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为什么要学易?

 纳川个人图书馆 2021-09-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17bd9e0100zvyl.html#commonComment


不少中医从业人员似乎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医学的全部。这或许是西医学的全部,但绝不是中医学的全部。的确,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为医者的基本功,有此积淀,就算不明《周易》,也可以是个不错的中医师,但或许就仅此而已,若想再进阶,难矣!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若能进一步明了《易》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技巧,您可能会因视野的开阔与高远而感识到更高的医学境界。须知真正的中医临证不是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知识运作,思考是有层次高低的。若光凭经验行医,满足于一己之得,思路狭窄,是低层次,他可能几十年行医日复一日实际就在重复一日;经验加学识行医则高于纯凭经验,这是另一层次;但如果经验与学识再加智慧,则是为医的更高层次。就如登山,不同的高度可览不同的景观,为医也如此,未达那一层次就无法体悟相应的境界。

谁都希望自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可叹的是,不少人稍有所成,由于云遮雾罩,只是站在小土坡上,就以为自己站到了绝顶。因此,张景岳才有这样的感叹: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明·孙一奎亦说:“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恶足以语此。”

如何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孙一奎的结论是:“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天人相应,医易相通、同源,是因为它们均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此交相贯通。但易与医毕竟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及层面上,故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类经附翼·医易义》)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是因为易学要解决的正是智慧问题。为何如此说?皆因易学所揭示的天地之道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可涵盖一切领域医学所研究的仅是人身生理、病理这一特殊领域。普遍规律可包含特殊规律,大道自然可以包含医理。正是“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类经图翼·医易义》)。如果您懂得易学的阴阳变化后,您会发现教材中的阴阳内容实在太浅,浅到几乎只能说是阴阳之理而不是阴阳之道。甚至在一些对临床已麻目的医者那里,连阴阳之理也没有了,仅剩下诸如阴虚养阴、阳虚补阳、阴盛散寒、阳盛清热这些可供操作的名称的简单对应而已。医学之阴阳,不是仅供操作的名词,也不仅是“理”之阴阳,而应是“道”之阴阳。如此,才能学与术进乎道!

中医并非“医学”、“医术”或“医技”所能涵盖,这些仅是海岛露出水面的部分;中医更大的气象在其“医道”,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

(本文属潘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