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坊纪要|心智的生命观:从实用主义到预测心智

 菌心说 2021-10-01

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一期纪要

      2021年9月23日,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第一期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308室顺利举行。首期工作坊邀请到中心李恒威教授,他以“心智的生命观:从实用主义到预测心智”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陈亚军教授、徐向东教授、楼巍教授、李忠伟研究员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共约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片

本期工作坊由陈亚军教授主持,他在报告开始前阐明了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英美哲学研究中心平台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主讲人李恒威教授简要地介绍了中心几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向,随后正式开始了本期工作坊的主题报告。

No.

01

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李老师首先阐述了一种从生命的生存、安康(well-being)、适应和演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究心智本性、机能以及诸机能之间关系的观点,他将之称为“心智的生命观”(View of mind from life)。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心智的存在论,它内在地要确定一个关于心智-物质关系的哲学立场。李老师认为这一立场无疑是自然主义的,生命本身蕴含了心智,而心智的生命观本身也蕴含了一种心智的环境观。

图片

因此可以说,唯有与现实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属于心智范畴的诸多概念才能被理解。此外,从生命的角度看,心智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 三者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是自然的和易于理解的。生命的认知和意志系统因为共同服务于表现为情感的价值系统而构成了一个彼此依赖的认知-行动循环。这种关于认知与行动的循环统一性与实用主义传统的认识论相当契合,而且也与当前认知科学中的预测加工(Predictive Processing)理论相当契合。

No.

02

报告的第二部分,李老师对在生物演化进程中,生命是如何对外界施加的影响做出反应的,以及对相应的几种应对策略、方案和模式进行了说明。我们如何从一个在环境中生存并始终力图适应环境的生命机体的角度来理解各种心智机能和心智的一般性?报告提出,在演化的早期,生命的感觉器官与反应器官是一体的,感觉同时也是反应,也就是进行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运动(Sensori-motor)。在这一阶段,感觉就是反应,反应就是感觉,或者说认知就是行动,行动就是认知

而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刺激和扩展其生态环境的广度,生命会进一步演化出一种类似反射弧的东西,即先把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一个中央神经节或原脑(protobrain),然后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这一阶段,更多样的感觉-运动类型随之出现,感觉与反应会统一于感觉-运动循环的反射弧中,但此时认知与行动之间开始出现延迟和分离。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个循环也可以看成是认知-行动循环。而当面对更加复杂、快速变化的环境时,生命若要提高它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就必须发展出能更灵活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挑战的方式。因此,下一阶段要求生命能对它做出反应的刺激形成某种内部图像(意象或表征),以便它可以基于这个内部图像进行认知规划和决策,并在内部形成预演的应对策略和方案。由此可见,感觉-反应逐渐内化在脑中,换句话说,脑建构了一个关于环境、有机体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内部模型

图片

报告的核心工作体现在这样一种阐发,即对于重新确定认知与行动在服务于生命的存续、安康、繁荣和适应中的循环统一性,尤其是在人类这种具有高度发达的观念能力的生物中,实用主义是从生命出发恢复这种统一性的最显著的哲学派别。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代从认知与行动服务于生命的循环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认知的进路被称为认知科学中的“实用主义转向”。

No.

03

报告的第三部分,由之前的论述表明,实用主义发展了一种从生命出发、关注行动和实践以及强调认知与行动统一的认识论。李老师在此重申了实用主义之根本,回顾了皮尔士、詹姆斯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尤其在杜威看来,哲学的源泉和本质都来自“人的问题”,或者更一般地,来自生命问题

图片

杜威认为世界是一元的,经验与自然是连续的,生命与环境是统一的;感知与理性是连续的,认知与行动是统一的。如果说二元性是造成近代哲学各种理论死结的根源,那么连续性统一性就是解开这些死结的钥匙。传统理论将经验视为呈现环境状况的被动的观念性活动,而杜威的彻底经验论则从生命维持自身活动的角度来看待经验,这样经验与自然就是连续的,而不是对立的。人类生活中,基于表征的行动是占支配地位的探究方式,它不是排斥前两个探究阶段(即浑然一体的感觉-运动阶段觉-运动循环阶段),而是在演化中包容前两者。事实上,杜威的这种认识论可被视之为一种“探究”(inquiry)的理论,其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基于表征的行动的策略,这也是生物界高级智能的本质。就此而言,杜威关于认知-行动统一的探究理论与当代预测加工理论所描述的认知-行动关系是一致的。

 由此,以生命为出发点,实用主义认识论的结论表明:①知识(表征或模型)是工具性的;②表征(或观念)本身不是独立自足的,它的意义在于其在服务生命的活动中通过行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③在服务于生命这个根本目的时,感觉与运动、认知与行动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No.

04

报告的第四部分,李老师将重点放在探讨实用主义与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生成认知,特别是与新一代认知科学范式——预测加工理论在观念上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生命与环境之间适应性的相互作用要求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环境的表征阶段。要应对环境的挑战、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生命机体就必须采取预测控制进而对环境采取具有物质因果力的行动。预测加工理论试图将人类 (或者一般来说高等生物) 应对和解决各类问题、流畅而高效地适应环境的方式概括为一个统一的一般机制。

 预测加工理论中,模型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生成预测,因此,模型也称为 “生成模型”( generative model) 。预测加工理论认为,脑是一种预测机器: 生物体不断地尝试将作用于机体的自下而上的感觉信号与脑内已习得的环境模型主动生成的自上而下的预测信号进行匹配,它既通过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形成知觉,同时它也基于这两者之间的匹配(无预测误差) 或失配(出现预测误差) 来采取可能的行动策略——当无预测误差(匹配),模型得到确认; 当出现预测误差,生物体要么通过改变环境来消除预测误差,要么通过修正和更新已有的模型来消除预测误差。

图片

预测加工与实用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在于,它不是一个狭义的认知理论,而是一个关于认知与行动如何结合最终服务于生命的理论。李老师解释道,心智的生命观这一提议并不是捍卫或反驳关于某一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他认为,如果生命的心智观是研究心智的一个恰当的指导性观念,那么认知科学中的实用主义转向或行动转向就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且必然会反映在当代预测加工的实际科学研究工作中。

 报告结束后,徐向东教授评议了李老师的报告。徐老师指出,尝试从生命本身来研究人的认知,其中结合了实用主义传统和当今的预测加工理论,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也是一项有远见的工作。徐老师赞同这样一条自然主义的路线,但针对报告提出自己的疑问:生命要适应环境,但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心灵,心灵并非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涉及价值。

图片

最后,与会师生就“实用主义是否缺失价值论”和“生命的心智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至此,首期当代英美哲学工作坊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期工作坊如约而至。

文稿:曹旭婷

审阅:王玮

图片:王菲

编辑:樊一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