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岔道城-羊头山-八达岭,见证多个时期的明长城遗存

 客舟听雨 2021-09-22

歌曰:

羊头山侧四望兮,妫河烟波渺茫茫

八达岭上龙腾兮,纵横交错是边墙

南山土垄驰骋兮,惜今浊泥黄土殇

秦燕长城何处兮,茫然四顾暗神伤

不见当年秦皇兮,鲜卑契丹皆过往

我向天歌谁解兮,颓墙蓑草空惆怅

我站在羊头山东南的那座山头上,举目北望,高崇的羊头山屹立在脚下的山脊之上。

   

四面皆是陡崖,唯独沿山脊向东南延伸,是平漫的山径。

羊头山外,是平漫开阔的妫水河谷地,那片谷地,如今是官厅水库烟波渺茫的水面。

山脊上有清晰的山径,这条山径,由一条碎石石垄构成,半埋泥土之中,半被荒草湮没。  

石垄向东延伸,一座虽然平缓,却海拔高达1030余米的山头上,一座大石堆散铺在山头之上。很显然,这是一座人工构筑物。

过石堆向东南方向前行,是更加清晰的石垄。

这不仅仅是石垄,这分明是一道坍塌的石墙。

这道石墙,是何时代所筑?作何作用?

这道山脊的北侧,是建在低矮平坦的黄土台地上的另一道墙,一道以夯土为主,个别地段夹杂着少量石墙的人工构筑物。

那道夯土墙,被称为南山路边墙。正冲着前方的位置,是那道墙上的一处相对高点。那个高点上有一座墩台,编号为延庆257号敌台。

这道夯土墙,向西延伸,过岔道城,奔清水顶而去,与南侧的八达岭长城交汇。

自257敌台至羊头山,沿途的山脊上,隐隐约约,也有一道石垄与土垄相间的墙体。257号敌台,是一处三岔结点。

这道墙体,又是什么年代修建?其作用又是为何?其走向是自南向北,从高耸的羊头山,延伸至低矮的黄土台地,究竟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而南侧,蜿蜒起伏,龙腾虎踞的,是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

高大雄峻的八达岭砖石长城之外,墙体还在继续延伸,只是不再是砖石大墙,而是毛石墙体,一直延伸到脚下所在的山梁。这座山梁,人称黄土梁。

自坍塌的墩台向南,墙体延伸与八达岭外的石墙相接。

长城遗产网上,这些墙都被界定为明长城。

而这些砖石大墙,夯土墙体,毛石墙体,碎石垄墙体,分别是什么年代所建?分别是什么防线?

会是更加古老的北齐长城,甚至秦燕长城吗?

6月4日,在萧艾老师的策划下,一行10人,行走这一段古长城。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推测与联想。

羊头山向东的墙体,当为嘉靖二十二年的南山边垣

《隆庆志》卷之六武备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讨内帑(国库)银若干,欲于金陵之后筑墙备墩为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来相之(来相风水),相之者谓:'在九节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仪乃委口北道分巡佥事程绶(顺天通州人)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在八达岭北,也叫桃山)。红门左右备墩十四座,墩墙相连,谓四海有警,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此次修墙备墩,是志书最为明确,修建到羊头山的证据。当然,宣德年间也曾修陵后诸口,不过并没有提及羊头山。

因此,羊头山的墙体,当为嘉靖二十二年王仪奏请修筑,即部分长城学者所言南山边垣。这段墙体,记载在宣镇一带的志书里,其归属更应当是宣镇。

黄土台地上的夯土墙,当为嘉靖三十五年的南山联墩,以及嘉靖三十七年的南山大墙

《宣府镇志》丑册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筑南山联墩,从之。其疏略曰:“国家驱除胡元,定鼎幽燕,,以宣府为右臂,宣府安则居庸可以无恐。夫何?自开平失守,兴和内徙,宣府遂失门户之防,胡马长驱,延及堂室,难于备御。猾虏自嘉靖二十九年内犯,自镇边城溃墙而出,愈知我中国地理之险易,兵马之强弱,时遣奸细入探道路,以窥伺内陆。上廑宵旰之忧,今御使李凤毛所言,修筑南山以安畿辅,诚经国安边大计,宣府目前急务莫有过于此者。先任总督许论与臣交代之时,亦拳拳以南山隘口逼近京畿,极係紧要,早宜修筑为言。随准巡抚都御史张涣,咨开参议张镐相度怀来南山一带地方、居庸东北,自岔道西抵龙爬山止,共隘口一十八处,长亘一百零三里五十步;自岔道东抵四海冶镇南墩止,共隘口一十二处......

