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五藏别论 第十一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藏泻与满实:藏泻与满实这两个概念是分别用来说明脏腑功能的;其中“藏满”所描述的是脏的功能,而“泻实”则描述的是腑的功能

在上一篇中,重点阐述了五脏和六腑的作用和功能,而本篇,则重点论述五脏和六腑的差别。)(素问·五藏别论 新解析1/1----1/2---1/3---1/4---1/5---1、6--

五藏别论   第十一——1----2---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512---(经文对此的探讨是来自于黄帝的发问:“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黄帝问的是,他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还有人把这些都统称为腑……各种说法甚为混乱,使得人们更加迷惑不解,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哪种理论是错的。)(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在这里特指那个年代的医生。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而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注解1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对此,岐伯提出了如下“权威性”的说法:第一,“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这条意思说,人体的如下六种器官——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均是禀承地气而生的,且都能贮藏阴质;这种功能就如同大地包藏万物的功能一样,故而它们的作用就是“藏而不泻”。传统把人体这六种独特的器官叫做“奇恒之腑”。)(皆藏于阴而象于地:这是一个倒装句,直译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都能贮藏阴质。 ③奇恒之府: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513---514---(第二,“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段条文说的是,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人体器官,它们都是禀承天气而生的,其作用就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这种禀赋就决定了它们共同的功能是“泻而不藏”,因此,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又被称为“传化之腑”。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才使得水谷的糟粕不会久留于体内。)(传化之府: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泻而不藏,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故称。  ⑤魄门:张介宾《类经四卷·藏象类》:魄门,肛门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曰魄门。)——(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黄帝问:我听说在修炼养生术的方士之中,有人认为脑髓是脏器,有人认为肠胃是脏器,也有人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再追问,还是会得到彼此相反的答案,他们每个人却又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我搞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希望听你讲一讲。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的子宫,这六者都是源自地气运化。因此,它们皆能藏阴而应地,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藏而不泻,被称为“奇恒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都是源自天气运化。因此,它们就像天能在空中自行运转一样泻而不藏,同时受纳五脏排出的浊气,被称为“传化之府”。浊气不能在此久留,所以就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

    此外,肛门也为五脏排泄浊气。在这样相互配合作用下,饮食的水谷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1/1---(第三,“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最后来总结五脏: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使之向外发泻,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515---(另外,关于“六腑”之“满实”,经文还有如下的总结:“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此意思是说,六腑的功能其实就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便时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地保持盛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的依次传递,才使得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不同,五脏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所以然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样;,指情况。 )——(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我听说掌握养生术处方的学士们,有人认为脑髓是脏器,有人认为肠胃是脏器,也有人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再追问,还是会得到彼此相反的答案,他们每个人却又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我搞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希望听你讲解一下。

    岐伯解释说:脑、髓、骨、脉、胆、女子的子宫,这六类人体器官都是源自地气运化。因此,它们皆能守藏阴精而应地,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藏而不泻,被称为“奇恒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类人体器官都是源自天气生化。因此,它们就像苍天在空中消散浊气一样泻而不藏,同时受纳五脏排出的浊气,被称为“传化之府”。污浊阴气不能在此久留,所以就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

    肺脏为人体阳中之太阴,控制呼吸气息,守藏魄气。魄门为肛门,为五脏排泄污浊阴气。因此,饮食水谷和糟粕废液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所谓五脏,功能就是五藏,守藏精气而不外泄。因此,就只能保持精气饱满,不可凝滞结实。

    六腑的功能,则是传输转化饮食水谷而不守藏。因此,就只能被饮食液体充实而不能出现气满。这个动态平衡的运化机理就体现为,当饮食水谷入口下肚时,人就会感到胃里充实而肠内空虚。当饮食水谷继续下行时,人就会感到肠内充实胃里空虚。这就是说,有余与不足动态平衡,胃实而肠不满,肠满而胃不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黄帝内经中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1),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此六者,地气(3)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4),名曰奇恒之府(5)。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6)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7)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8),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9)。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注释】

(1)方士:此处指懂得医理的人,或医生。

(2)女子胞:即胞宫,现称子宫。

(3)地气:即阴气。

(4)藏而不泻:藏,贮藏。泻,输泻。指奇恒之府能贮藏精气,无输泻功能。

(5)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指脑等六者,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其形态、功能异于寻常之脏腑。

