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信仰”的信仰

 冬歌文苑 2021-09-24

“信仰”的信仰

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信仰。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不在这时就在那时,不是这种形式就是那种形式,不是清楚就是模糊。

那是因为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本体需要,与生俱来。人们谋生就不易,心灵有所依托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人类世界一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信仰,大体上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水平相当。

生存方式决定信仰,信仰又反作用于生存方式。

正常发展的信仰有多种:拜物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科学信仰、文化修为信仰、艺术信仰、正偶像信仰、祖先信仰、情分信仰……

正常存在的信仰也有很多种:邪教信仰、金钱信仰、团伙信仰、负偶像信仰、虚幻信仰……

事实如铁,信仰一直以多极形式存在。

华夏文明是一个最早拥有多极正面信仰的文明主体之一。几千年以来一直在以儒释道为主体的多极信仰融汇中有序传承。蒙元与满清两朝四百年的统治打乱了华夏文明固有的信仰传承,文化断代导致在近代出现了信仰的弱势与迷蒙。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华夏文明向中国文明积极演变的节点时期,信仰鲜明,文化交汇,却也有些走火入魔。如此这样一个发展节点,也不知为什么并没有获得历史的书写与垂青,只是轻轻带过。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华夏文化的现代更新,历经千难万险,历经万水千山,历经炮火硝烟,最终在上甘岭上完成了凤凰涅磐。

中国的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创造了新中国,创造了中国新文化丛,这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比对,产生了“信仰”的信仰。

美国喜欢拿信仰做文章,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已经延续了千年的东方的多极信仰传承,他们自己却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陷入了信仰危机(信教率为0.006。那时候他们的主流什么也不信,只是钟情于强取豪夺。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对于国内的信仰危机并不讳言,一直把解决自己的信仰危机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出台了一些有据可查的应对方略。二战之后,他们一方面顿时自我感觉极端良好,一方面控制了舆论权,在种种似是而非的说辞之下,他们自己的信仰危机问题反而搁置不提了。

“文革”之后的信仰现状呈现纷纭。一部分坚定的共产党员坚持信仰;一部分人陷入虚无;一部分人选择宗教;一部分人选择金钱崇拜和负面偶像崇拜。

中国由于“十八大”之后的良好发展,尤其是抗疫成功和全国脱贫这两个标志性事件的问世,在2021年之后出现新的社会主义信仰大规模回归的现象——

新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已经超越汉唐,成为华夏文化的最新高地。

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增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逐渐凝聚共识。

尤其是延乔路上那无数自发的祭奠先烈的鲜花,更是昭示着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业的精神皈依。

“信仰”的信仰回归华夏。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江明,老三届老海南老兵老说老话。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