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冬天“冻煞“

 烈日雪 2021-09-30

刚刚过去的2020年,很多人作了总结,最最“好白相”的是微信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叫“从嚇煞开始,到冻煞结束。”

图片

从嚇煞开始

想想也是,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武汉封城,上海也是如临大敌,餐厅酒吧、娱乐场所关闭;小区门禁严控,进出凭通行证;地铁、公交车空荡荡,常常是车厢里空无一人,侬上了车,好比乘专列,待遇超过首长。老百姓“孵了屋里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真正叫“嚇煞”。

图片

上海地铁里一时空荡荡

到了年底,西伯利亚冷空气一路吹到上海,气温像“过山车”,前两天还暖洋洋呃,“勒么桑头”就叫侬冷得“刮刮抖”,气温跌到零下六度、七度。邻居也好,同事也好,碰到了第一句问候语已经不是“近腔波忙伐”,而是“冻煞”特了。

图片

清扫人员在泸定路桥上撒工业盐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图片

宝山区路政养护人员在蕰川公路撒盐除冰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图片

外滩观景平台上雨夹雪后积起薄冰,环卫工人紧急除冰防滑 杨建正 摄

这就想到了小辰光的冬天。好像呒没零下六度、七度呃,乖乖隆地咚,零下三度已经不得了啰。但是,印象中,老早子也是冷得“刮刮抖”呃。为啥?呒没羊毛衫、滑雪衫呀!更加呒没暖宝宝呀!条件好点的,有绒线衫,有棉袄。不过,绒线衫,结结拆拆,拆拆结结;棉袄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暖热”到啥地方去!条件差点的,全靠一件卫生衫过冬了。现在的小朋友根本勿晓得啥叫卫生衫了。其实,卫生衫就像现在的长袖T恤衫,只不过稍微厚一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实在“冻煞”哪能办?手捧一只永字牌热水袋,这是最好的御寒装备,焐在手上,暖在心里。夜里睡觉,钻进“被头窟”,还是“冷丝丝”,勿要急,有热水袋放在脚底,马上全身发热。当然还有“烫焐子”,一种铜制的形状好比南瓜的器皿,灌入热水可以“暖热”一夜天。条件差点,或者屋里厢人口多,周转不过来,聪明的上海人就用医院里用剩下来的盐水瓶空瓶子,灌入热水,橡皮塞子塞紧,然后翻下来一扣,滴水不漏,保暖效果一点不输给热水袋、“烫焐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朋友冬天读书,迭辰光教室里没有空调,又都是“水门汀”地板,实在冻得吃不消,只好靠跺脚御寒。只要一个小朋友跺,马上会带动全班同学一个个跟着跺,于是,此起彼伏,汇成了跺脚“交响乐”。老师也是没有办法,也晓得小朋友实在“冻煞”,真正“作孽”!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上下了班,或者放了学回家,冻得实在呒没方法,就把煤球炉拎进“屋里厢”,增加一点热气。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晚饭,桌上“常客”是烂糊肉丝。用半棵黄芽菜,切成丝,再买几毛钱肉丝,放在砂锅里煮烂。这是上海普通人家当年冬天御寒的最美味的一道家常菜。吃的时候,打开砂锅盖,一股热气噗噗往上窜。要是再咪上一盅温热的绍兴黄酒,那简直就是神仙的日子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一个当年流行的御寒方式:大冬天的晚上花一毛钱去公共浴室孵混堂。这算是很奢侈的消费了。为啥叫混堂?因为每个浴室都有一个很大的热水池子,一天下来,满池的水早就脏兮兮、浑道道了。但大家泡澡心切,谁还顾得了这些,争先恐后跳进去,马上血脉贲张、热血沸腾。再奢侈一把,花个几分钱,叫扬州师傅擦擦“老垦”敲敲背。