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庆岔道城—羊头山(桃山)—八达岭长城穿越——小张家口桃山段与东西红山段长城墙体相连20210605

 活力的荒野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2021年6月5日,与萧老兄、挨拍的兔兄、票哥、客舟听雨兄、虫子等一行10人共同完成了延庆岔道城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羊头山长城)八达岭长城穿越。这段段长城是延庆的一段支线长城,其北连昌镇八达岭、南接宣镇南山路。此次穿越距离为8千米,拜谒墙体长约3千米,城堡1座(岔道城)、敌台5座(延庆422、35号敌台、未编号残台遗址3座)、水关1座(王瓜峪水关)。

羊头山一词大有来头,故有必要先交待一下羊头山的情况。羊头山是八达岭东北约3千米处的一座山峰,也是附近最高山峰。早在明嘉靖版《隆庆志》中就有记载:“羊头山在州城南二十里,其山昂若羊头,故名。”故此段长城叫“羊头山长城”也不为过,因多册志书上均有羊头山的记录,笔者也将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简称羊头山长城。

其山昂若羊头,故名。

  明嘉靖版《隆庆志》记载。

  本文看点:

1. 延庆境内长城资源分布;

2. 王瓜峪水关;

3. 羊头山(桃山)段支墙;

4. 岔道城;

5. 小张家口桃山段(羊头山段)与东西红山段长城相连。

▼羊头山(桃山)支线长城走向示意图(红线部分)及本次穿越线路(蓝线部分),底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穿越线路(红色部分)。

  因延庆境内长城遗存数量众多且复杂,有必要先将其境内明长城大致脉络搞清楚。

一、延庆境内长城资源分布

延庆北连朔漠,南扼居庸,西控京师北大门,自古为兵空必争之地,境内明长城遗存在北京地区最为丰富,也最为复杂,其长度(总长179.2千米,占北京境内明长城近1/3)冠绝各区县。境内明长城主体分布情况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内长城。

众所周知,长城自怀柔北京结后分两路:一路向西北,为外长城;一路向西南,为内长城。延庆界内长城(属昌镇)西接怀柔西水峪,东止怀来陈家堡长城,全长30.8千米,包括大庄科段(长7.5千米)和八达岭段(长23.3千米)。

  2. 外长城。

      延庆境内外长城属宣府东路长城,其东南起四海镇石窑村2.25千米的九眼楼(接怀柔箭扣北京结),西北自香营白河堡水库进入河北赤城界,全长59千米。

      3. 南山路边垣。

宣镇南山路东起九眼楼,西止里炮村西,接怀来羊儿岭,全长59.4千米。

  4. 支线长城。

主要支线墙分为以下几段,海子口南段、营城村南段、东西红山段、小张家口桃山(羊头山)段、西拨子至清水顶段等,全长30千米

  5. 少量孤墙。

石峡村北段、营城村南段、水口子村南段、三道沟西南段、白草洼西北段等。长度无考。

    除上述长城主体外,延庆还存有数量众多的如关堡、烽火台、驿站、墩台等

长城附属建筑,与长城主体、敌台一道共同构成了守备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拱卫着大明王朝京师和陵寝的安定。

二、延庆境内敌台分布情况

中国长城遗产网的敌台编号(共473座敌台)乍一看令人一头雾水、跳跃感极强、无序可言,可仔细分析,它们也是有章可循的。

1. 内长城编号。延庆县001-107号敌台。

延庆敌台编号001-107,为内长城敌台。这107座敌台又分为三段:

第一段001-013号敌台:001号东接怀柔284号敌台(九渡河镇西水峪村西北2200米),至013号(大庄科镇东三岔村北1000米)止,敌台就此终止,但墙体向前又延伸少许,皆因距明陵九节之内,恐伤龙脉,忌讳修墙;

第二段014-088号敌台:014号(即川字一号台,)是在砖石墙体中断20多千米后,才出现在八达岭镇石佛寺村东南1120米处,其后延伸至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古长城,至088号(八达岭镇石峡村西北435米)止;

