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国名老中医王庆国教授 王庆国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首届百名名中医, 国家第五批、第六批中医师承指导教师。 王庆国教授从医50余年,精研仲景学说,擅用经方,活用时方,对心血管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疗效显著。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在非传染性疾病的死因中占据第一位。 中医药具有不良反应少、剂型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今天小师妹将王庆国教授治疗冠心病的4则医案分享给大家, 用5分钟时间阅读文章,临床治疗冠心病又有了新的思路。 辨证分型 王教授临床诊治冠心病常以虚实为纲,在此基础上辨证分型,并据证处方,加以灵活用药。 王教授首将冠心病分心气虚、心阳不振、脾气虚、肝气郁之本虚,及痰瘀痹阻之标实。 就辨证分型而言,包括4型 心脾两虚、痰饮内停; 肝郁脾虚、气虚血瘀; 心阳不振、痰浊痹阻; 气阴不足、瘀阻心脉。 诊治分以疏肝和营、清胆温脾、通阳利水和益气养阴四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心脾两虚,痰饮内停案 初诊日期:2015年11月19日。患者某,女,79岁。 患者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0年,近日因气候变冷而加重3d, 胸痛时痛及后背,伴心悸心慌,燥热汗出,时头晕,夜间易惊醒,偶有呃逆,晨起手掌发胀,大便溏。 舌象:舌体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心脾两虚,痰饮内停证。 治则:补益心脾,温化痰饮。 拟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用药: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5g 白芍15g,桂枝15g,乌枣20g 浮小麦20g,炙甘草10g,党参10g 太子参10g,北沙参10g,生黄芪20g 当归10g,薤白10g,连翘20g 牛膝10g,羌活10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5年11月26日): 患者自诉心悸头晕证减,已无燥热汗出,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减少,仍呃逆,便溏。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连翘,加炒白术15g、干姜10g。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5年12月3日): 睡眠改善,大便成形,汗出多,怕冷怕热,腹胀甚,易疲乏, 自觉肌肉颤动,纳呆,喜食甘味,二便可。 舌象:舌红边尖甚,苔黄白腻,脉沉滑。 仍以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用药: 柴胡15g,炒黄芩10g,法半夏15g 桂枝10g,白芍10g,党参10g 太子参10g,北沙参10g,全瓜蒌10g 薤白1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 炒枣仁30g,柏子仁20g,焦神曲10g 炒麦芽10g,藿香8g,佩兰9g 黄连12g,茯苓30g。 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5年12月10日): 胸闷胸痛明显减轻,基本无肌肉颤动,睡眠进一步改善,无怕冷怕热,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黄,舌尖红,苔薄白。 前方栀子加至12g,桂枝减至6g,加鸡矢藤10g。后以此方调理1月余,诸证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患者胸闷胸痛因心脾两虚,痰浊内生、痹阻于胸所致,缘何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治之?此乃王教授疏肝和营治胸痹之常法。 此证病机即《金匮要略》所言“阳微阴弦”,心脾同病,应思其病因是否根源于肝。 肝主疏泄,心行血须得肝之助;若肝气郁滞,则心血运行不畅,导致胸闷胸痛之症;且肝郁易乘脾,可致脾虚而内生痰湿。故心脾同病,常可从肝论治。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且患者因近日感寒而发,可知寒邪外侵,致营卫失和。 