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把内经说明白》系列之二十八 关于十二原穴等的解读

 火岩山 2021-09-24
主题:关于十二原穴等的解读
作者:张富松
         “富松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释医道!
        张富松老年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几十年,并将理论与实踐融‧⁺◟( ᵒ̴̶̥́ ·̫ ᵒ̴̶̣̥̀ )汇贯通,各种法理先在自己的身上试用感受它的正确与否,补泻二法用反了是什么情况?如何纠正?了然于心。老师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五输穴理论,根溜注入理论,根结理论,俞篡配理论,八会穴理论,八脉交会穴理论,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舌诊,耳诊,手诊,面诊,西医理论等等融汇贯通,清晰系统的诠释《黄帝内经》。让《内经》高度的清晰化,系统化,概括归纳,定律,定理,公式化,从而为我所用,使对《内经》的运用得心应手,对病症的变化万变万应,达到治未病,不生病,久病也能再健康。
       对《黄帝内经》系统法理的学习,实践,验证,结合应用当今的科学技术,用脉冲电疗仪的电粒子,热粒子将穴位给药的中药粒子注入经络穴位,不吃药,效如桴鼓相应,节约用药上百倍。
        五行生克是有序的,乘侮是无道的。我用五行生克有序讨伐乘侮无道,举五脏六腑之力共克全身异己,除尽一身浊气,全身干净,五脏六腑全得解放,哪有什么病调理不好的。《黄帝内经》是系统工程学!不是单科,单科不是中医。
        学习运用与弘扬中医,《黄帝内经》阐述的病机病理清晰明了,是真正的中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定海神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张志聪合订版P8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五十六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脖胦,脖胦一。(气海)凡此十二原者,主治六腑五脏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我的解读:
         这一小段文字讲五脏十二原穴的重要性用了101个字;讲五脏的十二原穴具体位置名称:用了99个字。
        在这99个字当中,最重要的是重新对五脏加以灌注,用了35个字。我们读懂了灌注的含义,就知道怎么利用五脏六腑的功能去排除致病因素,防病治未病则不生病。
        具体的五脏十二原穴讲清楚了,还忘不了再补充两句:“凡此十二原者,主治六腑五脏之有疾者也”。我们应该去深思祖宗曲尽婆心之良苦!
       一般都说“五脏六腑”,为什么 这里要说“六腑五脏”呢?
         第一:一开始就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之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为什么文章中又没有讲六腑的原穴呢?)就是说:即便伤到了五脏,五脏都会把病邪往六腑上排,六腑还会往筋骨上排,往经络上排,往肌肉,皮肤上排,会皮肤发痒,    
       《黄帝内经》法理说痒:是“正邪皮下往来行”。就是说正气追着邪气打。最后又再次提醒用“六腑五脏”来说明,病邪从表入里,即便已经入里入脏,生存斗争,身体器官的功能都会将入里入脏的病因传给互为表里的腑以及同名经……直到排除体外,这就是我对“六腑五脏”这种词句指向性含义的理解。“经意深微,一字一理,皆有指归”。身体不除尽一切异己,就一定有“症状”,这是身体有正气,也有邪气的表现。没有邪气就没有症状,没有正气也没有症状,正气存内也没有症状。
      同样在这篇文章前面讲了“粗守关”,别认为知道了原穴这点皮毛就能治好各种层面的,各种层次的疾病!您要做一个“上守神”,再“上守机”的人。
        这段文字只讲清楚了五脏和膏肓的原穴,为什么不讲六腑的原穴呢?祖宗是为了少用文字 。为了少用文字!为了少用文字!
       讲清楚了脏的原穴有什么功能?身体怎么工作?难道不知道腑有什么功能?不知道利用腑的原穴去帮助身体干活?这就是我讲的“指向性思维”,用活经旨要义的思维!用活经旨要义的思维!用活经旨要义的思维!
        第二,依此法理,如果已经伤到了里伤到了脏,它的互为表里的腑没有伤吗?
       例如逆传,脏传脏,身体器官的功能为什么失去了脏传腑的功能呢?
