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路子,选准切入点(课堂支持系统1)​——备课杂谈之六十一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1-10-07


(图片选择网络)

指路子,选准切入点(课堂支持系统1)

——备课杂谈之六十一

袁建国

      在前边,我通过多篇文章对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做了阐述,在做好这“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思考三个问题,即:学生的现有水平是什么?我们的期许水平是什么?为了使学生从现有水平提高的期许水平,我们该如何搭建桥梁?

      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研究学生便可知晓。教师的期许水平,要通过综合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得出答案;期许水平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最好达到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

      如何搭建桥梁呢?澳大利亚一位教了30年物理课的中学教师说:“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十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十年,我认识到自己是在教学生探索。在第三个十年,我认识到对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位老师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悟出了课堂的真谛,那就是“对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怎样提供帮助和支持呢?本章给大家介绍三种方法:指路子、树梯子、搭台子。

      今天,我们讲一讲一种方法:指路子——选准切入点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寻找、发现切入教学内容的突破口。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文本:

      一、从题目切入

      这种方法在文科课堂上常用。“好题目是好文章的一半”,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题眼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教材的全部内容,因此,从题目切入,往往能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使课堂简洁明快,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整体性强。

      宁洪彬老师执教《变色龙》,便是抓住了题目中的“变”字。

      第一课时,宁老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这几次变化,并总结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宁老师请大家进一步思考,除了“变”这个特点之外,奥楚蔑洛夫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表现了什么性格。下课前,宁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一种阅读方法——逆向思考阅读法。

      二、以故事切入

      中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用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以有趣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

      熊妈妈有三个孩子——熊大宝、熊二宝与熊小宝。熊妈妈将一个西瓜切成四块,又将其中的一块切为两块给了熊小宝。其余的三块分给自己和熊大宝、熊二宝。熊小宝非常高兴,连声说:“妈妈最疼爱我,多分给我西瓜!”

      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都笑了。教师故意问:“你们为什么发笑?”学生说:“熊小宝并没有多分西瓜呀。”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学生观察得知,它们是相等的。

      教师接着问学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想等,为什么它们的值会是相等的呢?”然后引入正课。

      这样,由故事适当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以积极的心态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以重点词句切入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文科课堂。

      比如《窃读记》一课,可以抓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紧扣“很快乐”“也很惧怕”切入,首先提出“读书快乐何在?读书为何快乐?”让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我”快乐的表现,再让学生交流、评议作者的读书感受,体会作者爱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之情。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何惧?惧什么?”。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著,弄清楚作者“因贫困而无法随愿读书,却难舍读书之乐,唯有窃读之苦”的感情,进而理解“窃”之本意。这样教学,紧扣重点,方法简洁,效果也非常好。

      四、以内容重点切入

      这种方法,指直接切入教材重点,特点是目标直接聚焦教学重点,信息量大,解决问题效果好。

      以王君老师的《生个课与生个娃,都是一样刺激的事》为例。这节课是王老师应唐山开平区的邀请,和陈晓东老师在唐山税东中学进行同课异构,课题是《范进中举》。王老师认为,像这样的超级经典的全息文本,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但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一瓢,要经由语言学习之路,最后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个生命难题

      《范进中举》对于王老师来说,最剜心的有两点:一是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二是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她选择了“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她认为,七年级的孩子学习初三的文章,“语言暴力”更符合他们的认知,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共鸣。

      “切入点”选准之后,用什么方式支撑呢?王老师选择的是“群文教学”。鉴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她不仅选取了初三教材中位于同一个单元的《范进中举》《孔乙己》,还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的《窃读记》,外加一个热点视频,组合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关于“语言暴力”主题的群文阅读群。

      在谈到这一节课的备课体会时王老师说:“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敏感。你清楚地预先知道,在每一个课堂的关节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这节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王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道:“晓东老师的学生,还有我,都像花儿一般的绽放。”

      课堂的切入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类比法、实验法、插图法、生活情境法等等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支点,那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准了切入点,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2021年10月6日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