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什么说“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心理咨询诊所 2021-10-03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六十九章经文分为三段。

六十九章经文承接六十七章、六十八章,虽然河上公和王弼等古代解经师已经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但解读经义时必须分章合意来解。这样更能完整解读各章经义,否则会错会。

第一段经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此段经文老子继续回答弟子对于慈悲无敌教理的疑惑,并直接引用兵法来宣说三宝慈悲教理上章老子否定统帅、将领、士兵的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此章否定队列、搏击、兵器等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

文章图片1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法最讲主客关系和进退关系。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主的第一层意思是主动挑战的一方,第二层意思是主动排兵布阵。客的第一层意思是指防御一方,守护家园一方;第二层意思是准备多变策略,等待敌方战术、布阵显形以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术、布阵,钳制对手,克敌制胜。

文章图片2

经文:不敢进寸而退尺第一层意思是不以夺取敌方土地为目标,宁可让出少量土地的意愿,让敌方露出贪婪心,最后失去民心第二层意思是诱敌深入让敌方在有利于我方的地形作战,而不被敌方引诱,进入对敌方有利的地形作战。

第三层意思是让民众因为敌方的侵入遭受损失而更加同仇敌忾让出部分有形的土地,让敌方进入不利地形。一旦敌方进入不利地形,即使敌方将领英勇无比,士卒训练有素,武器精良锋利,我方发动火攻、水淹等特殊战术,敌方将陷入死亡之境。

文章图片3

诸葛亮火烧曹营,关公水淹七军都是极好的例证,谢安淝水之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布袋阵更是名垂千古的兵法案例。

经文: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老子以此进一步宣说三宝无敌的教理。无论是统帅、将领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人的要素还是队形、兵器等外在要素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决定战争的第一要素只有上下同心的三宝,只有三宝是无敌的。

经文:行无行行军无行列,行军行列本来极为重要,但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文:攘无臂。搏击需要手臂,攘无臂就是挥舞无形的手臂,还有比挥舞手臂更重要的。经文:仍无敌。抗击敌人必须面对敌人,但还有比有形的敌人更需要抗击的

文章图片4

经文:执无兵。搏击需要手中持有锋利的兵器,但还有比有形的兵器更为重要的。队形、手臂、敌兵、武器都是普通兵法特别重视的,但老子认为这些是有形的要素,虽然十分重要,但无形要素更为重要。

老子把无形要素置于有形要素之前。这是伟大的军事家才有的素质。老子显然深懂普通兵法,但更懂无形的兵法。《道德经》就是使人弃恶从善的无形“兵法”,慈悲是最深刻的人性。

文章图片5

第二段经文: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王弼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所以大祸也。”我所修行的慈悲和谦下不是追求无敌于天下,而是出于天和的本性。

但慈悲和谦下的天和本性必然会使我立于无敌的位置,这是我所恐惧的。慈悲必将无敌,但无敌更应慈悲。“祸莫大于轻敌”,老子这里的轻敌是指只重视有形力量,不重视不可战胜的上下同心的无形的三宝力量。

文章图片6

忽视无形的三宝力量就是忽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轻敌。轻敌就会丧失我最宝贵的战争资源。宝不一定指三宝,而是指战争追求的保卫家园的使命。

第三段经文: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是千古名言。哀兵必胜从此句经文演化而来。这里的“哀者胜矣”更说明前面的慈是指慈悲,因为六十七章到六十九章经义是一贯的,不可分割的。抗兵相加是指敌我双方兵力相等,这样哀兵必胜。

文章图片7

我方同仇敌忾,充满复仇的力量,完全可以战胜同样军力的敌方。哀兵是受害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三宝的慈、俭、谦下代表正义。老子没有提出正义战争的概念,但慈悲、谦下、哀兵都是正义一方的表述。

自古以来,解经最忌讳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一词是对随意断章恶习的贬斥六十六章与六十七章断开,“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下之的经文就会受到目的与手段的质疑,一旦与六十七章合解,则经义完全清晰。

文章图片8

六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合解,就知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含义,并知道后二章只是以战为喻,回答弟子的疑惑,宣说慈悲和谦下无敌的根本教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