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物 | 蟋蟀罐

 RK588 2021-09-21

蟋蟀,亦名“促织”,俗称“蛐蛐”,是一种喜欢互相打斗的昆虫。

图片

斗蟋蟀

中国人玩蟋蟀的历史悠久,据考,斗蟋蟀这项活动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已十分流行。与此同时,装蟋蟀的器具也随之出现,而且制作精细,并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图片

《御花园赏玩图》之明宪宗斗蟋蟀画卷 局部

图片

《御花园赏玩图》之明宪宗斗蟋蟀画卷 局部

蟋蟀罐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南宋时期即已有之,到了明清已很流行了。蛐蛐罐的质地有瓷、陶、木、玉石及漆器等。

图片

明 紫砂制蟋蟀罐

图片

明 澄泥蟋蟀盆 

荷塘图过笼 青花鱼藻纹水槽 (一套三件)

图片

明宣德 御制澄泥浮雕狮纹蟋蟀罐

而以陶质最为多见,因为蟋蟀喜阴、喜潮湿、畏光、夜间活动,在自然界中最喜栖息于砖石瓦砾之中,所以陶质蟋蟀罐最符合它的习性。

瓷盆,宜作斗盆、观赏盆,而陶盆透气,吸水性好,更适合养蟋蟀。宋代的蛐蛐罐现已无实物存世。

图片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蛐蛐罐

图片

明万历 五彩群猫纹花瓣式蟋蟀罐

一般北方人称“蟋蟀罐”,南方人叫“蟋蟀盆”,古文献中也多称“蟋蟀盆”,其实是同一类器物。以现在对器物命名的标准,深腹称为罐,这类器物称作“蟋蟀罐”应该更合适一些。

图片

养蟋蟀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名篇《促织》,语文课本选过这篇作为课文,此文开篇就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图片

《聊斋志异》之《促织》

虽是小说,但所记是符合史实的,宣德皇帝被称为“蟋蟀皇帝”

不仅皇帝喜好促织之戏,斗蟋蟀之风在民间也极为盛行。袁宏道《促织志》有:“京师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的记录,可见此戏之盛。因为皇帝喜好“斗蟋蟀”,于是宣德官窑烧造了大批蟋蟀罐。

图片

清代 骨雕蟋蟀罐 带盖

《景德镇陶录》援引明人沈德符《敝帚斋余谈》记载:“宣德时最娴蟋蟀戏,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窑蟋蟀盆犹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盆也”。

图片

清雍正 仿钧釉蟋蟀罐

1993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考古,发掘了一批青花蟋蟀罐残片,其圈足和盖内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楷书款,皆为专供皇宫之器,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宣德宫中斗蟋蟀之风的盛行。

图片

清道光 模印葫芦卷草纹蟋蟀罐

清中后期,蟋蟀罐的式样和风格都更为丰富,而且制作名家辈出,制作者也渐渐对名款更加重视,各类款识多种多样。

图片

清末民初 蟋蟀罐

可以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斗蟋蟀和其他文化一样,成为了流传在民间很重要的一种娱乐活动。

图片

民国 蟋蟀罐

图片

图片

民国 八仙蟋蟀罐

“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

玩得好,也可以把斗蟋蟀发展成为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娱乐,而收藏蟋蟀罐也是其中一乐。很多制作精美的蟋蟀罐往往会被斗蟋蟀爱好者作为收藏品,长期把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