第三段089-107号敌台:这19座敌台,不知何故与怀来陈家堡长城相依相随。至此内长城便延伸入河北境内。

2. 南山路长城编号。延庆县108-299号敌台。

    108-299号敌台编号标注在宣府镇南山路。自108号(即大名鼎鼎的九眼楼石窑村东南2330米)起,止于299号(里炮村西1000米)便是南山联墩。值得注意的是108-277号敌台间是有墙体相连的(中国长城遗产网所示),自278(营城子村东1010米)-299 里炮村西1000)间无墙体相连,这段墩台就是岔西连墩。

3. 外长城编号。延庆县300-421号敌台。

    300-421号敌台编号标注在宣府东路即外长城上,300号坐落于四海镇石窑村东南2426米处,421号坐落于香营乡东边村西北2100米处。

4. 支线长城编号。延庆县422-473号敌台。

延庆境内长城除内长城、外长城、南山路长城之外,还存有大量支线长城及孤墙,其长度大约30千米。422-473号敌台皆标注在这段支线长城之上,具体主要分布有:

(1)海子口南段422-438号。西北墙体接南山路边垣,东南墙体消失在大北坨子山东南;

(2)营城村南439-440号。一段孤墙,不与任何主体长城相连;

(3)东西红山段441号。其东北墙体与南山路边垣相连,西南墙体消失在西红山村西南的山上;

(4)小张家口桃山(羊头山)段442号。北与南山路边垣257号敌台相连,南接内长城八达岭35号敌台;

(5)西拨子至清水顶段443-460号。北接南山路岔西连墩,南连内长城八达岭古长城段;

(6)石峡村北段461-466号。孤悬于内长城之外一段孤墙;

(7)营城村南2座孤台467-468号;

(8)水口子村南段469-470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一段孤墙;

(9)三道沟西南段471-472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外长城之西一段孤墙;

(10)白草洼西北段473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一段孤墙。

三、岔道城

      关于岔道城及周边长城遗存的详细论述,参见拙文“岔道城沿革考——延庆岔道城及周边八座墩台考察记”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510/15/79568293_1030669355.shtml

四、羊头山(桃山)段支墙

此段墙体为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此观点见《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因此长城要经过羊头山,而被墙友称为羊头山长城。此段长城为南北走向,南接八达岭35号敌台,北连南山路边垣257号敌台,曲折行于岔道城东侧山脊之上。将南山路边垣与内长城八达岭连为一体。

▼羊头山长城走向示意图(红线部分)及本次穿越线路(蓝线部分),底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穿越线路(红色部分)。我们穿越的起点为岔道城,顺山路向东北方向循山脊行进,至羊头山西侧便登上了羊头山长城。

  关于羊头山段长城,明嘉靖版《隆庆志》记载如下:

“嘉靖二十二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  讨内帑银若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差官来相之,相之者谓在九节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议。乃委佥事程绶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红门左右修墩十四座,墩台相连。谓四海若有警,举炮火,顷刻可达居庸。其在红门守瞭者自北而入墙之南,自南而瞭北诚拱护之切务也。愚民不知以为美观焉。”

  另据史料记载:

红门东西建墩十四座,红门西:名将台墩、大红门墩、小红门墩、小张家口墩、川口墩;红门东;名虎皮墩、东二墩、东三墩、东四墩、东五墩、东六墩、桅竿山墩、桃木冲墩、老虎窑墩。墩墙相连,四海冶有警,举炮火顷刻可达居庸。

按照《隆庆志》的记载所言“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与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线路大相径庭,这肯定是修于不同年代的两条防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先从实地勘察入手分析。

我们行进2千米左右,登上了羊头山西侧明长城残垣之上。

  羊头山是附近山峰的最高点,四周的长城概况可一览无余。

  

  

  

  

