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的内心叩问(2)

 心理咨询诊所 2021-10-03

经文“以百姓为刍狗”是最核心的一句,也是第1段最让人不解的一句。“以万物为刍狗”可以接受,但“以百姓为刍狗”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老子为什么要用如此惊人的语言呢?百姓与万物对,明显是指人类,有人辩解说百姓就是百官,不是普通平民百姓,这是不理解这句话的缘故。

天地以万物为子民,圣人以百姓为子民。天地和圣人没有凡情,因为怀有无心之心。

严遵说道德无形而成为天下的主宰,就是“无心之心存焉”。无心之心是最广大的心,是隐藏最深的情怀。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是凡情(仁),相忘于江湖才是圣人的情怀。

文章图片1

一位名人突然因一件丑闻而名声扫地,世人原来用赞美的眼光看他,现在立即用异样的观光看他,但他的父母却始终如一,这就是父母的大爱。圣人无心就是父母般的大爱。

凡情是随时变化的,圣人的情怀是真常如一的。圣人不仁隐含这层意思。把万物当做物就是侮辱了物,把百姓当做凡人就是侮辱了百姓。万物都是道的化现,百姓更是道的化现。用凡情(仁)是看不到这一层的,只有用圣心(不仁)才能看到这一层。

无论眼前呈现什么象,万物的象,百姓的象,刍狗的象,都是道的化现,都在指示道的存在,指示道的真常不灭。我对画师说万物非物,万物是指,原理在此,画师恍然大悟。原来画师认为万物是物而已,所以绘画一直没有突破,一听万物非物,万物是指,艺术突飞猛进。

文章图片2

老子对世人把感觉器官奉为神明感到惋惜。感觉器官不过是生存竞争的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并不是见道的工具。世人一直不自觉的使用感觉器官,以为是自己唯一的宝藏。老子问,你的觉性在哪里?感觉器官只能感觉现象,不能感觉背后的道(本质)。

认识道必须开启你觉性的宝藏,否则看到的只是刍狗而已。道是存在的,但超越了人的感觉器官。老子和庄子都对感觉器官和内在觉性作了清晰的区别,世人一直蒙在鼓里,对自己的宝藏——内在觉性完全无知,把感觉器官和觉性混为一谈,正像把脚印(迹)和留下脚印的鞋子(履)混为一谈一样。

文章图片3

这一差别看似细微,实际非常深刻。感觉器官只能看见脚印,觉性才能看见鞋子。马祖道一禅师说“借色显心”,庄子借履显性。刍狗用意相同。第1段上演了一段精彩的皮影戏,天地、圣人、万物、百姓、刍狗纷纷登场,叙说见物非物,见物是指的妙理。

第2段经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里老子再次指向虚空。老子《道德经》把人的深意识——觉性唤醒了。只有唤醒深意识——觉性才能见道。浅意识是无法见道的,而有形的万物背后一定隐藏着秘密,这个秘密就是道。认识道成为人的智力活动的必然目标。

老子不满足于简单的认识,而是要完全认识万物背后的秘密,直指第一因。认识第一因必须唤醒深意识。

老子第5章指向虚空,与第4章是完全一贯的。这从第2段中可以看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读出第1段的惊人悖论背后的内涵。这是老子欲擒故纵还是帮助世人开悟的特殊教法?当然是后者。

老子这里要宣说道的大用,这就是老子的创世纪的一部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一句,把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这是十分大胆的。中国古代制造业很发达,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非常精美。《道德经》以冶炼青铜器的古老工艺为喻,能够让世人更好理解。

文章图片4

万物都是道所生,道如同虚空。虚空中如何生出万物呢?大熔炉的比喻一下让世人解除了迷惑。只有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熔炉才可以理解道生万物的问题。橐龠是熔炉鼓风的机构,有皮囊和排管。皮囊和排管是中空的,一刚一柔。中空有气,鼓动则熔炉炽热,可以化物。

天地之间就是虚空,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虚空就是一个大熔炉。这样世人对万物的产生有了比以前更为形象化的理解,这正是老子此章宣说的正理。

“常无欲,以观其妙”,道生万物是妙,只有入玄同大定才能观其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