        第1是:病邪有智慧,它们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脏。因为那里有它们生存所需的最佳生存条件,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不像在腑上生存的条件那么的差……
       腑上有70%的淋巴细胞,重兵防守的城池,岂容病邪窥视!然很多人不知道“腑要空,脏要满” 之道,贪吃,贪色,“贪”字害己一生。
        第2,是内脏虚弱而不充实(正气下降)病邪去了很安全,就能“客”下来。您不喜欢客人,客人只有走。实际上就是脏上的正气强,病邪到了脏上,马上逃到腑上,一泻腑就排到体外。所以我说:“治病尤如烹小鲜”。
        第3,这就是为什么会长期肠胃不好:是病邪跟人类进行长期的生存斗争,它十分聪明智慧的搞了一个包围战,伤其六腑,为入侵五脏创造条件,最后夺取髓海堡垒。
        髓海是一切生理活动的控制中心,这个中心受“君主之官心”的控制,所以不只是说“心主血脉”,还说“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驻在髓海里”。“主血脉”就是说“心脏是个血泵”,这个灌注很重要,主神明更重要,五脏六腑之大主更重要!君主之官更重要!
        然肾水呢?肝木呢?“水克火,水生木,木生火”。肝肾当了心脏的父母,爷爷奶奶;肾主骨生髓,肾,肝理当为心脏保驾护航。
        当肝出了问题,左关无脉,则木不生火,水克火,结果病人:左寸心脉会沉而有力;木不克土,土不克水,水反侮土,右关脾脉沉而有力。
       心为阳中之太阳,脾土居中央,火生土,它们的脉怎么会沉呢?     
        是左关无脉造成的结果。那么病因是什么呢?这种脉象往往与病人情志不畅有关。不用治疗,祝由而已。
        昨天2021年9月23号19点我刚从三郎镇回家,病人来了,摸脉后,我讲了他脉象形成的原因,他痛哭失声,我说:心里难受,流了泪好!另外讲了,伤心难受,自己拍胸口,点压太冲穴,多与别人交谈,参加群体活动,自己的包袱自己放下!半小时左右我反复摸了他的双手脉象,左关脉逐渐正常,左寸脉,右关脉都不沉了,恢复正常了。治病尤如烹小鲜。
        本来早已经对心脏进行了灌注“手少阴心经”,这里为什么又灌注“阳中之太阳心也”?前一个灌注是讲“心经”的功能,后一个灌注是讲“心脏”的功能,这就是中华文化!懂了祖宗曲尽婆心之良苦,还不会用这些功能调理身体健康吗?
         所以我治病,首先守住病邪想去的位置,淌开:我要它去的大道,病邪很听话,乖乖的离开了人体;
         但是,当病邪已经驻扎在脏上,我们要它从互为表里的腑上走,当见效时,瞑眩反应十分痛苦,出到表上的时候,病人的难受是要命的,但是过了这一关,则是重返年青的幸福!
        为什么瞑眩反应会那么痛苦呢?并且此时如果伤了正气,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第一,伏邪趁伤正气有新邪入侵而反扑,它本身处于运动中额外有力量,像急性实证一样,并且还有新邪入侵人体,伏邪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地方,窜到了哪里?都是致命的!抢救不及时,像急性实证一样的,辨证准确与否,好得快也恶化得快,这种瞑眩反应的反扑带来的危险远远的大于急性实证的危险。
        第二,为什么瞑眩反应会那么痛苦?各种浊气的积累都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体表的感觉敏锐度远运的比体内灵敏,当伏邪集中从内出外,自然令病人感到“简直王法!简直要命!比生娃娃还恼火!一辈子没有那么难受过……”
        第三,生存斗争决定了,即便伤到“内”了,都会往外排,伤到腑了,则往相应的筋骨上排,再往经络上排,往别络上排,往孙络上排,往皮肤外排……所以有:“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刺中脉,出浊气”!当病邪是从里出表时,必有瞑眩反应,大排宿便,大小便很臭,小便变得混浊,大发痒疙瘩,大化包块,大放响屁,大排痰毒,大排瘀血,排尽“皮肤以内的浊气”,书中说“浊气在中,刺中脉,出浊气”。这里的“浊气在中”,是指在皮肤以内的血液中的浊气,组织器官中的浊气,肠胃系统中的浊气;如何才能达到排净皮肤以内的浊气呢?“刺中脉”,先贤圣人说“刺中脉是刺足三里”,就是说健脾胃,则出浊气。       