(6)天气:即阳气。

(7)传化:传输转化,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

(8)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通“粕”。魄门,指排泄糟粕之门,即肛门。使,役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指魄门也为五脏主使和使用,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9)满而不能实:满,指精气盈满。实,指精气壅实、呆实。意为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我听到医生对脏腑的议论,有的把脑髓作为脏,有的将肠胃作为脏,或者作为腑。我冒昧地提出彼此相反的疑问,但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一听其中的理由。岐伯回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组织器官,是秉承阴气所生的。它们都能贮藏阴精,好像大地贮藏万物一样,所以是主贮藏而不传泻,名为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器官是秉承阳气所生的,像天阳之气运转不息,所以主传泻而不贮藏。它们还能接受五脏浊气,名为传化之腑。浊气不能长久停留,而应输泻。肛门也是五脏的役使,水谷糟粕不能长时间留藏。所谓五脏是贮藏精气而不是主传泻水谷的,所以,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是主贮藏精气的,所以,六腑水谷和糟粕宜暂时充实,但不能满滞不行。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尚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所以说: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五脏六腑的功能见下表。

五脏六腑的功能

【按语】

本节讨论了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奇恒之腑的名称主要由其结构功能所决定的。在性能上,它们属阴像地,主藏蓄阴精,与五脏性能相似,但脏与腑之间有表里配偶关系,而它们却没有。

因此,既与一般的脏与腑有相似之处,又异于一般脏腑,故称“奇恒之腑”。

五脏的功能主藏精气,故精气宜充满。同时,精气又要保持运行流畅,不能壅实不行,才能灌注营养全身器官组织,故其功能特点是“满而不能实”。所以,五脏病理不外乎精气不满和脏气壅实两端。临床上脏病多虚,虚则补之,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寓动。如补脾当配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伍以宣肃之品等;脏亦有实证,主要为精气壅实不行所致,如肝气郁结、肺气壅滞、心血瘀阻等,治疗当以疏通为大法,寓补于通。

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还有五脏代谢后的浊气。为保持传泻的通畅,六腑应处于一种“虚实”的状态,如“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这种“实”是暂时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消化道不能同时充满,需要按时排空,故其功能特点概括为“实而不能满”。因此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主要病理特征,多见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凡治六腑病以通降去实为大法,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

“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对临床意义颇有指导意义。由于魄门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临床无论外感、内伤病变,下查魄门是不可忽略的方面。首先,对于疾病预后的判断,查魄门可知其吉凶。如昏厥证,二便失禁者,为脏气衰败之象,预后多不良,治当急固其气;而大便秘结不通者,多为实证,治需急通其便,以泄其邪。其二,在疾病治疗中,魄门病变,调理五脏;五脏病变,通调魄门。如魄门输泻失常所致的泄泻证,治有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汤,温补肾阳的肾气丸,疏肝解郁的逍遥散、痛泻药方等。便秘证治有针对肾阳虚的济川煎、半硫丸,治疗肝气郁滞的五磨饮子,治疗热传大肠的麻杏甘石汤等。五脏病变,通调魄门,如心经火盛,导热下行,方用导赤散;肝胆火盛方用龙胆泻肝汤;邪热壅肺方用凉膈散、防风通圣散;胃肠热结方用大承气汤等。

其三,在治疗原则的确立上,脏腑病变引起的泄泻、便秘,当求其本,调理五脏,但因二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者,则应急先调治魄门,先治其标,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者治其本。”)(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1——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

