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不稳和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颈椎损伤的50%,占上颈椎损的70%,易致上颈髓受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恢复寰枢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解除脊髓压迫。总的来说,寰枢椎固定和融合技术依手术入路不同可分为后路技术和前路技术。Gallie于1939年最早报道寰枢椎后路经椎板钢丝捆绑内固定术,但固定强度不佳,特别是抗旋转能力差,有较高的不融合率,随后一些改良方法被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Magerl等于1979年首先介绍了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图1-A、图1-B),又称Magerl技术,该技术能坚强3点固定寰枢椎,显著降低旋转活动,可获得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术后融合率高,同时该技术可用于后部结构不完整的患者,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在治疗寰枢椎脱位及不稳方面的有效方法。理想的螺钉钉道要穿过枢椎峡部、寰枢关节面及寰椎侧块,且要求螺钉要刚好穿透寰椎侧块前方骨皮质,以达到更好的固定强度。当然,该技术也有一定局限,首先要求寰枢椎必须获得良好复位,其次横突孔的变异及椎动脉高骑跨等解剖学异常会影响螺钉的置入,同时该技术要求较高、较难掌握,还存在损伤椎动脉、脊髓、舌下神经等结构的风险。 成人寰枢椎相关测量指标及结果见图2-A、图2-B和表1。①枢椎椎弓根宽度(D):枢椎横突孔上口的内侧缘至椎弓根内侧缘的距离;②枢椎椎弓根高度(H):椎弓根峡部的高度;③螺钉内倾角(α):枢椎上关节面正中矢状轴后1/3处与进钉点的连线和矢状面的夹角;④螺钉上倾角(β):枢椎上关节面正中矢状轴后1/3处与进钉点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⑤钉道长度:进钉点与寰椎前结节后正中骨皮质骨投照点的距离。 (一)进钉点 螺钉进钉点应选择在C2下关节突内下缘上、外各2~3mm处。根据国人枢椎解剖学观察,将进钉点确定在枢椎椎板与下关节突的交界部,即枢椎下关节突与枢椎椎板下缘的移行部,该部位在骨性解剖上有明显优势,恰好位于枢椎椎弓根的轴向平分线上(图3)。 (二)进钉角度 置入螺钉的钉道角度为内偏2°~18°,平均7°,上倾21°~71°,平均50°,上倾角可在侧位透视下瞄准寰椎前结节进行调整(图4)。在寰枢关节复位不理想的情况下,最好直接暴露寰枢关节,直视下置入螺钉,这比影像学资料更为可靠,但需要处理丰富的静脉丛。椎动脉行经枢椎的上关节面下方时向内形成压痕而使上关节面外侧1/3呈悬空状,因而进钉时方向最好经过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内侧2/3(图4)。 图3 后路经关节突螺钉进钉点示意图 (三)进钉深度 理想的螺钉长度为35~38mm。螺钉应以恰好穿出寰椎前方皮质骨为宜,过短影响固定强度,过长则可能损伤前方的舌下神经。 (四)螺钉直径 一般选择的螺钉直径为3.5mm。国人的解剖数据显示,枢椎椎弓根高度明显大于宽度,而75%以上的椎弓根宽度大于5mm,故提示国人的枢椎椎弓根一般情况下能满足此术式3.5mm螺钉通过的要求。而有些椎体虽然椎弓根宽度较大,但由于椎动脉沟占据关节面内1/3,椎动脉沟顶点至关节面内缘距离较小,导致不能完全容纳3.5mm的螺钉。
螺钉理想的位置应位于齿状突两侧,侧位通过枢椎椎弓根,经过后1/3的寰枢关节。螺钉尾部螺帽接触到枢椎下关节突下缘的皮质骨,螺钉尖部应恰好穿出寰椎前方皮质骨,螺钉螺纹均应通过寰枢关节,使得脱位关节产生加压作用(图5)。然而此螺钉技术有潜在损伤枢椎节段椎动脉的风险,尤其对于存在高跨椎动脉的患者,其置钉螺钉钉道相对枢椎椎弓根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普遍认为,为防止椎动脉破裂的发生,钉道应严格通过枢椎椎弓根峡部,处于椎动脉弯曲点的背侧及内侧。患者寰椎前弓纵轴可在侧位片上分为四个(1、2、3、4)部分,并观察螺钉距枢椎椎弓根峡部背侧的距离,可协助判断置钉钉道相对于枢椎椎弓根的位置(图6)。Neo等通过自行设计的瞄准装置可协助术中置钉,使螺钉通过枢椎峡部的最内侧及最背侧部分(术中侧位片可提示螺钉紧贴峡部背侧),同时显示螺钉轴线与寰椎前弓纵轴交点应位于1、2区域,对于高跨椎动脉的患者也可进一步保证钉道的安全性。 图5-A 后路寰枢关节螺钉固定后正位X线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