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书写的地名(一)

 yczx 2021-10-05

以“黄河”直接命名的地名

在古代,以黄河命名的地名比较多。从地名构成上看,黄河由“黄”和“河”二字组成,因而历史上产生了一些与其相关的政区地名。

图片

黄河沿岸的田野和村庄 图/全景

历史上以黄河的“河”命名的政区地名较为常见,如省级政区地名,有河南省、河北省;
府郡级政区地名,有西河郡、河南郡、河东郡、河北道、河北路、河平军、河中府、河间府、河州等;
县级政区地名,历史上曾出现河阳县、河阴县、河清县、河南县、河内县、河东县等。
另外,还有河湟、河陇、河套、河汾、河洛、河朔、河西走廊等因“河”的位置而指示区域或方位的地名。

图片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经内蒙古形成了巨大的“几”字湾,孕育了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 图/FOTOE

以黄河的“黄”命名的政区地名较少,目前仍在使用的有河南省内黄县。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小黄县、外黄县。
这三个以“黄”命名的县级政区,最初的县名来源应该与黄河无直接的联系,内黄县与西面的黄泽有关,小黄县和外黄县则与济水支流黄水有关。
但从宏观上来看又是与黄河有关的,古人因黄河主河道的流向而分为河“内”“外”,故先设有外黄县,后有内黄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目前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玛曲,地临黄河,藏语意为“孔雀河”,即黄河之意,因河水青翠如孔雀羽毛而得名。
现代以黄河命名的乡、镇、村级地名稍多一些。
如在黄河上游,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黄河乡和黄河沿。黄河沿,在玛多县西南,是黄河源头的古老渡口,为古代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1957年玛多设县治于此,1974年才迁到玛查里。
在黄河下游,两岸有很多名为“黄河涯/崖”的村。在山东黄河入海口的地方,有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在滨州市无棣县有一个直接以“黄河”命名的海岛——黄河岛,面积25.9平方千米,系古黄河淤积而成,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

反映黄河自然特征的地名

黄河,从源头到尾闾,中间长途跋涉,经过不同的地貌单元,于是便形成了反映河道变迁、河流流势、水量水质变化以及两岸堤坝等河道本体及其附属物的地名。

01

反映黄河流势的地名


黄河自源头流出后,穿越峡谷、高原,至郑州桃花峪为上中游河段,形成了一系列反映峡谷和曲流的独特自然地名,较有名的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乾坤湾、河曲、壶口瀑布、禹门口、三门峡等。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地名转变成为政区地名,如青铜峡市、河曲县、三门峡市等。

河曲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东岸。汉代为西河郡宣武县地。唐代为岚州宜芳县地。五代后汉置雄勇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金代贞元二年(1154年)置河曲县,以地处黄河弯曲处而得名。

三门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峡谷中,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其河道中兀立河心的鬼门岛、神门岛迎面将河水劈为三股,如同有三座门,依水流情况被称为“人门”“神门”“鬼门”,故有“三门”之称。在多水季节,鬼门河流势湍急,神门河漩涡翻滚,在此行船凶多吉少,故当地艄公中流传有“舍命过三门”之说。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三门峡开工,三门峡市亦随之崛起。

图片

三门峡大坝泄洪防汛场景。1957年,国家在三门峡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同时设立三门峡市  图/FOTOE

在黄河下游广袤的华北平原上,黄河水流渐趋平缓,蜿蜒入海。反映这一现象的地名有洛阳吉利区白坡村、滨州阳信县黄河崖村、滨州惠民县丁河圈村、淄博高青县白龙湾等。

白坡村是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黄河北岸,南与孟津县白鹤村隔河相望,西距小浪底水利枢纽17.5千米。据《白坡村志》记载,白坡村在春秋时称冶坂,汉时称汉祖渡,北魏时称冶坂城,五代十国的后晋到宋时称白坡谷、白坡镇、白波谷。其改名的原因与黄河流经此地时的形态有关。九曲黄河奔流到孟津段,出了济源坡头村附近的峡谷,河道很宽,水流变缓,黄河有的地方开始分岔,形成主河道和次河道,在吉利坡底村以下称破河,坡头村至坡底村之间的8千米河道称坡河。白坡村恰好处于坡河中段北岸,人们认为取半坡为名不吉,便根据村前河道中碧水白波的景象,取名白坡。目前,该村还流传有当年船工行船使用的高亢有力、气壮山河的《洛阳白坡黄河号子》,其已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反映黄河变迁的地名

黄河水少沙多的特征决定了它“善淤、善决、善徙”,黄河在兰州段、宁夏段、内蒙古河套、山陕小北干流以及华北大平原上都留下了河道摆动的痕迹,有些地名就反映了这种变化过程。其中有县级政区地名如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宝井村的荣河老城、河津市西南老城,1929年新设的平民县,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以及黄泛平原上众多的旧县、故县、旧城、故城、老城等聚落地名。乡镇村级地名更多,代表性的有山西省河津市三迁村、陕西省大荔县三河口等。

03

反映黄河险工的地名

险工是指河流大溜顶冲或大溜经常逼近最易出安全事故的堤岸。在黄河两岸有大量的防止大溜顶冲河岸或淘刷岸脚的护岸工程,因而留下了一些与险工有关的地名。

明代中期治河专家潘季驯在谈到河南险工时指出:“河南黄河南岸,逼近省城,藩封重地,最为吃紧。如荥泽县之小院村,中牟县之黄炼集,祥符县之瓦子坡(今中牟瓦坡)、槐疙疸(今祥符区军张楼西)、刘兽医口(今郊区杨桥一带)、陶家店(今郊区双合铺一带)、张家湾(今郊区张湾)、时和驿(今郊区老刘店一带)、兔伯堽(今郊区土柏岗)、埽头集(今祥符区埽街),陈留县之王家楼(今祥符区王楼),兰阳县之赵皮寨,仪封县之李景高口、普家营,商丘县之杨先口,俱为要害。”(《行水金鉴》卷36《河水》)显示当时河南黄河南岸有15处著名险工。

目前,黄河两岸比较有名的险工地名有郑州花园口,开封黑岗口、柳园口,封丘荆隆宫、曹岗,聊城陶城铺,济南泺口等。

图片
俯瞰河南郑州花园口 图/FOTOE

04

反映黄河堤防的地名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早在春秋中期初步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此后随着黄河河道的变迁,两岸都纷纷筑起堤防工程。今黄河南北两岸的黄河大堤是在明清堤防的基础上加固而成的,于是出现了众多以“坝”“堤”等命名的地名,如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封丘县荆隆宫乡坝台村,黄泛区的商丘市宁陵县柳河镇堤湾村、柳河镇韩道口村等。

图片

山东济南泺口段黄河河道 图/FOTOE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流向。当时的铜瓦厢,在东坝头乡以西,为明清两代河防险要之一。这里东北地势低洼,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此决口。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并由此拐向东北流,后来这里随着护岸工程的修筑而被称为东坝头。1962年,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内涝,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治好了灾害,如今的兰考已走上了日渐富裕的道路。

(未完待续……)

※ 原文刊载于《地图》杂志2020年第4期。转载及杂志订阅、购买,均请联系后台。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