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第一位女诗人,因无穷的爱欲而自杀,诗文之优美至今无人超越

 浩然文史 2021-09-29

童年萨福在海岸边

她是古代最著名的才女,也是一位奔放自由的艺术家。她的一生充满情爱和诱惑,既对自己的女徒弟产生爱意,又在遭拒绝后移情别恋,最终因情自殉。萨福就是这样一位性格独特的女诗人,她的故事至今仍被我们传诵。

一、萨福是lesbian(女同性恋者)一词的始祖?

萨福毫无疑问是一位“好的爱人”,她在一生中都致力于追求爱情,但最终并未获得自己喜爱之人的瞩目。在古希腊,异性恋和同性之爱都是被人接受的,这种“开放”的眼光即便放在今天也会让人称奇。罗马诗人奥维德曾称“萨福的诗歌堪称女子同性之爱的教材”,现代德国学者利奇德则认为,“萨福是一流的诗坛奇才,也是一位欲望无穷的女同性恋者”。

古希腊通常用tribad一词指“亲密的同性爱人”,该词的词意是指“抚摸”或“相互拥抱”。直到著名的女诗人萨福被人们熟识,以她家乡莱斯比岛(lesbi)为称呼的单词才开始替代原词,最终发展为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多种语言中描述“女同性恋者”的词汇。由此可见,萨福女诗人的同性恋者形象一直存在于西方人的记忆中。

柏拉图曾在《会饮篇》中借阿里斯托芬之口叙述了人们性取向不同的原因,他认为最初的人类是“一体两半”的,有人是男人体,有人是女人体,也有人是“半男半女体”。由于这时人的力量十分强大,遭到了天神的妒忌,宙斯便把人类劈成两半。这时开始,只有“半男半女体”者会寻找异性的“那一半”,而原本“同性一体的人”,自然会去寻找同性的配偶。这样的解释听起来相当有趣。

男人参政、女人聚会的希腊风俗:两性分离

二、“女诗人”萨福其人

萨福一生著述颇多,写过抒情诗、颂婚诗、颂神诗等。她的著作曾被汇编为诗集九卷,但大多已经散轶,现存的著作仅一首完篇和三首残篇,其他的诗歌多见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作中。西方人曾用“女诗人”一词特指萨福本人,可见她在西方文坛中地位之崇高。

大约公元前612年,萨福出生于古希腊的莱斯比岛,童年萨福的生长环境优渥,她的贵族家庭曾给予她良好的文学培养。从萨福成年后的兴趣爱好来看,这位女诗人可能学习过竖琴演奏,以及一些基本的舞蹈技巧。奥维德在《女杰书简》中称,萨福的父亲在其8岁时去世,只留下母亲克莱厄斯单独抚养其长大。幼年丧父的打击使萨福的个性变得敏感而脆弱,其对寡母的依赖逐渐形成为一种全身心的依靠,甚至到了成年也对女性有着不一样的“爱感”。

青年萨福在思考中

人们不清楚萨福在丧父后的生活处境如何,但根据其他作者所引,她似乎常在城邦的议事厅中出没,并为各色险要人物斟酒。要知道,参与城邦政治在当时是男性的特权,萨福能够在小小年纪跻身于政客身旁,一定有其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学者们曾对萨福的发色进行过讨论,有人支持她为“紫发”的说法,因在阿尔卡埃乌斯的作品中,她的头发被用来比作葡萄。另有人支持她为黑发或灰发的说法,也都有证据支撑。

无论怎样,萨福一定是一位外貌姣好、性格敏感、才气空前的优秀女子。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青年萨福曾写诗作抨击其兄的狎妓癖好,认为该恶俗能为人带来“永恒不尽的堕落”。萨福的家庭至少在青年时代遭遇了变故,她的母亲可能从生活中消失,而两位兄长的形象也愈发堕落。萨福本人此时很可能失去了政治依靠,她曾有过被政敌逐出故乡、放逐西西里岛的经历,这些变故与城邦的政治环境有关。

萨福与政要们相伴

三、萨福的往后生平和爱情故事

在接连遭遇家族变故和政敌打击后,萨福不得不远走故乡,在希腊各岛环游求学。关于萨福的游学活动,历史学家们在记述中有很大出入。有人说,萨福在青年时代曾广泛办理“学院”,收纳那些社会名流的女儿们加入。她会教导女孩们修辞和文法的技巧,但她的教学活动显然是无甚章法的。萨福常带着“女伴”(女学生)出游远行,并在回城时为她们摆设丰盛的筵席。就这样,在出游的谈话和筵席的交往中,萨福已经将知识传授给她们了。

萨福也拥有自己的信仰,她敬仰掌管诗歌的缪斯、掌管爱情的阿芙洛狄忒等极富魅力的女神,这表明她自己也愿意做一位充满魅力的女人。萨福的诗歌表现出了这种情感,她常将男人描述为“天神”,将自己描述为诱惑天神的美女。她的诗作充满着炽热的感染力,仿佛在写作和恋爱时,自己已然不在凡间。在萨福笔下,世上的眷侣本就超然远离俗物,他们之间的爱甚至胜过一切。

忧郁敏感的萨福

对爱情狂热的追求使萨福变得冲动。她爱上了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阿狄斯,并为她写作了几首抒情诗。她记叙道,“阿狄斯,我很久之前就爱上了你。当时我仍在花季,而你却少不更事。”但在这种冲动表现出来之后,阿狄斯却同另一位教授诗歌的女祭司好上了。这时萨福咒骂道:“阿狄斯,我所有的念头都萦绕着对你的恨意,你让我徘徊在地狱的门前。”但到最后,萨福的失望终于结束,她又创作了一些惋惜和决意放弃的诗作,表示愿意结束这段单相思。

不过,一些学者对萨福的性取向仍有不同的判断。古典时期的作家虽将其描述为一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同性恋者,但古代罗马至中世纪的作者们却不这么认为。10世纪拜占庭的《苏达辞书》中就有记载,“人们对萨福恋爱倾向的判断纯属误导,她是一位真真切切的异性恋者。”而启蒙运动之后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她是一位宗教领袖,她的语言更多是精神性的关怀,而非肉体上的情欲之爱。

文史君说

根据记载,萨福最终死于跳崖。据她生前的遗作显示,萨福在当时的的确确爱上了一位男人,可能是萨福在体验过凄凉世事之后,更愿意寻找一位坚实的依靠吧,但她的求爱还是失败了。最终,心力憔悴的萨福带着她那一身的才气纵然跃向大海,她苦苦追寻爱情的那颗炽热的心也随着这一跳从悬崖上跌落,破碎在轰鸣不断的巨浪海岸旁。如果说荷马是西方文学之父,那萨福就是站在他身旁的“母亲”。她的诗作之优美隽永,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以至于至今仍被学者们夸赞为“缪斯的创造”。萨福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也许只有对待感情如此细腻而敏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吧!

参考文献

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裔昭印:《萨福与古希腊女同性恋》,《史林》2009年6月。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