综上,治当总以柴胡桂枝汤疏泄肝气,调和营卫。 肝气畅则心血运行常,脾阳得健而痰饮自去。 另配以王教授治疗心系病证常用对药和角药: · 心悸,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及党参、太子参、北沙参益气养阴; · 夜间易惊易醒、心神不安,予以浮小麦、炙甘草、乌枣养心安神; · 舌质白腻、脉滑,以薤白辅佐桂枝汤通阳散结,本应以瓜蒌、薤白为伍通阳宣痹,但因患者大便质稀,故去瓜蒌; · 有燥热汗出之症,加连翘清心火,配伍牛膝,既可引火(血)下行,又可补益肝肾,以培其本。 冠心病患者最忌外感,应时时加以固护,故此处加羌活以防其再感。 全方疏肝和营,益气养血,佐少量补益肝肾、通阳散寒之品, 使全身气机调畅、痰浊自去,则胸痹可愈。 肝郁脾虚、气虚血瘀案 初诊日期:2017年11月18日。患者某,女,66岁。 患者胸闷胸痛,痛掣引背,气短,自觉气憋,胁肋胀痛,纳呆,平素易腹胀,排便费力、便干。 舌象:舌质暗,苔发黑,脉弦细。 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史。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肝郁脾虚、气虚血瘀证。 治则: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用药: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5g 天花粉5g,桂枝15g,茯苓30g 炒白术30g,炙甘草30g 干姜20g,煅牡蛎15g 煅龙骨15g,生黄芪50g 当归15g,麦冬30g,五味子10g 升麻5g,瓜蒌30g,薤白30g 淫羊藿15g,厚朴10g 柏子仁30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7年11月25日): 患者自诉胸痛明显减轻,偶于劳累后发作,痛时仍牵引后背,口干,肠鸣音亢进,仍排便费力。 舌象:舌质淡暗,苔黑已去,脉弦滑。 上方加丹参15g、川芎10g。 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7年12月2日): 已无明显胸闷胸痛感,大便通,食欲增,诸症转佳,继予上方调理巩固。 按语 本案患者虽病在心,但根于少阳肝胆, 综合症状考虑,可知患者平素必有情志抑郁不舒,喜叹息,则日久母病及子, 致心阳被郁,而现胸闷短气之症。 若肝胆郁滞较重,郁而化火,则发胁肋疼痛伴胸痛、痛掣引背;木郁不疏,易克伐脾土致脾虚失运, 故患者食欲不佳,脾虚运化水液失常,水液不入肠道,均从小便而出,故见大便干结难下; 心阳被郁,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可见舌质暗,苔黑等瘀血之象。治当通达少阳郁遏之气机,清泻少阳胆火,温补中焦脾阳。 王教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达清胆温脾之效。 · 另配茯苓、白术、干姜助桂枝温补中焦脾阳,脾健则水液输布正常,大便得畅; · 煅龙骨、煅牡蛎收敛固涩,固护阳气; · 淫羊藿、黄芪、当归益气养血; ·麦冬、五味子佐天花粉敛阴生津; · 升麻一药,陈士铎《本草新编》言其“能升脾胃之气”; ·厚朴下气除满以疗腹胀之疾,升麻、厚朴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 柏子仁润肠通便; · 瓜蒌、薤白相伍既可助柏子仁润肠通便,又可通阳宽胸、散结止痛。 全方共奏清胆温脾、益气养阴、理气通便之功。 心阳不振、痰浊痹阻案 初诊日期:2017年3月18日初诊。患者某,女,76岁。 患者自诉15年前于当地医院查出有冠心病,后经系统治疗控制较佳, 期间间断服用中药,有高血压病20余年。 现症见:左侧胸口痛,时牵引后背,伴后背发凉,气短,纳呆,食后易腹胀、反酸,寐差,易醒多梦,二便调。 舌象: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沉滑。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心阳不振、痰浊痹阻证。 治则:振奋心阳,化痰蠲痹。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减。 用药: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 炙甘草10g,葛根20g,川芎10g 桑寄生20g,瓜蒌30g,薤白20g 丹参10g,法半夏15g,黄连10g 干姜10g,海螵蛸15g,柴胡6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7年3月25日): 服药期间左侧胸口疼痛仅发作2次,每次3~5min即止,胃脘满闷,无呃逆、反酸, 但食欲不佳,不思饮食,寐差。 