气口脉独主五脏:所谓“气口脉”,又叫“寸口脉”,就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中医切脉诊病部位。用现在解剖学的描述就是,寸口位于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波动处。按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中医认为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故而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就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另外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脉,具体的定位法则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注解2)(而在《内经》中,黄帝直截了当地就问了这个问题:“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意思是,黄帝疑惑,为什么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寸口示意图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气口,人体部位名。中医诊脉之一。亦名寸口(即寸口脉)、脉口,手太阴肺之经脉,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为什么又有脉口、寸口等不同名称? 王叔和《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亦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所谓“气口亦太阴也”,是指气口属于手太阴肺经。所以,胃口的气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在气口表现出来,这就是用气口来诊察胃气变化的生理基础。而“胃作为水谷之海”,人体五藏所需要的全部后天营养都来自这里,生命活力也正来自这里,所以气口可以独为五藏主。换句话来说,气口可以拿来判断人体基本的生理水平的高低上下。这也就是气口脉诊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素问.经脉别论》中“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516---517---518---519---(对此岐伯答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这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胃为水谷之海,是六腑的泉源。而饮食五味入口而下,留在胃中;后经足太阴脾经的运化输转,以充养五脏之气。又因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而气口为手太阴肺所过之处,且属于太阴之经脉。加之肺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是出自于胃,而反映于气口的。----以上所示,生理上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故而病理上心肺有了病变,则鼻就会为之不利。)(气口亦太阴也:气口部位是手太阴肺经所过,亦太阴,说明其与足太阴脾经同气,肺为五脏提供清气的化生来源,与脾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存在。 )——(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 所谓五脏,功能就是贮藏精气而不外泄。因此,它们才能保持饱满和充实的状态。

    六腑的功能,是传输转化饮食的水谷而不是贮藏。它们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长久保持饱满状态。因此,当饮食的水谷入口时,人就会感到胃里充实而肠内空虚。当食物继续下行时,就会感到肠内充实胃里空虚了。

    所以说,胃实而肠不满,肠满而胃不实。

    黄帝又问:为什么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胃是容纳饮食水谷之海,是六腑经气之源。饮食五味入口,首先留在胃里,再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才能供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脉为手太阴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白脉。因此,五脏六腑的气味,都出自胃而表现在气口。所以,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心肺有了病变,就会引起鼻口不利。

医者与病者:病者是患病的,医者是看病的;但往往,这两者间的关系,则直接决定着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专门对于医者,经文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这是医理对医者的要求,意思是:凡医者治病,必须全面观察患者其上下的整体变化,并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患者情志精神状态以及病情的不同表现。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诊断。)——(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痴情的表现。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520---521---522---(对于患者,经文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这里经文把患者分了“三不治”的情形:第一类,医者对那些拘守于鬼神迷信观念的病人,是不能与他们谈论至深医学理论的;我们将这类叫做“迷信鬼神者不治”。第二类说的是,医者对于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病人,也是不可能和他们讲述什么诊治医疗技巧的;我们将这类患者叫做“不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不治”。第三类说的是,那些有病不许医生为他们治疗的人!这样的人,病了当然是不可能治好的;就算勉强治疗了,那也是收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的。我们把这类人叫做“不信任医生者不治”。)(这段话说的就是黄帝内经对待疾病的态度:相信鬼神的被鬼神拘束,那么你对他说治病得首先敬天地才有天德降临治病才有恢复可能,他是不会相信的。讨厌针刺砭石的方法治病,就不能给他说治病的技术多么巧妙,说了也白说,所以无法治愈。有的人很狂妄,忌讳别人说自己体弱有病,就算已经生病了也不打死不承认,这种人的病就不可能治好,说难听了就等死的了。)(拘于鬼神者,固执,不变通:~泥。~礼。此话之意在于,执著迷信鬼神的人。  ④不可与言至德至德,高深的医学理论。  ⑤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针石,针灸和砭石;至巧,指治病的技术。)——(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    但凡诊治病情,必须观察患者的身体上下的变化,准确把握脉象的虚实,综合分析其心理健康状态与生理疾病的关系。

    对于迷信鬼神的人,决不可以跟他讲深奥的医道和医道。对于反感针石术疗法的人,决不可以跟他讲授医术技巧。讳疾忌医者,就必然不可救药。即便是出于好心治病救人,结果也是劳而无功。)( 黄帝又问:为何只有气口穴脉象可以反映五脏的病变呢?

    岐伯回答说:胃脏就像人体容纳饮食水谷之海,是六腑精气之源。饮食五味入口后,首先留在胃里,再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才能给五脏供养精气。脾脏控制太阴经脉,主导津液输送。气口穴为手太阴肺经脉必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控朝白脉。五脏六腑的五味精气,都出自胃而表现在气口。因此,外界五味气息从鼻腔进入体内,就会守藏在心脏和肺脏。如果心脏和肺脏发生病变,就会引起鼻腔呼吸气流不畅。

