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破除“知易行难”的成长困局?

 绿豆侠 2021-09-28

从“知道”走到“做到”,要走多久时间?很可能长达六年,甚至更久。

为什么我可以较准确地说出六年?因为我自己身上就有一个案例,我有记录时间支出的习惯,所以我搜索了一下记录,发现我在2015年读了《断舍离》这本书,也就是说,在六年前我就通过阅读对“断舍离”的理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回顾过去这六年,我非但没有做到断舍离,反而不断地购买、堆积了许多很少用,甚至基本上没用过的东西,例如一台佳能5D4和两个镜头,使用的次数不超一手之数。直至今年,也不知道是哪根筋终于搭对路了,开始实践断舍离,第一件事就是将闲置的相机和镜头卖掉(网上一查现价,发现相机和镜头竟然涨价了,确实意想不到)。

当年阅读《断舍离》的时候,我对书中提倡的理念(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是甚为认可的,但是天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马上着手去做到。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但是却很难很难真正地“做到”,因为“知道”与“做到”之间是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读书是我们“知道”的一个重要方式,正因如此,很多人会发出“读书无用”的感慨,原因就是我们通过读书去“知道”很多理念、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你顶多花一杯咖啡的钱就能买一本书回来,接着花两三个小时,就能迅速地看完一本书,然后获取到书里面分享的知识。只不过,大多人看完书就把那些知识扔到不知名的角落里积灰去了,很少人会认真地按照书中所说作出改变。即使有零星几个人能做到去尝试一下,但是这几个人当中,基本上又会有超过一半人中途放弃了,原因无非“做到”太难了,难到想哭。这就是每个人成长的困局:知易行难。

我在《学习写作的秘诀是什么?》一文提到了一个“学习金字塔”模型,从下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单单是在“知道”环节,就有很多知识被丢掉了。


比如尽管你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但是你真正记住的内容可能只有十之一二,大概有90%的内容都忘了,如果我们单纯地指望通过“知道”(学习)这个环节实现个人能力与现状的改变,无疑痴人说梦。

要让知行合一达到最优的效果,我们首先要在“知道”的环节上下功夫,即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例如进行主题阅读,或者通过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譬如费曼学习法进行学习。“知道”环节效率提高,能够让我们掌握到更多有利于行动的知识,减少行动的阻碍。

比如你想提高自控力,那么先对自控力相关的书籍进行主题阅读,短时间内掌握到更多自控力的相关知识,那么你在后面的实践阶段,自然会碰到不少问题,但是因为你已经提前掌握到提高自控力的科学方法,对于那些问题你会有更好的对策,不必重复自己的老错误,那么自然可以更有利于你真正做到提高自控力。

其次,阻碍我们知行合一,会有很多人性的因素,例如“追求完美”、“懒惰”、“负面情绪”等等,对于这些因素,我们都要一一找到适合自己的对策。我在《提高行动力的5个准则,再懒的人也能动起来》一文,就提到了五个准则,可以有效破除一些人性因素的阻碍。

最后,“知道”与“做到”两者的关系,好比太极中的阴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意思是它们是互相影响与互相促进的,如果你“知道”得更多,那么你更容易“做到”更多;如果你“做到”了更多,那么将大大有利于你“知道”得更多。所以我们在实践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知”与“行”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绝不能轻易丢下其中一个。

我在实践“持续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我们想持续实践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支持系统。什么是支持系统?其意思是任何一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的,如果你想做好某一件核心事情,你一定要兼顾与之相关的其它事情,只有所有的相关事情都良性地运转,那么你所重视的那件核心事情,才有可能持续推进。(拓展阅读:《好习惯的共生关系》

比如“持续写作”这件核心事情,它的支持系统包括:持续的阅读与学习、逻辑思考、灵感记录、良好的精力等等,如果这些支持系统没有正常运转,你想做到持续写作是很难的,就拿写作选题来说,一年365天就是365个主题,如果你没有大量地读书和学习,你大脑里面的那点存货很快就见底了。(拓展阅读:《没有系统思维,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知”与“行”这两个环节,互为彼此的支持系统,如果我们想让知行合一达到最优的效果,一定要具备系统思维,让整套系统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活跃起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