上方加木香10g,延胡索10g,首乌藤40g,煅牡蛎2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7年4月1日): 胸闷胸痛明显减轻,劳累后仍气短,时有肠鸣,眠稍好转,多梦易醒。 上方加柏子仁10g,炙黄芪30g,黄精10g,苏木10g,石斛10g,沙苑子10g,酸枣仁10g,三七粉3g。 嘱此方服用3个月调理巩固,后随访,诸证大减,病情稳定。 按语 此案系王教授通阳利水治疗冠心病典型案例。 心居于阳位,诸阳受气于胸中,若心阳不振,则血脉失畅,胸闷胸痛之症即发。 王教授认为凡心阳虚较重且兼有痰浊阻滞证者,多以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振心阳、健脾利水。 · 方以茯苓为君,茯苓质地轻清,既可入肺,清除留于胸中心肺之痰浊; 又可归脾,助脾气上升以复脾之健运。 ·桂枝归心、脾经,既可温通心阳,又可温脾阳以利水; ·白术辛温,可助茯苓、桂枝健脾祛湿; ·甘草甘温,与桂枝之辛相合,辛甘化阳,能助心阳温通。 ·葛根、川芎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可祛上焦之痰湿; ·瓜蒌、薤白宽胸通阳散结; ·丹参、川芎同用可养血活血,助心血畅行。 ·桑寄生补宗气,益心气,又可补肾培元,益火以生土; ·柴胡、半夏、黄连、干姜寒热同调,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 ·海螵蛸制酸止呕。 本案全方以温振心阳,健脾利水为主,佐以理气活血,通阳制酸之品为治。 气阴不足,瘀阻心脉案 ![]() 初诊日期:2013年11月28日,患者某,女,77岁。 患者自诉糖尿病病史15年,2013年8月查出有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有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为2.4mg/dL,免疫球蛋白升高, 两侧冠状动脉分别堵塞50%和70%,心电图示有房颤。 现症见:心悸,胸闷,后背痛,乏力、不欲动;夜间盗汗,眠差;纳可;二便调。 查体:脉来结代、沉涩,舌质淡暗、有瘀点,苔薄白,舌底静脉曲张、色暗。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不足,瘀阻心脉证。 治则:补益气阴,活血化瘀。 处以:养心汤加减 用药: 生黄芪30g,生晒参10g,茯苓20g 川芎15g,当归20g,柏子仁15g 半夏曲10g,远志10g,桂枝8g 五味子10g,酸枣仁20g,麦冬30g 白芍20g,全瓜蒌20g,薤白15g 煅龙骨12g,煅牡蛎12g,桃仁10g 甘松10g,苦参10g,炙甘草6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3年12月5日): 脉搏起,不结代,房颤止, 查24h动态心电图示:房性早搏。 前方加制附片6g,桑叶30g,炒枣仁30g,去瓜蒌。 7剂,每日1剂,煎服同前。 三诊(2013年12月12日): 服上方后,心悸乏力明显减轻,胸闷胸痛愈,诸症好转。 继服前方调理巩固。嘱减量服,两日1剂即可。 按语 患者以心之气阴不足为主要病机,予养心汤以益气滋阴、养心安神,病机相恰,方证相对,实乃极佳之举。 据考证,养心汤最早出自宋代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方中黄芪、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正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之旨; · 桂枝温通心阳,使心之阳气振而血自畅行,且桂枝和白芍相伍,酸甘化阴,与麦冬相伍共助滋心阴之功; ·川芎、当归养血活血; ·柏子仁、半夏曲、远志、酸枣仁和茯苓养心安神; ·五味子、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性收敛,可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配伍瓜蒌、薤白通胸阳、散痰结; ·桃仁助川芎、当归养血活血,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桃仁、甘松、苦参均可抗心律失常, 且甘松可养心血,能止心悸、安神定志,于本案对症治疗疗效颇佳。 ![]() 王庆国教授从复杂症状中抓关键主症,并顾兼变症;在选方用药上注重药理,灵活变通。 同时王教授强调以人为本思想,临证医者一定要叮嘱患者注意生活饮食调摄,改善生活习惯, 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此方能药到病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