    但凡诊治疾病,都必须全面审察患者身体上下部位的变化,准确把握脉象的虚实,再通过观察患者情志意识心理变化进行验证,最后才能诊断出生理疾病的病因。

    对于迷信鬼神祝咒法术的人,就不可与其讨论天道玄德。对于反感针刺术和砭石术的人,就不可与其讨论经络调治技巧。讳疾忌医的患者,就必然不可救治。即便是出于好心治病救人,结果也是徒劳无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黄帝内经中独取寸口脉诊察脏腑疾病的原理

【原文】

帝曰:气口(1)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2)。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3)于气口,故五气(4)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5),适(6)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7);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8);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1)气口:诊脉部位,在手腕上桡骨内侧的桡动脉上。

(2)气口亦太阴也:气口本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然足太阴脾布行胃气,脾气上归于肺,而后经肺布散全身,故气口亦为足太阴脾之所归,反映脾胃后天之本的盛衰状况。

(3)变见:见,通“现”。变见,即变化表现。

(4)五气:指五脏之气。

(5)必察其下:《黄帝内经太素》作“必察其上下”,即上察鼻窍,下察魄门。

(6)适:观察,审视。

(7)至德:最科学的医学道理。

(8)至巧:最巧妙的针刺技术。

【白话详解】

黄帝问:为什么仅从脉象就能知道五脏的主病呢?岐伯回答:胃是容纳饮食物的处所,六腑的源泉。饮食五味入口后,储留于胃,用以滋养五脏之气。脉象也属于手太阴肺经。所以五脏六腑的气血,都源于胃,脏腑气血的变化可以从脉象上表现出来。自然界清气从鼻而入,储藏于心肺,所以心肺有病,鼻的功能因此就变得不利了。

大凡治疗疾病,必须诊察病人全身上下的情况,测候脉象,观察患者精神情志变化,以及症状表现。对于迷信鬼神的病人,无须谈论科学的医学理论;对于厌恶针石疗法病人,无须谈论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不愿接受治疗的病人,病一定不能治好,即使治疗也是没有效果的。

tt

【按语】

本节主要论述了独取寸口脉诊察脏腑疾病的原理,强调临证要全面诊察病情及注意观察病人的志意精神状态。《内经》时代,尚有全身三部九候及人迎寸口脉等,这里提出仅取寸口就能了解全身脏腑气血盛衰的脉法,是诊脉法的一大进步。其基本理由有二:①寸口部位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肺气之宣发,输布到全身,而脾胃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泉,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可以从寸口脉反映出来。②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全身百脉的气血皆朝会于肺,以吸收自然清气,吐故纳新。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及功能状态可以从肺脉寸口反映出来。

另外,文中还强调了全面诊察的重要性。“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强调上下察观,全面诊病。脏象学说的核心是五脏,五脏之象除其相应的形体官窍华外,上部鼻窍、下部魄门、中部气口也是五脏之象,是观察五脏功能盛衰的重要部位。五脏藏精舍神,神也是五脏功能活动之外象,神志正常与否,也反映了五脏精气的盛衰,形神一体,共主生命活动,故也是诊察的重要内容。临床治疗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针对病人形体的具体状况辨证施治的手段,另一方面取决于病人的心理神志状态。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可以充分调动机体的反应性,增强疗效,促使疾病向愈;消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则会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降低疗效,甚至使疾病恶化。故临床用针药等手段施治时,特别要重视心理作用对疗效的影响,正如《灵枢本神》所强调的“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要使病人相信医学科学,消除恐惧心理,端正态度,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否则讳疾忌医,神不能发挥对形的作用,只能延误病情,使疾病难愈。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为什么中医切脉能够辩明人体五脏六腑的状态。也说明,有胃气生,无胃气死之道理。 )(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气口诊断五脏之疾病

总结

读了十期《黄帝内经》,到第十一篇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旅行者,当穿越了崇山峻岭,而突然进入到了一望无际大草原时的心情,豁然开朗。为什么这样说呢?只因前十篇的理论,由于涉猎的学科过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显得过于深奥和神秘莫测了。而到了本期,我们则感觉内容已经变得非常平实和好懂了。

  五脏六腑,一阳一阴,互为表里,共同主宰着人体的运行。奇恒之腑,是藏而不泻,而传化之腑,是泻而不藏。在我们养生实践中,特别是经络按摩之中,我们充分认识了泻而不藏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身体发胖,喝凉水都长肉;还有的血压高,糖尿病等,在西医上,都被称为代谢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传化之腑,没泻而藏了。该泻的不泻,必然导致人体内的垃圾堆积。你家里如果三天垃圾不倒试试?是不是无法待了?而我们有的人,好几天都不大便,有的人很少出汗,你想想是不是传化之腑出了问题?

