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腿抽筋的方法?

 好久不见wvkaeb 2021-09-26

  祁某  女  78  2009.10.15就诊  主诉:双膝以下抽筋反复发作4年  现病史:双膝以下抽筋反复发作4年,每天早晨4点左右发作,用红花泡脚无明显效果,不冷,稍痛,后背酸,时有头晕,汗多,怕冷,不食凉、酸、辣食物,大便时干时稀,小便调,舌暗红,少苔,脉弦。

  辨证:阴阳两虚,筋脉失养  辩证分析:阴液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脚挛急;阳气不足,而见汗多,怕冷。  治法: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柔筋缓急  方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  白芍30       炙甘草10      桂枝12      干姜6  川牛膝12     附子10(先煎)  7剂  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第5副药开始,抽筋未再发作,怕冷好转,唇干,面部、双下肢时有浮肿,大便不成形,小便时多时少,舌暗红,少苔,脉弦。

  药后病情好转,本次出现阳虚不能化水之象。治疗以酸甘化阴为主,阴阳并补。方用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加减  处方:  白芍30      炙甘草10    生姜10       桂枝10  茯苓20      炒白术10    附子10(先煎)   知母10  竹叶6  7剂  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脚腕处抽筋一次,浮肿消失,怕冷,双膝以下发凉尤为明显,受凉后易腹泻,大便稀,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沉弱。

  患者下焦阳虚,上焦阴虚火旺,虚火上浮之象明显,治以复阳益阴,引火下行。  处方:  杭白芍45      炙甘草15       生姜10      干姜6  石斛10        制附子12先煎    川牛膝20    小茴香10  陈皮10  7剂  水煎服  四诊:患者自述服诸症基本消失,稍有双膝怕冷,胃喜纳温,腹中肠鸣,无腹胀,口干不欲饮,腰背酸痛,舌红少苔,脉沉弱。

  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巩固善后。疏:  杭白芍45      炙甘草15      桂枝10         干姜6  石斛12        知母10        黄柏6          仙茅15  仙灵脾15      巴戟天10      炒白术10        茯苓20  川怀牛膝各15   小茴香10  7剂  水煎服  三个月追访未再发作下肢挛急。

  按语: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9、30条,用于治疗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

本例患者年高,阴阳气俱不足,阴津亏虚,筋脉失其濡养,故出现双下肢抽筋,肝木主筋,寅时为手太阴肺经旺盛之时,肺金克木,故抽筋症状多在寅时左右出现;阳气虚衰,卫外不固,不能温养肢体,故怕冷,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进一步损伤阴津,加重筋脉拘急;舌暗红,少苔均为阴液不足之象,治疗宜养阴生津,缓急止痛,同时取附子、干姜、桂枝加强温阳,'阳气者精者养补,柔者养养阴'。

方中重用白芍,酸苦而寒,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以收止痉、止痛之功。

加附子、干姜养阳,使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桂枝顾护卫阳,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通经缓急之妙用,使阴液得复而筋脉得养则挛急自愈。

  二诊时,患者脚挛急有好转,但出现了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此为阳虚不能制水之象。水停下焦,津不化气,则见小便不利;水泛肌表,浸淫肢体,则见头面及下肢浮肿。

治疗时仍以酸甘化阴为主,同时增加养阳药,使阴阳并补。方用芍药甘草汤合真武汤加减。在初诊的基础上,增强了温肾利水的功效。

患者舌质暗红,故方中又加知母清热润燥;竹叶可清热,通利小便。  三诊时,患者浮肿消失,小便正常,抽筋明显好转,以下肢发凉为主症,结合舌脉可知证属下焦阳虚,上焦阴虚火旺,虚火上浮。

治宜复阳益阴,引火下行。与初诊相比,增加牛膝用量,以引火下行。患者受凉后易腹泻,且大便稀,此为脾胃虚寒之象,故方中生姜与干姜同用,可温补中焦,鼓舞胃气。

  四诊时,患者抽筋已有明显好转,双膝怕冷有缓解,而胃脘部怕冷,腹中肠鸣等中焦虚寒之象依然较为明显。故在三诊基础上,增强温补脾肾之功。

方用芍药甘草汤合二仙汤加减,又加茯苓与白术健脾燥湿。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