 

嘉靖三十七年,杨愽上书《请增筑各路墩台疏》(《宣府镇志》卷十〈亭障考〉)曰:“......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能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致虏突入,为害甚重。“

南山联墩的不足,仅仅在两年以后就已经凸显。

为此,杨愽进一步阐述说:“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于本年八月十二日兴工。……今年不完明年接修,明年不完后年接修。工完之日,听巡按御史阅视,明白具奏。从之。”

自南山联墩修筑两年之后,再次修筑了大墙,即主体边墙。

南山路是宣镇的建制,这一点应无异议。

八达岭砖石大墙,当为隆庆三年至万历年间建

八达岭外的毛石墙,当为嘉靖三十年所建

《四镇三关志》载:(八达岭下)边墙二十四里半,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与砖石大体,依据各地长城沿线出土的碑刻,均为隆庆三年以后,与空心敌台一同,陆续分段改建。

八达岭长城在嘉靖三十年以前,归属蓟镇管辖,嘉靖三十年以后,分设昌镇管辖。

推测羊头山至南山大墙的修建年代

那么,羊头山至延庆257号敌台之间的墙体,是何时所建?

嘉靖三十七年以前,南山连墩间尚未修筑连续墙体,自不可能将长城墙体从可峙险而守的羊头山,往平漫的妫河谷地平原上修建。因此,这段墙体修建的年代不会太早,而且,其应是南侧八达岭、北侧南山大墙、中间羊头山迄东的南山边垣之间的连接墙。

嘉靖三十七年修建南山大墙,只是将南山连墩间用墙联结起来,以便于防守,解决墩台间摆守被动的局面。而且,南山大墙的修建,并非一日之功。此时尚无精力修建这道连接墙。

根据活力的荒野的《怀来宣镇南山路连墩列戍之大山口至小山口穿越20210522 》一文

《明实录》载: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癸亥,总督、尚书杨愽条上经略宣大八事:一、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

“隆庆二年(1568),二月辛卯,总督宣大山西都御史陈其学条上南山事宜。其略言:岔道以东,自青石顶至四海冶火焰山,宜乘春修筑墩台------大山口以东一道,为暗门者六尺------”

就是说,至杨愽奏请修筑南山大墙的次年,南山大墙已经完工三百丈,约合1公里;至隆庆二年,仍在修建。

就是说,延庆257号台与羊头山之间的联结墙,不早于嘉靖三十七年,而且肯定还要晚。

墙体呈现明显的不同时代的特征,引发了另一个疑惑   

但是,羊头山往四海冶的南山边垣,如何又与八达岭长城相接的呢?

过坍塌墩台后继续向南,跨上另一座山头。此处海拔已经在海拔1060余米。

突然,一座疑似墩台一样的墙体,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墩台吗?

   

如果是墩台,那就是带护墩院的墩台。其东侧有半环形的墙体。  

继续前行,从上方观察,下方似乎是一道拦马墙。不仅是一道拦马墙,疑似有两道拦马墙。

回退几步,又至疑似墩台处,下到下方的墙体附近,可以更真切地观察。原来刚才认为是护墩院的墙体,向南延伸了很远,构成一道拦马墙。

墙体虽然等级不高,但由于海拔较高,人亦罕至,保存仍然较好,有良好的立面,残高约1米余,宽数十厘米,由不规则片石叠垒。

   

第一道拦马墙下,确实还有一道墙体,应是第二道拦马墙。

   

从下方观察的第二道拦马墙。

   

这道拦马墙,竟然还有射孔,我们观察到的有三个射孔。

  

第二处射孔。

  

第三处射孔。墙体间以黄土粘合。很明显,这是明长城的特征。

   

这段双拦马墙,正处于这道蜿蜒向南的山梁侧面,与东侧山梁衔接的垭口处,是防守此处垭口的工事。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羊头山向东(羊头山西侧也有少量墙体,止于山崖较陡处)是嘉靖二十二年的墙体,为什么是向南而去了?是判断失误了吗?

惊人的发现:一段长城遗产网未记载的墙体,证实嘉靖二十二年墙体的走向

我不甘心这个疑虑得不到解答,尝试在这一带继续寻找。前队的8名队员已经走远,我与虫子还在后面。

行前下载有驴友的多条轨迹,在这座疑似墩台附近,全都折向东去,而没有沿明显的墙体南行。仔细对照这些轨迹,终于在拦马墙体北端不远,找到了折向东侧垭口的路径,被密林遮掩的路径。

这条路径上,与羊头山附近墙体特征类似的墙体,仍然在延续!其走向偏离了向南的墙体,在疑似墩台处,构成又一个三岔结点。

  

墙体有足够的残高,对于明早期的墙体来说,可称得上保存状况非常完好。

  

墙体有足够的宽度,保持着直立状态,只是顶部被泥土覆盖,蓑草遍地。

  

就是说,此处疑似墩台,实为一处不同时期的边墙的分界点,其北侧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当是修至羊头山的南山边垣。