  因此,通经络,是解决代谢出问题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说通经络如此之重要了。“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平常一副涨红的脸,但却手脚冰凉,中医诊断,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之症。哪堵了,中焦也。按摩、刮痧、拔罐、点穴,皆是通经络之绿色良方。只不过懂这法者了了无几。有网友问了,满大街都是按摩店,他们都不懂通经络吗?我回答,十之有一就不错了。因为,治疗型的职业按摩师,非常的累和辛苦。既需要理论基础,更需要深厚的医学实践,更要有强壮的体魄。一天到晚按下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病人的毒素也随之传到自己身上,因此,治疗型的职业按摩师,必须要学会自我保养和排毒,否则,很难在此行业长久做下去。

  当然,通经络也不是除了按摩没有别的方法,吃药也是通经络。为什么这样说呢?君不见,每味药也都有四气五味吗?都有入哪条经之说吗?只是,吃药也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只不过,与前者损的不同,这回损的不是按摩师,而是病人自己了。因为,是药三分毒。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毒药之说了。

  是医生,都想既治了病人,也不伤害到自己,因而,慢慢的,治病型的按摩师越来越少,而用药的医师越来越多了。毕竟,这自损八百,最好别损到医生自己。因此,我们对那些从事治疗型的按摩师肃然起敬!

  有人的病是不可治的,不是因为病情严重到不可治的地步,而是这个病人没有悟性,命本该绝,就像《黄帝内经》所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有传闻,大师倪海厦,救了一些本已经命该绝的人,因而,长期的自损八百,也就使得其英年早逝了!因此,看过此文的网友一定要明白,你和医者之间,其实就是一个缘分。为什么有很多病人,看过无数的医生,就是治不好自己的病,与其说从外部找原因,不如从自身找原因罢了......

注解1:

奇恒之腑男女有别

释字:奇者,《说文解字》:“异也。一曰不耦。”恒者,《说文解字》:“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

什么是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从数字上来说有6个,从功能上来说介于五脏与六腑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泄,地气所生,这点与五脏相同,但是从名字上看,这6个器官却统称为“腑”,为什么不称为奇恒之藏呢?我想古人在这里是有用意的,奇恒之腑的特性介于五脏与六腑之间,或者是兼而有之,其所藏之物为人体之精,但同时有些奇恒之腑又具有排泄或者是流动的性质,例如,胆中的胆汁,脉中的营血,女子胞中的经水等,这些特性又与六腑相同,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

再从数字上看,表面上,奇恒之腑有6个,但仔细想来,六个奇恒之腑只出现在女性身上,男性只有5个。这样安排是古人疏忽吗?忘了女子胞只有女子才有的,而男子是没有的吗?后世很多医家都一致认为男子也有6个,男子“女子胞”是类似于精囊的器官,或者是藏精的地方,因此称之为精室、男子胞、命门等,张介宾曰:“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惟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吴崑曰:“胞,阴胞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我想这是人们对《黄帝内经》的误解,为什么这样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证:

第一,根据古代术数的理论,六为偶数,属阴,主静;五为阳数,属阳,主动。从数字来看,女六腑,男五腑已经代表了阴阳关系。由于奇恒之腑是单独的器官,这点与脏腑不同,五脏六腑两者搭配已经构成了阴阳关系,而孤立的奇恒之腑如何体现出阴阳关系呢?用女子六腑,男子五腑这样一种方式代表奇恒之腑的阴阳关系,应该是古人划分奇恒之腑的本意之一。

第二,6个奇恒之腑,可以分为两组,脑、骨、髓都与精有关,为一组;胆、脉、女子胞都与血有关,为一组。这里解释一下胆与血的关系,肝藏血,胆与肝为表里关系,可以说胆为肝之腑,根据《黄帝内经》观点六腑也为五脏代谢糟粕,或者说五脏的代谢物质也从六腑排出。肝血的代谢物质就是胆汁,所以说胆与血相关。奇恒的意思不同,奇为独一不二的意思,恒是恒久的意思,奇恒之腑也应该是代表两组腑脏,“恒腑”藏而不泄应该包括脑、骨、髓腑这一组;“奇腑”藏而且泄应该包括胆、脉、女子胞腑这一组。

