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伞菌纲—牛肝菌目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9-20

伞菌纲—牛肝菌目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亚门

伞菌纲

伞菌亚纲

牛肝菌目

牛肝菌目包含有约1300种的真菌。牛肝菌目原来只有牛肝菌科一个科,后来经过分子生物学测定,将许多其他的科划入本目。

本目真菌是属于外生菌根的大型真菌,但也有部分种类是营寄生的,一般生长在森林内或森林边缘地带,许多种类都是可食用的,也有一些品种虽然没有毒,但味道苦,因此无法食用。桩菇科部分品种有毒。

下属科:

牛肝菌科(Boletaceae

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

双核菌科(Diplocystaceae

小腹菌科(Gasterellaceae

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

圆孢牛肝菌科(Gyroporaceae

层腹菌科(Hymenogasteraceae

网褶菌科(Paxillaceae

原腹菌科(Protogastraceae

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硬皮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干朽菌科(Serpulaceae

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塔氏菌科(Tapinellaceae

1.小牛肝菌科

小牛肝菌科(学名:Boletinellaceae)为牛肝菌目的一科真菌。

小牛肝菌,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2-10cm,初期半球形或近钟形,后渐平展、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有宽的凸起,表面起紫色至近血红色,具纤毛状小鳞片或丛毛状小鳞片,边缘后期近波状,湿时粘。菌肉黄色,近表皮处红色,伤处变色,中部稍厚,稍有酸味。菌管延生,黄色至污黄色,放射状排列,管口角形。菌柄较细,圆柱形,长3-8cm,粗0.5-0.8(1)cm,顶部具有网纹,下部污黄色,有红色棉毛或纤毛状鳞片或花纹,内部实心。菌环膜质,很薄,浅褐色,易碎破,孢子椭圆形至近椭圆形,光滑,浅黄色,7-8μm×3-3.5um。有褶缘和褶侧囊体,近纺锤形或柱形,40-80μm×7.5-13um

单生或群生,多见于针叶林下,尤多见于落叶松(Larix)林下。是外生菌根菌。分布于华南及吉林、辽宁、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2.美口菌科

红皮美口菌,子实体较小。柄长1-4.5cm,由许多条浅黄色胶质线状体交织成柱状。外包被2层,外层厚、胶质、透明。内层薄,非胶质,鲜红色,全部开裂成片并全部脱落。内包被薄,干时韧强,角质,圆球形,表皮被朱红色的粉粒,顶端开口处有5-7片深红色突起的皱褶。孢子袋浅黄色。孢子长方椭圆形,淡黄色,12-16×8-9.5μm,壁厚约1.5μm,并有凹穴。

生长环境:秋季阔叶林中地上群生或近丛生。

分布范围:湖南、福建、安徽、浙江、海南、广西、香港、四川等。

经济用途:用途不明,但色彩诱人,形态特殊,可用于生物教学。

3.粉孢革菌科

粉孢革菌科(学名:Coniophoraceae)为牛肝菌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粉孢革菌属(Coniophora)

形成光滑、含色素的饱子,饱子中,厚的双层孢子壁的内层是极喜蓝的。依不同的种,子实层表面可以是光滑的、皱褶的或瘤状的,在一定环境下,还可以含有一层齿形隆起。不形成囊状体(Cysridia}。在加有IU%硫酸亚铁水溶液的涪养基巨,子实体不能发育为绿色。

粉抱革菌科包括粉孢革菌属和色孢皱孔菌属。

4.腹孢菌科

腹孢菌(学名:Gastrosporiumsimplex)是属于牛肝菌目腹孢菌科腹孢菌属的一种担子菌。担子果球圆、卵圆至不规则分叶状,宽1.5-2cm,白色,干后黑褐。包被2层,外层厚150-350μm,由交织菌丝所组成;内层厚200-500μ m,由紧密的胶质菌丝所组成,延续的。孢体成熟后粉末状,深橄榄黄至奶油黄色,无中柱或不育基部。假孢丝无色,分枝,有隔,直径3.5-5.5μm。担孢子球圆至近球圆,3-4.5μm,近无色至淡黄色,有稀疏小疣。

该种分布于中国、亚洲、欧洲。

5.圆孢牛肝菌科

蓝圆孢牛肝菌,伞菌目圆孢牛肝菌科圆孢牛肝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6-8cm,宽凸形至扁平,淡稻草黄色到黄色,有粗糙小鳞片。菌肉白色,伤后很快变蓝色。菌芝淡黄色,伤后变蓝色,在柄周围凹陷。管口圆形,每毫米2-3个。柄长6-11cm,粗1-1.5cm,与菌盖同色,伤变蓝色,中空。孢子印淡黄色。孢子近椭圆形,平滑,近无色至近淡黄色,7.5-10μm×4-4.5μm。囊体多棒形或稍弯曲,顶端圆钝或稍细尖,无色,24-43μm×6-10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散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云南、西藏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属树木外生菌根菌,与松、山毛榉、榛等形成菌根。

6.层腹菌科

担子果地下生或地上生,无不育基部或基部稍收缩,有基部菌丝索。包被1-2层,不开裂。担孢子大型,椭圆或有角,平滑或粗糙,罕无色或有色。

模式属:层腹菌属HymenogasterVitt.