碰到元旦、春节前,混堂人满为患,“前胸贴后背”,好比今天高峰时的地铁,上海人叫“插蜡烛”。现在的人把小黄车、小红车等等叫作共享经济,其实,混堂才是最早的共享经济。张三李四阿狗阿猫,只要买了“筹子”,谁都可以跳进池子“共享”。哈哈,开个玩笑。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底子混堂里是呒没更衣箱呃,脱下来的里里外外衣裳,全靠扬州老师傅用一根丫杈“夯巴郎当”统统杈到木樑上方的木钉上。等侬泡好澡,扬州师傅从保温小推车里拿出一块“火热哒哒滚”的热毛巾,老远朝着侬飞过来。侬随手接住,然后用热毛巾擦身,直擦到皮肤通通红,找一块浴巾,躺在沙发椅上休息,或者跟周围的浴客“嘎嘎讪胡”。等侬准备“差路”,扬州师傅又用丫杈把侬衣裳杈下来。勿要侬讲呃,张三衣裳还是李四衣裳,扬州师傅绝对勿会搞错,思路“煞煞清”。等侬穿好衣裳,又飞来一块热毛巾,让侬再擦擦脸。当侬推开混堂浴室大门,夜色中一股寒风迎面吹来,但侬却从头到脚浑身发热,一点不感觉寒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到屋里厢,老底子没有电视机,早早地就躲进了“被头窟”翻书看。由于长期侧躺着看书,老底子很多小朋友就造成了眼睛一深一浅的近视。再说,当时很多中外名著都被禁了,看书也很难了。于是连哄带骗从同学那里借来书看。《红与黑》《牛虻》《苦菜花》《林海雪原》,包括一些“小人书”《红旗谱》《山乡巨变》等等伴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漫漫寒夜。高尔基说社会是他的“大学”,那么,我的“大学”就是寒夜里的“被头窟”。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来有了电视机。最早是9英寸黑白的,凭票,240元,而那时工资普遍只有36元。所以,买台电视机就像现在买套房子,绝对兴师动众,“一家门”要从牙缝里省下两年小菜铜钿。有了电视机,冬天好像温暖了许多。可是,屏幕实在太小,看的辰光一长,“眼乌子”也凸出来了。有一次看足球,中国队上半场0:2落后,心想又没戏唱了。谁知下半场风云突变,中国队连进四球,其中一脚世界波,远程轰门。可惜电视太小,“啥宁”踢进的看勿清爽。之后听了解说才晓得是一个叫黄向东的球员。那是1982年,跟黄向东一批的国足队员还有李富胜、迟尚斌、林乐丰、左树声、沈祥福、陈金刚、赵达裕、古广明。迭辰光的国足看了叫人热血沸腾,就像寒夜里泡了一个热水澡。而现在的国足,看了叫人心脏病发足。勿看“痒煞”,看了“挖塞”。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视小也就算了,用有机玻璃放大镜搁在前面,屏幕放大“交关”。最怕的是,信号一塌糊涂,经常要手工操作天线,转来转去,转到头颈别筋。弄得不好,荧屏上一下子出现水波纹了,又一下子满屏像雪花飘飘了,甚至索性“墨彻里赫”了,老百姓用三部当时热播的影视片来形容这些电视收看质量,叫《多瑙河之波》《今夜有暴风雪》《看不见的战线》,倒是蛮形象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各方面条件好了,下班回家,打开空调,热乎乎的。还有的用上了中央空调、地热等等,那道名菜烂糊肉丝惨遭淘汰,饭桌上可以天天变幻花样,火锅、羊肉煲、“全家福”……御寒菜品应有尽有。如果懒得烧菜做饭,上上馆子也很平常。

图片

60英寸的液晶彩电挂在客厅的墙上,照理是很“弹眼落睛”的,但现在却没有一点“高大上”的感觉,甚至几天都不会摸一摸遥控器。

图片

因为有一部智能手机什么都可以取代了。看电视,看电影,看小说,打游戏,微信交友,视频聊天,网购刷卡……你能想到的,手机几乎都能办到。

图片

更明显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娱乐形式也越来越多,今天新朋友聚会,明天老同学Party;今天上影院,明天去K歌;今天跳场舞,明天听堂课,每天的“排片表”排得“扑扑满”,生活充实而丰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