  羊头山东侧残垣。

  羊头山东侧有一巨大的碎石堆,从体量来看这无疑是一座石台,可惜中国长城遗产网没有记录。

  

  上座未记录墩台不远处,主墙体之外,另有一堆碎石,也应当是一座石台,更确切讲应当是一座马面更合适。中国长城遗产网也没有记录。

  

  随着墙体下山向南折,又出现一座中国长城遗产网未记录台。

  

  

  随着墙体向南延伸,墙也开始有变化,有逐渐加宽加高趋势。

  遥看羊头山东侧长城走向。

  

  随着墙体的南沿,墙体到一个垭口处便有了质的变化,墙宽有3-4米,出现了近2米高的立面,在主体墙下方还有一道与主体墙平行的小墙,并且一直向随主体墙南延伸了十数米。客舟听雨及虫子更有探索精神,他们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继续向前寻找,竟然找到了第二条与主体墙平行的小墙,并有射孔存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段向东延伸的墙体,这一小段墙体中国长城遗产网也没有标注。我由衷地佩服他们的研究探索精神。这何有这段东延的墙体?它延伸到何方?在此,我们暂且放一放,待介绍完以下的考察再行研讨。

  

  

  这是向东延伸墙体对面的山势情况,会不会还有新的墙体出现,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此后,墙体变得更加宽阔高大。

  

  

  

  

  

  

  翻下一个巨大陡崖之后,雄伟的八达岭及其北八楼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下两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自北八楼始西南方向的墙体已经进行了包砖处理,敌台也由实心台改为空心台了。显然当年戚继光当年修缮长城时,这里是个结点。

  

  这是今天拜到的第一座有编号敌台:延庆县442号敌台。

  

  

  

  

  

  石台之与有墙砖,也许台上另有建筑。

  

  延庆县442号敌台。编码:110229352101170442;建筑尺寸:南北5米,东西5米 高2.1米;其他名称:石96;地点:八达岭镇滚天沟缆车售票处东800米;坐标:东经116°1′,北纬40°21′,高程:863米;建筑形式:台基基本保留坍塌,毛石干砌,上层建筑全无,上有杂草丛生。

干插边墙体上还建有拔檐设施,真讲究呀。

  

  气势恢宏的北八楼即延庆35号敌台。

    延庆县35号敌台。编码:110229352101170035;建筑尺寸:南北7.8米,东西10.8米,高5.2米,台基为石条砌而成;其他名称:楼73;地点:八达岭镇八达岭熊乐园北710米;坐标:东经116°0′,北纬40°21′,高程:876米;建筑形式:基座为条石结构,东西开门,北侧66个射孔,南侧同北侧,东侧一门两窗,全部封堵,西侧同东侧,二层建筑,北侧为5个望孔9个射击孔,南北相同,西侧4个望孔7个射孔,东西相同。内卷高2.3米到2.7米,卷宽93厘米。窗宽73厘米,窗高1.1米。

过了北八楼后,顺着八达岭外侧墙体下撤,在到达这个水门后,我们便进入完成了此次穿越。后经同行老兄的指点,才知道这是王瓜峪水关,真是大幸焉。

  

  

  下面让我们再次讨论上文提到的那些疑问:羊头山及其东延部分、南山路边垣、八达岭长城的建筑年代如何?

羊头山周边长城及设施分布图(笔者自绘,底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1. 八达岭长城。

关城于弘治十七年(1504)规划创建,逾年告成,八达岭边墙建于正德十年(1515),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1569-1573)改建空心敌台。

《隆庆卫志略》载。

  2. 南山路边垣。

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此后三十五年(1556)、三十七年(1558)、三十八年(1559)又陆续在增修并在墩台间修建大墙及虎尾短墙。

明嘉靖版《隆庆志》记载如下:“嘉靖二十二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  讨内帑银若干于金陵之后筑墙修墩拱护计,诏下礼部行钦天监差官来相之,相之者谓在九节之外无伤龙脉可筑也。礼部以闻于上允其请议------

