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尔赫斯:在黑暗中构想中国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5-09-09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博尔赫斯全集,与之前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全集在分类上有所差别,这引起专家学者的异议。可是出版社也为难,依照传统出版社的做法,只能循规蹈矩归类,难就难在,博尔赫斯的作品往往体裁的界限不怎么明确。 
   
  很多人读过他的作品,都认为既像小说,又像散文,又有诗歌的味道。再加上博尔赫斯对东方神秘主义和玄学充满了好奇,尤其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如诗歌《漆手仗》,散文《长城和书》《时间新话》《皇宫的预言》,小说《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岔的花园》。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作家没法来到中国,但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他的迷宫式的写法对中国先锋派作家有着直接作用,像格非、马原、余华等作家,早期创作的小说中有很明显的博尔赫斯式的印记,有些作家甚至在多年以后还拿到了茅盾文学奖,因而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的地位撼动不了。 
   
  博尔赫斯的写作无疑是对传统文学的一次颠覆,很多人一开始读他,会觉得深奥难懂,或是充满疑惑。他的小说不追求情节叙述上的起承转合,也不追求故事内容上的完整流畅,从来就是精悍短小,却充满寓意,虚与实层叠交融,主题上升至宇宙、时间、空间。要是换作笔头琐碎的作家,恐怕这样的主题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长篇巨制。可是博尔赫斯偏偏不是这样,他以5000字的体量就可以将一个故事投掷到“无限循环”的时间轨道上,如《通天塔图书馆》,把宇宙比作图书馆,六角形回廊、盘旋的梯子、字母、书籍等,构成了一个球体形的循环,“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又如《长城与书》,他所关注的还是中国的秦始皇修建长城和焚书的神秘缘由,书中写道:“秦始皇在帝国里修建长城,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帝国是容易毁灭的;他焚书,可能是因为他知道书是神圣的,换句话说,书里有全宇宙和每个人精神的教导。或许,焚书和筑城是以某种秘密方式取消彼此的行动。” 
   
  博尔赫斯的文笔精湛和构思精巧,不能说完全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能连他自己都无法确切地指出哪国文学对他产生的作用,印度?日本?中国?还是统统都有?博尔赫斯56岁失明,却当上了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他自认为这是上帝给他的嘲讽:“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在无法看书、看这个世界时,他依靠自己的老母亲和好友帮忙来读书、写作。当他母亲去世,他又连续与两个妻子离婚,最后在离世前两个月娶了比他小36岁的德英日裔混血玛丽亚·儿玉,并写好遗嘱让其继承自己的所有财产。儿玉初次遇见博尔赫斯时还是12岁的小姑娘,连古英语文学是什么都说不出。可正是她独特的血统、好学上进和半东方式的脸庞让博尔赫斯有了幻想和猜测。他让儿玉为他朗颂《庄子》,记忆力惊人的他竟然能把中学时看过的书深刻地印在脑子里。《聊斋志异》里的妖魔鬼怪,在他眼里根本不觉其怖,反而认为那是“梦幻的王国”,是“梦魇的画廊和迷宫”;他称《水浒传》这部十三世纪的“流浪汉体小说”并不比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小说逊色……而儿玉为他朗诵这些中国文学时当然也会偶尔带入日本当地的一些元素,正是这种偏东方式的、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国度,带给博尔赫斯无尽的想象空间。哲理意味加上神秘主义,最终构成他小说的全部的精髓。 
   
  或许是中国文化中“亦真亦幻”“或虚或实”的形式点拨了博尔赫斯,他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借助人物写到一句就颇有意味:“在这些时间里,您存在,而我不存在;在那些时间里,我存在,而您不存在;在另一些时间里,您和我都存在。我得到了一个好机缘,所以您来到了我这所房子;在那个时候,您走过花园,会发现我死了;在另一个时候,我说了同样的话,然而我却是个错误,是个幽灵。”这种似是而非的写法很新颖,也很有宇宙时间概念,是一种非常后现代式的写作,多数人也会看得云里雾里,但恰是如此随意性的一笔带过,却可以催发出大量的灵感式的想象,就像“中国盒子”,一个结构套着一个结构,一个意象叠加着另一个意象,无休止地,让人感到新奇而独特。 
   
  博尔赫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说:“中国的神奇超乎世界的想象,我对此充满真诚的好奇和向往。长达万里的长城、奇异的始皇帝、火光中的焚书坑儒……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着这个国家的与众不同。”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对书籍中的引经据典,博尔赫斯深爱着黑暗中浮现的那个国度,虽然他最后无法体验悠悠5千年中国积淀下来的文化现场。 
  博尔赫斯最终活到86岁,所有关于来到中国、触摸长城的梦想都随着他的死亡入土下葬,而作为他作品版权和遗产的直接受益人、他的妻子儿玉却在若干年后受中国邀请踏上了这片土地,并为传播和促进博尔赫斯作品在全球的发行忙得焦头烂额。 
   
  正是这种当事人缺席的遗憾,从此使他作品更增添了一层似有若无的神秘感,让身在中国的读者亲临他黑暗中构想的东方国度,形成周而复始的层叠交错的幻想旅程——这不正贴合了博尔赫斯一贯的主题风格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