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成社区后评估之环境篇

 阿福根 2021-09-21

2020年春节后的一个半月几乎没离开过小区,这段居家隔离的生活中倒是对自己居住的小区有了仔细观察的闲暇,而借此翻开19年社区后评估之旅的报告时竟然和当时的业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同感:社区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当二者同时得到满足,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图片        坐在凉亭下仿佛回到了当时调研时的场景,遂提起笔来把这些思考一一写下,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讨论这个话题,文中如有专业性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图片

//
1.    小区的“脸面”——既有功能又具颜值
//
近年来开发商和设计单位在小区的出入口大门上下了不少功夫,有的高端项目更是配置了回家大堂空间。随着社区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发现,主入口除了首要考虑的人车分流的功能外,所在城市的居民出行特点、出入口细节尺度都更需精准的提升。这里需特别说明小区在建成投入运营的一刻起,大门就是验证规划设计合理的第一道门槛图片        我们在济南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由于所在城市地势起伏、捷运和公共交通体系尚在建设中,而使得城市居民的出行大量依靠私家交通工具。调研小区私家车拥有量相当高,同时户均的电动车拥有量竟高达到1~1.5辆/户。在这里,入口区域各种交通工具及人行出入方便会影响居民居住体验,例如门区不要有门槛造成搬动电动车的烦恼等。而相反的,重庆的当地居民由于城市山地的限制就少有非机动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行的需求,而更重视无障碍出行。二者间的差别就充分说明城市居民或者使用者在出行方面的特点需要在项目规划设计前就做好充分调查。对所在城市出行特点和居民生活方式做出评估和判断。图片

        门区作为“脸面”不仅是社区的标识和身份,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场域特点的空间。当下我们城市的社区结构还是以封闭小区为主体,大门是唯一与小区内部联系的通道,是一个同时表达安全性又昭示归属感的场所。调查中社区居民对大门的“颜值”几乎异口同声的表达了诉求,其中含义既有对追求审美格调的认同感也,反映了对大门空间的物理需求。所以在设计中除了考虑基础层面的出行进入功能外,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出入口使用细节的提升和居民心理层面的需要。正如我们在天津访问的一个小朋友所说的一样:“我想要一个彩色的大门。”我们的门区并不一定真如小朋友所说的那么天真可爱,但的确应该更具个性和亲和力的色彩搭配,回家的第一感觉可以是空间、可以是光影、也可以是关心人的“小细节”,这些都能够在实际中表现出门区的颜值和价值。图片

//
2.    逛在园中 ——回家路径的叙事性
//
如今在国内每个大城市的楼盘都不乏好的景观示范区,目的是让客户或者这些准业主以一种回家的心态来进入角色流线。但实际在小区交付后,往往空间环境的体验大打折扣。虽然有些是因为成本考虑,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大区”承载了社区内更多的行为方式。这需要设计师细心观察居民在使用中的态度和行动,并在设计中体现平衡成本和运营的需要。我们在6大城市12个社区后评估总结归类中发现,所有楼盘户外问题中,居民非常重视社区内慢行系统路的可观赏性、可游性和主要功能空间方式。换句话说,大部分居民们需要一个既能够便捷的到达目的地,又具有相对引导和暗示性的游园过程图片        连接社区户外每个功能空间的这些毛细血管(除消防通道以外的社区景观道路)除了畅通的输送功能,更要具有一定的 “叙事性”。 (1)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建筑的叙事性的讨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社区景观环境设计。其中一位作者的解释非常到位:“作为空间的设计者,或者情节的策划人,在空间与空间,或情节与情节之间,我们需要给予'暗示’与'过渡’充分的关注。不是将功能与空间对号入座,而是利用'流动空间’给使用者以自由度;不是明修栈道把我们硬塞进下一个节点,而是路明明铺在眼前,我们希望自己走进去。”图片        这种感官体验结合路径引导的过程应该在未来的的社区空间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被推崇和演化。当然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民众需要轻松容易甚至直白的表述:“惊喜”、“眼前一亮”、“四季变化”,这些问卷答题中的关键词都是从视觉角度出发。但就我们设计师而言,空间中如果要突出、强调某种感官的感知,势必影响整体。设计中越是使用明确、突出的视觉吸引物,越降低空间敏感度;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小区法式园林风格的中轴线,小区建成初期看的确夺人眼球,但入住后一段时间很多业主们都表示了审美疲劳、缺乏景观空间变化和行走间层次感的体验。而未来的社区景观空间应该是是微妙的、慢慢生长的、甚至在反复使用后才可以的察觉,给人想象和发挥的、而不是停留表面的或者强行灌输的。这需要设计从业者更深入的思考社区环境中的空间和时间作为见证社区生长的重要性
//
3.    好玩儿的家园——连接居民的场所
//

在我们这次区域性城市楼盘的后评估总结中,六大城市12个楼盘的居民一致性的给予社区户外活动场地最高的关注,在383份面访样本中比例高达91%图片       这充分说明了至少在近两年的多数楼盘社区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居民的全年龄活动场地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重视起来。究其原因也许是设计从业者对活动场地只是单纯地满足现行规范而忽略了活动场地的存在对社区更大的价值贡献。事实上社区内不同的年龄、不同结构的家庭所处于的成长阶段不同。每个社区户外场所可以作为媒介让人们方便形成社群,以便认识和构建社区内熟人体系。在我们的问卷和面访中,多数居民提出了对社区内不同年龄人群活动的问题,位列场地问题排序中第一的是“成人、老人活动场地”。这反映了在社会和社区作为主体的成年人应同样受到关爱。一条夜光跑道、一个相对可以独处的空间、一个适合有氧训练的器械场地。可以包容和顾及社区大部分成人及老年人的需求。图片       儿童活动场地大家更关注孩子们的安全和身心发展,除了必要的分年龄游戏器械区外,更加迫切的需要增加亲子互动的场景化节点模块。比如社区苗圃、植物认知园地、涂鸦墙、户外课堂区。毕竟多数孩子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进行户外活动,而在设计中也有必要考虑看护家长的需求。设置带靠背的看护休息座椅、自动售卖机和洗手台等细节关爱等设施。图片        这些不同性质活动场地空间是通过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就像催化剂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增强社区活力,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

//
后记
//
调研结束后的二个月,我们进行了总体报告的编制和自我复盘。在讨论中我们都感觉开发商和设计单位对新建小区的硬件设施、绿化品种上做了大量探索和投入,而在未来在社区营造和细节设计方面需加强。(2)如果能在社区开发设计前就充分调研分析当地居民的期望和已建成社区使用现状,在楼盘交付和运营过程中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与互动,加强居民们对社区共同体生活的持续参与性,那么对于提升居民入住后的社区建设满意度、社区自治热情度和社区生活幸福度将大有裨益。图片

        无论如何,社区规划2.0甚至3.0阶段,对很多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行了。社区规划不再是简单地强排算账、摆房子,而需要像绣花针一样,通过跨越空间的角度来重新缝合、设计。这就需要谋之长远、计之全局的规划。未来当我们走入每个社区大门,应有的烟火味和自然的生活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才是一个充满成长温情的社区。

文中部分引用:

(1)张唐感悟——有关设计的自白书

(2)山水比德——景观设计师的社会学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