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占鉴:易卦中用九用六的六九方式起源

 易占鉴国学易经 2021-09-20

阴阳理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我们祖先最早认识世界二重性的源头,无论是我国古老的神话故事或是出土的早期遗址等,也都有关于阴阳的体现,甚至早期出土的壁画中,人们对于伏羲和女娲二神的崇拜,奉为一阳神一月神的意义也如此。

当我们的祖先已经可以认识对于白天黑夜、冷暖交替、穿夏秋冬等基础变化感知时,也就对这种阴阳二重性有了认识。可以说对于阴阳的认识是我们祖先与生俱来很早便有的客观感受认识,而四象也有阴阳而生。

在我们出土的大量殷商甲骨中,我们甚至发现的数字卦,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佐证,证明殷商时期对于天文星象,方位划分,时节分立,计时计日,年月规律,数字应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其中尤其以出土的易卦卜甲,更是让我们认识到古人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对于卦,数,阴阳的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在其中一组数字卦中,出现了阜九和阜六的记载。而阜在早期表示大的意思。例如毛《传》:阜,大也。杜预《集解》:阜,大也。韦昭《注》:阜,大也。因此甲骨文中,阜六阜九就是大六大九的意思。

而我们知道商周时期,大衍筮法比较流行,后世《周易》中,所言阳爻为九,阴爻为六,统骇阴阳,是故卦爻阴者用六,阳者用九。因而也叫六九之学。而阜六,阜九也与此相当。

而易有四象,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在大衍筮法中,其成卦方式中,六七八九分别代表了这些。而在古时,大通老,少通小。因而阜六阜九,也即是老阴老阳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易卦中用六和用九表示诸爻的原因。

这种筮卜方式至少说明了对于阴阳和四象的认识,起码不晚于殷商时代,再往前更古老的年代也犹未可知,毕竟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认识了北极星并可以观象授时,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阴阳纪念以及数字的应用甚至筮卜,其起源更为久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