层腹菌属,担子果近球形、不规则球形至梨形,偶呈块状,以一基部菌丝索与基物相固着。包被1-2层,由绳索状菌丝或假薄壁组织所组成,不开裂。孢体通常稍呈褐色,由菌髓片交织成小腔;小腔排列不规则至或多或少从一小的不育基点辐射而出;菌髓片无色至有色。担子永存,圆柱状,2-4孢子的,小梗短而强健。担孢子有色,卵圆、椭圆、梭状、宽梭状至柠檬形,平滑或有疣、有皱纹、蜂窝状至网纹状,无或有一或多或少有皱的胶质孢鞘(外膜)。该属全世界已知92种和变种,我国有28种和变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但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该属不同于奥腹菌属Octaviania和粉褶包属Richoniella之处是具有椭圆形的担孢子;不同于须腹菌属Rhizopogon和黑腹菌属Melanogaster之处是其与基物固着用基 部菌丝索代替了侧生菌丝索;不同于辐片包属 Hysterangium,轴腹菌属 Hydnangium和高腹菌属Gautieria之处乃是它缺乏中柱。该属分种的特征以担孢子为主,包被厚度则居于次要地位。

7.须腹菌科

须腹菌科(学名:Rhizopogon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个科,于1928年由瑞士植物学家ErnstAlbert Gäumann(英语:Ernst Albert Gäumann)与美国真菌学家卡罗尔·威廉·多奇(英语:Carroll William Dodge)定义、描述。本科下包含须腹菌属与Rhopalogaster等两个属,共约150种物种,其中Rhopalogaster为单型属,只包含一种物种。有另一属Fevansia(英语:Fevansia)传统上被认为属于须腹菌科,但已有研究基于分子证据将其改归入红菇目的地花菌科。

分子种系发生学的研究也显示牛肝菌目中,须腹菌科与铆钉菇科、乳牛肝菌科、截轴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类群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有研究将本科与这三科共同归属于乳牛肝菌亚目(Suillineae)。

担子果近球形、块状至不规则,时常以细弱的菌丝索与基物相固着。包被发育良好,不开裂的。孢体由小腔组成,局部胶质化;小腔小型,排列不规则,空虚至半充塞的。菌丝系统为单系的,生殖菌丝薄壁至稍增厚的;锁状连合通常缺如,罕存在。柄中柱缺如。子实层托髓狭窄,规则,局部胶质化或不胶质化。包被皮层为一狭窄的菌丝所形成的横走的外皮层。担子葫芦形至圆柱棒状,时常崩解或自溶,大多为468孢子的。担孢子为静态孢子,对称的,小型至中等,腊肠状、圆柱状至宽卵圆形,无色、麦秆黄至淡褐色,无淀粉质反应,无拟糊精反应,孢壁平滑,不具一容易分离的、或明显的粘孢鞘;脐附肢甚短。囊状体缺如。拟侧丝有时存在。

地下生或半地上生,可在树木根上形成外生菌根,在造林上有经济价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

8.干朽菌科

干朽菌,拉丁学名:Gyrophanalacrymans (Wulf. : Fr.) Pat.。中文别名:伏果圆炷菌、泪菌。

形态特征:子实体平伏,近圆形、椭圆形,有时数片连接成大片,一般长宽10-20cm,相互接连可以达100cm,肉质,干后近革质。子实层锈黄色,由棱脉交织成凹坑或皱褶,棱脉边缘后期割裂成齿状,子实层边缘有宽达1.5-2cm的白色或黄色具绒毛状的不孕宽带。凹坑宽1-2mm,深约1mm。担子棒状,细长,40-68μm×6-9.5μm。囊体长棱形,50-80μm×6-8μm。孢子浅锈色,椭圆形,往往不等边,光滑,7.5-13μm×5-8μm

生态习性:生于各种建筑木材上。如木地板、木棚、原木、桥梁、木门、木柜等。

分布地区:云南、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

经济用途:该菌是世界著名的木腐菌,腐朽力很强,破坏力极大。使木材造成块状褐色腐朽。朽材褐色,形成方块,之间有菌索,后期朽块变成粉末。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70%,对艾氏癌抑制率为60%

9.乳牛肝菌科

乳牛肝菌科(学名:Suill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个科,包含牛肝菌状的乳牛肝菌属、假松露的截轴包菌属(英语:Truncocolumella)、以及单型的裸小牛肝菌属(英语:Psiloboletinus)。2008年的统计显示本科有54种物种。本科原本还有两个属GastrosuillusFuscoboletinus,已基于分子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而被并入乳牛肝菌属中。分子证据也显示牛肝菌目中,乳牛肝菌科与须腹菌科、铆钉菇科、截轴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类群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有研究将本科与这三科共同归属于乳牛肝菌亚目(Suillineae)。

乳牛肝菌,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伞状,口感滑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对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有较好的作用,可分为红乳牛肝菌和白乳牛肝菌两种。

菌盖直径3-10cm,土黄色、淡黄褐色,表面光滑,湿时很粘。菌肉,淡黄色。菌管,延生,淡黄褐色,管口复式,宽0.7-1.3毫米。菌柄:2.5-7cm,粗0.5-1.2cm,近圆柱形,无腺点。孢子印黄褐色,孢子长椭圆形、椭圆形,平滑,淡黄色,7.8-9.1μm×3-4.5μm

可食,味较好;菌根菌,可与马尾松建立共生关系。民间有采食,并已深加工;菌根利用正在研究阶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