         其它地方讲到刺足三里,说“取之下陵三里”,是强调足三里的重要性;这里呼应“浊气在中”,而用“刺中脉,出浊气”。昭示“浊气在中”这句话的指向性含义,绝不是:“浊气是肠道食物残渣”这么肤浅的内容。如果不是指:皮肤以内的浊气,何苦将刺足三里改用“刺中脉”来让人揣摩难测,直接说“刺足三里排肠胃中的浊气”多么的简单明了。先贤圣人讲医学理论真正的“曲尽婆心!经意深微,一字一理,皆有指归”张志聪序。先说脏,还是先说腑都是有深意的,我们要去深入的推敲旨义。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节气味也”中的“节”,指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气”指天之六气;
        “味”指地之五味。本文中的“二卫”即指天之“一卫”,地之“一卫”是也。五脏六腑的健康与天有关,与地有关,与人有关。
          同理“手太阴肺经”与 “阳中之少阴肺也”前一个灌注指肺经,后一个灌注指肺脏。“肺主皮毛,主疏布,主肃降”,它主阴之表,阳之枢。为阴之表它保护五脏,为阳之枢,肺功能好的人,不容易感冒,感冒了也容易好的,我要利用“肺主肃降”功能来排肾结石,胆结石。
皮毛是人体最大的阳。肺功能十分强大,所以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肺咳喘不难治,五脏六腑病皆咳,它替五脏六腑排除痰毒,脑中风也是痰迷清窍,假如没有肺肃降,排净体内的痰毒,则我治不好高血压,严重了就会“脑中风抢救”;就化不掉包块,“癌症了,切除放化疗”;髓海,骨髓里面的痰毒排不出来,记忆力下降就不可能恢复记忆力。
        下面我只对脾的灌注加以解读,肝,肾请大家来解读。
        “足太阴脾经,阴中之至阴脾也”。“阴”指身体,指“地”,“地下之至阴”,泉水也,水生万物;五脏为阴,又五脏的合穴都为“水”,五脏的井穴都为木;水生木;而脾为阴中之至阴,脾是能生五脏之阴的;又从俞篡配治五脏六腑有疾;八会穴理论又有“脏会章门;腑会中脘”,告诉我们:五脏六腑统于脾胃。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运化停止,要死人的!
        我们的祖宗讲了多少的理论?为什么今天的中医连个肠胃病都治不好?有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不先治脾胃,肝胆?
       中医的精髓是阴阳,阳之极火,心也;阴之极水,脾也。肾属水,水火交泰没有脾胃功能的正常“运化”就无法水火交泰,出现心肾不交,神识无法主导髓海发挥正常的功能,由脏腑功能衰退,到记忆力衰退,乃至尿失禁,言语困难。此时的心,为什么不“主神明”了?是一身浊气太多了造成的结果。
       当今的医学一直不帮助身体排除异己,留异己于体内,结果是“一身浊气”,是因为没有“刺中脉,出浊气”;反而昌导“病了多吃营养品”,中医说:“虚不受补”,当今是“贵阴贱阳,而古圣不作”。“离经背道,叹竖子之侵陵”,侵陵之子大行天下。人类危矣!
       “肾水为先天之本,脾土为后天之本”,脾土的运化要耗先天之肾气,脾若“运化”良,则脾胃是个能量放大器,则人体正气存内。若贪吃腐烂了,肝解毒再伤肝:则“胃不和五脏不安,肝为五脏之贼”。讲到这个份上,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治未病,不生病,做到全民大健康!
        结合“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地要“运化”,人体也要“运化”。“寒凝滞”会引起“运化”不良;“饱食”会引起“运化”不良;“气滞伤肝,肝木克脾土”会引起“运化”不良。做好了以上三点,要健康则不难矣!
       即便病了几十年,有当今宣布治不好的各种疑难杂症,只要还有胃气,还有点肾气,病人自己能做好上面三点,找到了真正的古中医,也会再健康。

      我说内经张富松
   2021年9月23号周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