第三,女子多血,男子多精,在奇恒之腑中可以反映出这样的特点,6个奇恒之腑的精与血是平衡的,精化气,血生神,对于男子来说只有5个奇恒之腑,也可以说男子多气,女子多血。

总之,奇恒之腑在女子有六腑,男子有五腑;女子多血,男子多气;女子多血者,多阴,男子多气者,多阳。奇恒之腑表现出男女气血、精神的基本状况,经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就是这个意思。

胆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为地气所生,具有藏而不泻的特性,这一点与五藏的性质相同。脑、髓、骨都与藏精有关,脉藏血、胆和女子胞所藏之物都与血有关,胆所藏的胆汁实际上是血的代谢产物,女子胞所藏之物为女子之精的代谢产物,既是精微物质,同时也要排出体外。因此胆与女子胞都具有阴阳的双重性。这一点与六腑的性质不同,而其他六腑没有藏精这样一个过程,所有物质经过六腑直接就排泄出体外了,经文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此之谓也。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关于“十一藏”的问题,有两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十一”是“土”字的错简,是由于过去字的排列是上下,“土”看成十一是有可能的。《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个地方《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经过前后文推理可能将“十”和“七”字混淆。这种错误是有可能发生的,这是由于字的形态相近而造成的,但不是阴阳概念颠倒的错误。

张介宾的观点我很赞同。胆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六腑为阳“泻而不藏”,奇恒之腑为阴“藏而不泻”。胆具有阴阳双重性,又为少阳而为枢,是由阴到阳转变的枢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说十一藏,取决于胆是有道理的。那如果是“凡土藏,取决于胆”呢?胆为六腑之一,在前一篇讨论过,六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排泄其相对应的五藏所代谢的糟粕。胆对应肝,肝藏血,胆为中精之腑,胆汁为血之“糟粕”,这个糟粕是有功能的,帮助水谷消化,因此说凡土藏取决于胆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消化系统还是应该由胃所统,虽然胆的功能很重要,但胃的作用更为重要,不能以点盖面。因此我认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应该是《黄帝内经》的本意。

临床运用

胆属木,与肝共同组成人体阴阳的枢机,枢机舒畅阴阳表里交通顺畅,如果枢机不畅,容易引起全身气机的梗阻。就这个枢机而言,肝在内,胆在外,胆属少阳相火,如果气机瘀阻少阳相火逆于上而成热证。临床所见大部分热证都与少阳相火上逆有关,或者说所有的热证都伴有少阳相火妄动。

少阳胆的枢机舒畅很重要,根据“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原理,后世医家创造了温胆汤一方,非常经典,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配以竹茹、枳实、橘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对该方的解释比较详尽的当属《成方便读》:“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义耳。

注解2

“气口”就是寸口,也就是寸口脉,人体经脉搏动脉有很多处,主要出现在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脉上,气口脉由于来自手太阴,因此主要是用于诊断在内的属阴的五脏的状态,而诊断阳腑的状态主要依据人迎脉。《灵枢·四时气第十七》:“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气口脉对人体诊断很重要,当脏腑阴阳平衡与否,在气口就表现出来,因此依据气口的状态可以判决人的生死。《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也称为寸口,是因为气口阴阳状态表现太阴脉时,其脉在太渊穴以成寸,这个寸有多长呢?根据《难经》所述,其长度为一寸九分,分为寸关尺,以中线为关,关以上九分源于天之气,为阳;关以下一寸源于地之气,为阴。正如《难经·第二难》所云:“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口脉的3个部位为什么称为“寸关尺”呢?“寸”是由于寸口脉,“关”是阴阳转化的关口,“尺”是因为从肘关节到寸口脉为一尺,前臂内侧又称为尺肤。从肘关节到腕关节总长一尺两寸,尺肤为一尺,这样算来寸口脉长应该是两寸才对,为什么是一寸九分?这个长度源于《难经》,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怎么少了一分?实际上古人在这里暗藏着一分的长度在其中,我在前言讲过,九与十是一对阴阳概念,九为奇数为阳,十为偶数为阴。但是就它们的度来说,两者是一样的。在第二篇中提到过关于“一寸”的来历,其描述出自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古人制定一寸的长度是用十个黍米竖立,排列成一排。由于黍米的长宽不同,如果将九个黍米横向排列成一排也是一寸长,这样九为奇数横排为一寸,十为偶数竖排为一寸,因此从总长度上看,一寸九分就是2寸。但这两个一寸当中的上一寸为阳,用奇数九来表示;下一寸为阴,用偶数十来表示。

