的悟性更好。

  只要读书和思考,只要有了悟性,我们都能达到内容的深度。

  博尔赫斯是我知道的世界上读书很多的作家。我们感兴趣的是,以他的思维方法和思考维度,以他在时间空间胜出的文化视野,会有很棒的一个中国长城,可是他会怎样来表述?

  要想深入,就要有深入的方法。我们来看看,我们能从博尔赫斯这篇散文里,学到哪些深入事物的技巧。

  他是一个个步骤完成的。

  第一步骤,说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有意放在简洁精炼的开篇。这一点我们刚才说过了。

  第二步骤,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先找到一个平常入口,并且使用人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容易理解的角度,领着读者走进去。

  “给菜园或花园筑一道围墙是常有的事;把一个帝国用城墙围起来就不一般了。企图使具有最悠久传统的种族放弃对过去的记忆也不是一桩小事,不论他的过去是神话还是现实。当始皇帝下令历史以他为起点时,中国人已经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了。……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始皇帝禁止提到死亡,并寻求长生不老的灵药,在一座象征的宫殿里深居简出,那座宫殿的房间同一年的日子数目相等。”

  有了这样的入口,博尔赫斯很容易写下去了。

  第三步骤差不多就到了主体,写起来有很多办法,博尔赫斯直接在前面的事实上提出猜测,其要点是离开事实不远,只跳跃一小步,让读者跟得上。

  现在,他猜测的是秦始皇对时间和空间的态度:“这些资料表明,空间范畴的长城和时间范畴的焚书是旨在阻挡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巴鲁赫·斯宾诺莎说过,一切事物都希望永远存在;这位皇帝和他的方士们也许认为长生不死是内在的本质,外邪进不了一个封闭的世界。”

  在猜测的层面上,他继续写道:“我谈了魔力方面的意图;也可以设想筑城和焚书不是同时采取的行动。按照我们选择的顺序,可以设想那位皇帝先是破坏,后来出于无奈才做保护工作,或者大彻大悟,破坏了他先前维护的东西。”

  第四步骤,把主体展开。博尔赫斯开始对前面假设的分析,提出新的解释。但这个分析和解释的方向并不固定,可以是肯定,也可以反过来,否定前面的假设。

  他写道:两种设想都有动人之处,但据我所知都缺乏历史基础。汉学家翟理思说凡是隐匿书籍、不交出焚毁的人一概打上烙印,被罚苦役,终身去筑那城墙。这种说法推动或者容忍了另一种解释。也许长城是一个隐喻,始皇帝罚那些崇拜过去的人去干一件像过去那样浩繁、笨拙、无用的工程。也许长城是一种挑战,始皇帝是这么想的:“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会像我毁书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秦始皇在帝国里修建长城,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帝国是容易毁灭的;他焚书,可能是因为他知道书是神圣的,换句话说,书里有全宇宙和每个人精神的教导。或许,焚书和筑城是以某种秘密方式取消彼此的行动。

  第五步骤,结尾的简要陈述。

  博尔赫斯写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一切形式的特性存在于它们本身,而不在于猜测的“内容” ……音乐、幸福的状态、神话学、时间塑造的面貌、某些晨暮的时刻以及某些地点,都想对我们说些什么,或者说了些我们不该遗忘的事,或者正要向我们传达某些信息;这一即将来临然而没有出现的启示,也许正是美学的事实。

  我读的《长城和书》另一个中文译本,最后一个词语“美学的事实”译成了“美学行为”,与这篇随笔分析的美学形式有了明显的联系。全文译成中文还不到两千字,分析了秦始皇怎样把他的自我保存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如博尔赫斯所说,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蕴含了美学的事实。

  在这篇随笔里,博尔赫斯的精炼表达,留给我们深刻印象。

  还有,要深入一个事物的深处,其实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就像他在《长城和书》里的写作方法,看起来简单,也能引领读者的思维一路向前。

  用于散文中的写作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层次很多。我们这里所以要用博尔赫斯《长城和书》为例,一是因为我们熟悉长城和相关的人物与传说,读起来没有障碍;二是因为很多人都说过,博尔赫斯知识特别渊博,结构体系庞杂,他的作品文笔精湛和构思精巧,不容易看懂。

  先前,我们一个个步骤来看他的技巧,看似笨拙,却从复杂中找出了简单。请你注意,读过原文之后,你会觉得其中的写法不那么简单,但你仍然可以把看似简单的方式,用于自己某一篇随笔写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