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ardeningknowhow.com 瘿是由植物体上寄生性生物所引起的一种不正常瘤状物或突起,由于自然界大部分的瘿都是由昆虫引起的,因此,我们习惯上把所有生物形成的瘿都称为虫瘿。 然而实际上,除了致瘿昆虫外,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能产生瘿,我们常称之为菌瘿。 菌 瘿 来源:见水印 说起菌瘿,许多人对它都很陌生,总感觉是第一次听说,之前也并没有见过。 但其实,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植物上都出现过菌瘿。 真菌致瘿 比如,每年春季,一阵春雨过后,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柏树上竟然开出了橘色的“花朵”,看起来极为醒目,质地也非常Q弹,貌似很好吃的样子?! © Mike Lewinski 然而,这些长相有些撞脸海葵的“花朵”并不是柏树开出的真实花朵,要知道,它们本身的花朵看起来十分朴实低调。 Juniperus virginiana 雄花 © Alexey Zinovjev Juniperus virginiana 雌花 来源:见水印 事实上,柏树之所以开出胶状“花朵”,是其受到病原物——胶锈菌的侵染造成的。 胶锈菌产生的锈孢子侵染柏树后,会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稍隆起的淡黄色斑点,翌年3~4月份,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的瘤状菌瘿。 柏树菌瘿 来源:www.hobbyfarms.com 菌瘿继续发育,破裂后露出红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水膨胀,变为橙黄色的胶状物,也就是柏树上开出的“花朵”。 冬孢子角 除了柏树外,我们常吃的小麦上也能产生菌瘿。当小麦受到腥黑穗菌(主要有网腥黑穗病菌、光腥黑穗病菌、矮腥黑穗病菌)侵染后,整个麦粒都有可能变为菌瘿。 正常小麦和病麦 来源:www.cropscience.bayer.com 受侵染的小麦俗称黑疸、乌麦、腥乌麦、灰包麦、灰穗等,呈臭鱼腥味,故称为腥黑穗病,含有剧毒性的三甲胺,能显著降低小麦质量。 来源:www.cropscience.bayer.com 杜鹃花科越橘属Vaccinium植物受到真菌Exobasidium vaccinii侵染时,叶子会扭曲、增厚,生成形状不规则的菌瘿。 来源:bygl.osu.edu 来源:www.greenclub.bc.ca 有时,菌瘿也会出现在枝条、花朵还有果实上。 来源:Bugwood, Yonghao Li 来源:bladmineerders.nl 一般来说,菌瘿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危害,但是有些菌瘿却阴差阳错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美食。 来源:en.wikipedia.org 青中有白,亭亭玉立的茭白Zizania latifolia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茭白还未成为美味的蔬菜时,它是被古人作为谷物食用,又可称之为菰。 来源:flowers.la.coocan.jp 而菰从谷物蜕变成蔬菜的秘密武器就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它为黑粉菌科黑粉菌属真菌,专一寄生在茭白植株体内。 菰的秆基嫩茎被茭白黑粉菌侵入后,病原菌可以形成一种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代谢产物—吲哚乙酸。 它会刺激薄壁组织的生长,使茎部膨大成为鲜嫩肥美的肉质茎,而植株却停止抽穗结实。 来源:collections.daff.qld.gov.au 因此,茭白其实就是黑粉菌侵染植株而产生的肥大菌瘿。 © Nate Gray 在墨西哥,玉米松露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在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中十分常见,但价格却并不便宜,因此把它们叫作松露也并不为过。 来源:commons.wikimedia.org 玉米松露做成的墨西哥传统美食——塔可 玉米松露名字听起来洋气,但其实在我国也广泛分布,如果你有时间去玉米地里溜达一圈,或许就会看到它们。 来源:www.allposters.com 虽然长相有些难看,但味道却十分清甜可口。而要想把玉米变为玉米松露,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的侵染十分关键。它会造成玉米黑粉病,使叶片、茎基部、雄花、雌穗等部位产生大小不一的病瘤,即菌瘿。 来源:www.comidamexicana.com 不过要注意的是,最好在病瘤鲜嫩时采摘,这时吃起来才最为可口。 至于怎么吃,著名作家莫言在他的散文《吃相凶恶》中就告诉我们了:“'掰下来,拿回家煮了,撒上盐,拌蒜吃,也是鲜美无比,味道好极了。” 如果大家有机会碰到了这些菌瘿美食,不妨大胆地尝试一下,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呢! 图片来源:Google 来源见水印 本期小编:桃花岛主 原创作品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植物保护学报》 来源:人呆手户
由科普中国重新排版编辑
内容来自:人呆手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