这就是寸口的故事,古人把阴阳的哲理应用在中医的方方面面,而且逻辑非常严谨,很多问题如果不去深究,中医的很多理论就会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学到最后还是模棱两可。学习中医不但要看好病人,更重要的是理清中医的思路,要让那些喜欢和不喜欢中医的人们明白中医的道理,如果我们自己任何事都模棱两可,不去深究其细节,当某些人要否定中医的时候,我们就会无言以对,好像是有无数个理由可以辩解,但不知从何说起。

今天人们以为那些否定中医的人们是以中医不科学为借口,我想应该不是的,中医不科学不用拿来做借口,中医以《黄帝内经》为准则,《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说中医是科学才真是见鬼了。因此否定中医最有力的武器是其是否有逻辑性,如果中医说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不成立的,但从视觉感受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符合逻辑的,这是人们的视觉感受,中医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视觉与感觉的基础之上。虽然古人不能像今天人们那样科学客观地认知世界,古人认识世界是用有限的视觉加上无限的感受来完成的,一定是不科学的,但也一定是符合逻辑性的。寸口的长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要我们慢慢来发掘。

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气口”可以理解为气从鼻入,味从口入。此气有两层含义,一是肺之气,二是天之气,“天食人以五气”天之五气入鼻与水谷精微之气组成肺气,化为营卫二气行于脉之内外。营行脉中化血营养五脏,并且藏精于五脏,“精化气”行使五脏之功能。因此天给人的五气,从鼻入于肺,参与五脏之精的形成。味从口入,此味是五味源于地之阴,“地食人以五味”。

饮食水谷入于胃,经过胃肠的腐熟,化为水谷精微,经过脾的气化,上输于肺,与天之气组成宗气,行于脉之内外,中焦出营气,下焦出卫气。因此无论是天之气入鼻,还是地之味入口,其最终结果都是生成肺之宗气,主呼吸,行血脉,统卫气,通水道,其最终目的是生五脏之精而藏之,因此“气口”主五脏的生与成。“气口”具有天与地,气与形的属性,此天地之属性源于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两个脏腑,而肺气通于天,脾营通于地,因此“气口”代表了五脏的天地。“气口”中“气”为阳,“口”为阴;寸口脉中,寸为阳,尺为阴;因此“气”对应寸脉,“口”对应尺脉。因此“气口”对应脉中尺寸,脉中阴阳。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气口”概括了五脏阴阳的全部内容,而当“气口”变见于“寸口”而成寸口脉,此脉出自手太阴肺经脉,脉中之营源于脾,脉外之气源于肺,又脾为肺之根,肺为脾之标。太阴脾代表了足之三阴经脉藏精,手太阴肺经脉代表了手之三阴经脉精化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五脏藏精的目的是精化气,肝脾肾三脏经脉主藏精,心肺经脉主精化气,而推动气血运行的是肺气,而最终表现肺气推动气血的是寸口脉,因此气口独为五脏主。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气口独为五脏主,阳经脉以及所连接的六腑的阴阳状态,则主要是反映在足阳明胃经上,常见的有人迎、气冲、肤阳脉等。一般来说,寸口脉候五脏的阴阳状态,人迎候在阳的经脉以及六腑的阴阳状态,而肤阳脉更着重阳在下的状态,气冲脉着重阳在中部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经常提到的阴阳脉的对照,还是人迎和寸口脉,并且将两者加以对比判断阴阳六经的状态。《灵枢·禁服 第四十八》: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

手少阴脉是指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平时这个脉一般很难摸到,当女子怀孕时,在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脉动很强,这也是判断怀孕与否的辅助方法之一。足少阴肾气盛,则天癸至,这时人们可以妊子,但足少阴肾经是回流心脏的,经脉搏动不强,性质为藏精。因此当女子妊子时可以摸到的脉动在手少阴经脉上,手少阴经脉流向从心到手,是离心的,性质为阳属于“精为化气”,为阳,血为阳血,颜色鲜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