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武年间出使日本的赵秩,可能是莱州府最有名的一位同知

 胶东故事会 2021-09-22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
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
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
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
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
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
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
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
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
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
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
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
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
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