从两个不同时期的墙体分界点来说,或者从一段边墙的起点,并且外侧有2道拦马墙的设施来判断,这座疑似墩台,可能性非常大

本次的行程,并没有将东段墙体纳入规划——也无法纳入规划,这是一段长城遗产网未记录的墙体,这是一处惊人的发现,证实了嘉靖二十二年自羊头山向四海冶修建的墙体的走向,刷新了长城遗存与长度的记录!于是我们返回正路,追赶队友。

拦马墙向东防守本属于南山边垣的防线,说明此时南山边垣已基本失去防御功能。

三岔结点向南,是嘉靖三十年的墙体

继续南行,才发现这段墙体整体的等级规格比刚才都有明显提高,高大 的墙体,完好的立面,残高有2-3米甚至更,宽亦有2米多。

这明显是嘉靖三十年的墙体,与羊头山处远眺八达岭外的石墙特征相符,与密云没有改造成砖石大墙的墙体特征一致。嘉靖三十年的八达岭,应修至羊头山东南(据称为黄土梁),与南山边垣相接处。

  

环顾四周,目力所及,可见至少五个时期的遗存:

1、嘉靖二十二年的南山边垣墙体(羊头山向东越过垭口继续向东延伸,羊头山西侧有少量残存);

2、嘉靖三十年的八达岭长城(未改建成砖石大墙的部分);

3、嘉靖三十五年的南山连墩(南山夯土长城的墩台部分);

4、嘉靖三十七年的南山大墙(南山夯土长城的墙体部分);

5、隆庆三年至万历年间改建的八达岭砖石大墙。

另外,羊头山至延庆257号敌台之间的联结墙体,具体修建年代不详,应略晚于嘉靖三十七年。

而万历年间的八达岭砖石大墙,除了叠压了嘉靖三十年的墙体外,关城之下还包砌着弘治十八年的八达岭城。

弘治十八年的八达岭城下,是否还叠压着年代更古的居庸关塞?

绕崖前行

沿山脊继续前行。 

  

由于两侧悬崖陡峭,墙体略为简单些。

下坡处有个小断崖。前队队友都已经通过,我与虫子尝试了半天,未能下降。

回退一段,找到一处更容易通过的道路,继续追赶前队。  

垭口处,又一座疑似坍塌的墩台。垭口处设置墩台,是较为常见的防御设施。此处垭口,疑似台体有三处。

   

其实,北段羊头山东侧坍塌墩台东南侧山坡下,也有一处疑点。

翻过垭口前方的山头,离八达岭砖石大墙更近了。

此处又是一个垭口,墙体规格建得更高些。   

  

墙体由三合土粘合。

   

虫子右侧,应是一处便门。便门处,以前应有古道通往兵营或城堡。

   

垛墙上,开有多个射孔。

  

垭口处,有一座体量巨大的敌台,踞守此口。此台编号为延庆422号敌台。


遥想万历年间改建砖石大墙之前,墙体的走势,会如现在这样,在八达岭北八楼(延庆35号敌台),作一个锐角的转折,奔青龙桥及石佛寺而去吗?会是如我们走过的这段嘉靖三十年的墙体一样,止于黄土梁上吗?

如果是后者,那422号敌台处,会是一处关口吗?会是明代长城志书所描述的关口之一吗——如果确实如此,成书于嘉靖年间的《西关志》等志书记载的部分关口,很可能不在万历年间所修建的砖石大墙主线上,而在这条嘉靖三十年的墙体上。这段墙体上,大的垭口至少有两处。

下行过程中,一个位置稍高的垭口,有一处水口。

  

熊乐园处的垭口,还有一处水门,被认为可能是王瓜峪口。

  

此次行程所走的墙体,会是明前长城吗?

明代的志书,或清代在明代基础上重修的志书,多有提及延庆昌平一带的老长城。

这些老长城,年代无考。有推论北齐者,有联想秦燕者。

只是,明代自立国之初,直至灭亡之前,几乎一直都在不停地修筑长城。从而形成了延庆昌平一带与宣镇交界附近错综复杂的边墙体系,构筑了时代不同的多道墙体。

从近年我对怀柔境内被声称为“北齐”甚至“秦燕”长城遗存的实地观察来看,尚未有一处可以证实为明前长城。应该说,即使这一带有前代所遗存的长城,也基本被明长城所叠压覆盖利用了,至少找不出成规模的明前长城遗存。

再一个,明前长城在关沟一代,以筑关塞为主,而不以修连续墙体为主。

目前长城研究领域,较为公认的秦燕长城,并不经过北京。

至于部分史料中所提及的明前长城的走向,要么无法准确定位,要么所涉及的榆林堡一带,距此处尚有距离,并不能确认此段长城为明前长城。

就是说,即使八达岭一带曾经存在过明前长城,如今也早已叠压在明长城之下,无法识别了。何况,这种可能性很小。

2021-6-4,9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