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的场景和感受,你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放,过了很久想起来还会感觉不好;快乐的体验和经历,你很少记住,却为了一次不愉快,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最近读了一本书《情绪急救》,挺受用,分享几个书中的分析,希望对你有用。对于上述现象,作者盖伊·温奇博士用了一个词总结——情绪反刍,很多人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情感的释放,反而陷入了反刍的恶心循环。过去几十年,心理咨询师们在攻克“情绪反刍”上面都遇到了困难。因为他们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引导对象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结果说出来之后,对象的心情变得更糟。作者指出,反刍难以治疗的原因是,它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对问题的反刍,往往是使我们更加难过,而越是难过,就越想反刍。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请一群普通人反思自己的感受8分钟,有点难过的人在8分钟之后报告说他们明显觉得更难过了。其实整个过程中,被试者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外界干预。分析痛苦的经历,我们容易陷入自我视角,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试着转换视角,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待他们的痛苦经历时,他们的痛苦指数明显少于那些陷入自我视角分析问题的人。想起一个朋友,他说,经历一些不愉快时,他会想象自己肩膀上站着一个小人,主动切换到小人视角就舒服多了。如今看来,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不要试图压制反刍冲动,心理学几十年来对思维压制的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比拼命不去想某件事更能迫使我们想它。不信,你现在做个实验:闭上眼睛,要求自己5分钟内不去想“一头白熊”……什么感觉?是不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白熊实验”。作者说,虽然压制情绪没有用处,但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被证明是有用的。大量研究表明,做一些我们真正喜欢或者需要高度专注的事情,可以有效切断情绪反刍,恢复思维的质量。有的电影出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复仇的少年,将仇人的画像贴在靶子上,当作射击练习的对象。但作者在《情绪自救》这本书中提醒:通过攻击对象宣泄怒火,只会让我们更加愤怒。我们可以尝试“情绪重组”,更加积极的解释各种事件,从而改变我们对现状的感觉。美国游泳明星菲尔普斯经常在重大比赛之前受到对手的嘲弄,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自己如何处理的。他没有在泳池做出过激行为,而是把对手的嘲弄看成促使自己更加刻苦训练、更专注于比赛的动力。类似这样,情绪重组要求我们转换思维方式,减轻自己的“被害感”,找到事件的积极意义,从而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大多数惹怒我们的人,其意图往往有一定可取之处,不管其言行如何影响我们,他们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不妨将那些冒犯者视为陷入了麻烦、精神上需要帮助的人,远比报复行为更能安抚自己。最后需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情绪反刍都不好,建设性的自省还是很有必要的。
新一几
博主简介:一个成长主义者。复旦大学MBA,本科毕业于中传;媒体人,深度访谈上百位商业领袖;现在专注于个体发展研究。 如果你不甘平庸,追求成长,关注本号肯定会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