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中庸》

 渐华 2021-09-18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极致的完美的状态。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极致的完美,分毫不差的完美。中庸之道就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白玉无瑕,没缺点。

现在有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中不溜,中间派,不得罪人。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谁都不得罪,做老好人的,那是乡愿。孔子最讨厌的人就是乡愿,没有之一。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道德的贼,这些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就是个没有立场的人。患得患失,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的小人。

《登徒子好色赋》里说的那种美人可算是中庸“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那没人的身高增加一毫米就太高了,减少一毫米就太矮了;抹粉就太白了,抹点腮红又太红了,她不能化妆,任何化妆都是对他天生丽质的破坏。这种美女可算是中庸美女。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真正的中庸,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他干什么呢?你得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才要时刻警醒自己努力去做。中庸更像是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中庸的标准。

圣人就是因为总能察觉到自己在犯错,总能朝着一个无尽的目标努力,才成为圣人;小人正好相反,他们总觉得自己一贯正确,从不反省,才成为小人。追求中庸之道也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小细节里,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健康的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过少蛋白质、维生素、盐等都有一个精确完美的量,你吃的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就是吃饭的中庸之道,但这种标准我们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后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多加注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分节食。以至于自己在吃饭之道上无限接近于中庸。

知道了中庸不可能做到,只能通过我们时刻的省察自己,然后去无限的去靠近它。那么怎么做才能无限的靠近中庸之道呢?其实做到以下七条,我们就可以靠近中庸之道:

1.慎独

人在众人看得见的地方,在众目睽睽之下,都会注意自己的举止表现,因为我们要做给别人看。相反,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你不需要关注别人的时候,自己的信念发动是善是恶自己最清楚,这才是天下之至见,是最清楚明白的时候。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你独处的最隐秘的地方。同理,越是那细微之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怎么样都影响不大,怎么处理别人都不会注意到,就越能显出你的价值观和修养。所以真正会观察的人,去判断一个人时,不看大事,看小事。因为大事人人都会警醒注意,但不经意的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一个人守不住小节,那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能守住大节。所以慎独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地方,天知地知只有你自己知的时候,也能坚持一生做合乎道义的事情。

2.致中和

这一条说的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我们每天应事接物,顺心就欢喜,不顺心就恼怒,失去自己喜欢的就悲哀,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快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当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情绪还没有发动,不喜不怒,不哀不乐,无所偏倚,这叫“中”。事情发生了,情绪发动出来了,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但所有的情绪都在非常合适的程度,没有过分的情绪出现,这就叫做“和”。儒家把这个叫做“性情之德”。喜怒哀乐都要恰到好处,如果你的喜悦成为了狂喜,就成了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了,欣喜若狂到最后发疯了;如果你生气气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这就过分了,伤人又伤己;如果你的亲人去世了你很悲哀,但如果达到哀毁不成人形了,走不出来了,这也是一种过分的表现,古人说这也是不孝;高兴了,也不要乐极生悲。反过来,如果你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没有情绪,那也是非常可怕的。总之,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让情绪抒发出来恰到好处,就是“致中和”。

喜怒哀乐都能致中和,我的心正,则天地之心也正;我的气顺,则天地之气也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得其常,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少有所长,老有所养,无论是动物植物,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各尽其性,万物生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脾气不好,则子女的一生都要被扭曲,都走不出童年的哀痛;一个公司,如果老板脾气不好,全公司都不得安生;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脾气不好,那全国人民和山川草木都要遭殃。“致中和”就是即使有情绪也能管理好,并且还能管理得刚刚好。

3.忠恕之道

在《论语》里已经介绍过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算是论语的核心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看你有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我个人认为孔子的忠恕之道是最朴实无华的大道了。

4.言行相顾

我们经常讲“听其言,观其行”,这句话用在自己身上就是言行相顾了。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没用在自己身上,把要求别人的用来要求自己,才是圣人的准则。孔子说君子之道有四条“我希望我儿子怎么对我,我就应该怎样对待我的父亲;我希望我的下级怎么对我,我己应该怎么对待我的上级;我希望我的弟弟怎么对我,我就应该怎么样对待我的哥哥;我希望我的朋友怎么对我,我就应该怎么样对待朋友。”这些孝悌忠信都是最平常的道理,就是“中庸之德”。这些平常的道理要笃实践行,不能只是说说而已。那平时说的话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君子就是这样的实诚人。

在很多场合,很多人说空话、套话、废话、场面话、车轱辘话,说很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话。而对别人呢,一贯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别人、批判别人。最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网络上的键盘侠。虽然说要言行一致,但是要达到完全一致的那种中庸状态就有点不可能了,所以我们平时基本都是要么言过其实,要么实过其言,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尽量少说一点,给自己的话留点余地,尽量确保实过其言。

5素位而行

我们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不羡慕别人。所以君子能随遇而安,素位而行事。如果生而富贵,就做夫人该做的事;如果生于贫贱,就按穷人的方式生活;到了异国他乡,就入乡随俗;遭遇艰难,就去做应对艰难的事;不管到什么境地,君子都能无人而不自得,悠然自得。

我们常说羡慕嫉妒恨,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忌妒是大恶,忌妒之恨发展到最后往往会很极端,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羡慕嫉妒恨,所以羡慕别人虽然不是大恶,也是个比较大的毛病,你就努力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无需刻意去羡慕别人,羡慕容易导致最后的忌妒和恨,无法做到素位而行事。

6.不怨天尤人

不怨天尤人包含了三层意思“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与人则无怨。上不怨人,下不尤人。”《中庸》里还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素位而行,不外慕,不羡慕别人,志有定向,安心自得,不怨天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切自足,都在自己身上。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获得了自由自在,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这就是无限靠近中庸之道了。

7.至诚无息

至诚无息就是怎么能做到无差别的对人对事?儒家修养的巅峰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诚”字。“诚”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枢,如果你没有“诚”的话就无法按着顺序做到这八个条目。从诚意正心到至诚无息就是修养的完成,就达到了止于至善,这里的止于至善就是自己的修行能达到的至善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诚的表现应该是长期积累、自然显著的,不是拼命表现、引人注目而来的。“诚”带来的变化能感化、带动他人,但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感应,不是鼓舞激励的。由内向外,由远及近,自然成就的,不是安排布置的,是无为而成的。就像山里的野花野草,是自然而然生长的,完全不是刻意的。至诚无息算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高的山峰,我个人没有这么高的修养,无法达到这座山峰,所以在表述的时候也是我个人的感觉,其实“诚”只能用心去体会,当我转变成文字就是错的了,说出来可能也就是错的了,但我还是根据自己个人的感觉把“至诚无息”总结一下就是“致良知”。

这些圣人一生都在遵循的道理都很简单,说出来马上就能听懂,也可以马上就去做,但难在知行合一并把这些当作一生不变的修行。

“致良知,知行合一。”

春夏秋冬的季

2021-9-18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