《宣府镇志》载:“三十五年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南山联墩,从之。”

《宣府镇志》载:“三十七年兵部尚书杨博请增筑各路墩台从之。------疏曰,臣惟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自怀来合河口起至四海冶南横岭至,东西一百四十三里,内与京师陵寝公有一山之隔,中间大小红门、张家等口,虽有墙堑,低矮疏薄,不堪拒守。即如二十九年火石岭之变、三十四年唐儿庵之变,是其明验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至虏突入,为害甚重。惩前虑后,终非万全之计。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

《明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癸亥,总督、尚书杨博条上经略宣大八事:一、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

从上面史料来判断,嘉靖二十二年与三十七年修筑的南山路边垣是两道墙不同的墙体,究其原因是嘉靖三十七年所言墙体没有通过羊头山,而二十二年墙体明确说明“西至羊头山”。是否还应有一段墙体存在?

3. 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羊头山段长城)。

上文已经提及延庆境内有若干段支线长城,其中还有一段重要支墙存在,就是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东北不远处的东西红山段长城。这两段长城在广大墙友中更是小众,也少有人提及。

小张家口桃山段长城与东西红山段长城位置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

  上文客舟听雨及虫子发现向东延伸的墙体,虽说中国长城遗产网没有标注,但在《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中有研究发现。其书内容如下:

“有一种推断。据小张家口村民讲,西红山村西南的山西侧(属小张家口村域)原有一段石边,后因修建水库拆毁。东西红山段长城消失点距水库约2.5千米。小张家口桃山段中间确有一段分支向东行进几十米,而后消失,这处消失点地处平缓的山脊之上,也不是在山险处停止的,看方向和走势确实是通向水库方向,而且断点距水库约2千米。从残迹上分析确有同东西红山支线相连的这种迹象,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水库两侧山体上无实物证据。如果能够证实此地确实存在长城,那么它将填补该地区没有内长城守护所造成的缺口,也将从侧面证明八达岭段长城川字一号台至大庄科段长城止点之,约19千米的山体上未修建内长城的为了保护明陵风水这一说法。”

笔者仔细研讨《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书中所讲向东延伸的墙体与实际勘察的东延墙体确有不谋而合,再与中国长城遗产网相比较,笔者非常赞同这一结论:

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羊头山段长城)东延墙体应当指向东北方向的东西红山段长城,并且二者是相连的。这样就与嘉靖二十二年(1543)修筑的“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的西段相吻合了。

笔者随后又对照地图查看嘉靖二十二年王仪奏疏提及的“红门”位于柳沟城西侧,即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南山路边垣与东西红山段长城的交汇点附近,也可印证“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的西段即为“东西红山段长城”与“小张家口桃山段长城”是一体的,是嘉靖二十二年建筑的那道墙。

那么,此处为何有两道墙体呢,这也不难理解,就是为了更好地拱卫明皇陵寝。这两道墙正对着就是大庄科至川字一号台之间长达20千米未修墙体的巨大缺口,这里正是王仪奏疏所讲的“九节之外”无伤龙脉之处。修两道墙体不为过。

笔者自绘“东西红山段长城”与“小张家口桃山段长城”墙体相连示意图(底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4. 羊头山北端墙体。

笔者认为羊头山北端墙体是连接南山路边垣的,其修筑年代要晚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5. 羊头山南段墙体。

羊头山南段墙体有保存较好,尤其是嘉靖二十二年那段墙体以南基本上与八达岭北八楼墙体结构相似,故此推测这段墙体应与八达岭墙体建于同期,只是当年戚继光墙体包砖、修筑空心敌台时这段没有修缮而已。

参考文献:

1. 延庆县文化委员会编:《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2. 《明实录》。

3. 《长城踞北》,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4. 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5. []王士翘:《西关志》。

6. 清乾隆版《延庆县志》。

7. 清乾隆版《延庆州志》。

8. 清乾隆版《延庆卫志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