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抗美援朝日记

 红星故事 2021-10-07

原创:曲

我父亲1939年3月参加革命,退休后也曾想写点什么,但逐渐发展的阿尔兹海默症,使之止笔。在认知未完全丧失但已开始混乱时,他毁了不少过去文字材料,仅有一记载抗美援朝的日记本,尚很完整。

我近期录入了父亲的这本日记。父亲未在一线战场,按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打几仗”,又仅仅是个人经历,与那些悲壮伟大的战斗战争无法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看到志愿军及朝鲜民情的一些方方面面。

父亲1951年2月入朝,当时任十九兵团65军193师炮兵团长,后调到65军司令部任炮指主任。

下面是原本日记。小标题是我自己加的。

括号内是我的注评,引号内有我找的与日记有关内容。照片都表明了出处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2)入朝途中

1952年2月13日上午,我们由山东滕县之界河车站登车了。

九时火车沿津浦路北进。几天前刚下过雪,车中眺望,遍野都是白茫茫的。间或可以看出的是黑色的石山和褐色的村落。沿路各大站均组织好了供应站,保证我们车运的部队,吃到热菜、热馍、热水。站上并且装置了扩音器,修整了临时的大厕所。铁路上的员工们,在高度爱国热情支配之下,严密的警戒着我们的停车点,细致的检查我们的车轴和车钩。他们自动组织了秧歌队、打花鼓、军乐队来慰问我们。

到了山海关外的锦州时,已是15日的早三点了。天气更冷了一些。长长的明亮的洋灰站台上。一连串的灯柱上设着明亮的太阳灯。在站台上距离不远的地方,摆着一个四方的木箱子,旁边站着一个人。她穿着蓝色或黑色的大衣,皮帽子的帽兜拉了下来,看不清脸庞,手里拿着一把舀水用的勺子。我们车上的人都在关着车门睡觉,而被她那殷勤的呼声唤醒了。“同志,快下来喝开水吧,”“这里有开水”。当我走近她时,才看出掩在帽兜下的长发,原来都是几个女同志,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当我们的战士拿着水壶拿着碗走近她的方形木箱时,她揭开了保温盖,很耐心一勺勺的倒入壶中。有的同志不愿下来,她们端着勺子送到车旁。有个战士一个人拿了十多个水壶,她很安稳的一勺一勺的装满。那个战士很高兴,向她敬了个礼,“谢谢你们,辛苦了”,她忙着回答说,“这算什么?比起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抗敌那还差着远呢!” 战士笑了,她也笑了,人民和军队的心涌在一起了。火车开动了,她们还端着勺子跑着向车上送,车越来越快,在站台明亮的灯光下,还可以看到她们在向车上挥手。

过新民后是下午二时,已入沈阳工业区。铁路两旁在近的地方和遥远的远方,高低参差的烟筒像森林一样密植着,一排排的砖屋窑一堆堆的石头砖瓦,一望无际的楼房、工厂,差不多有几十里都是这样。在拥军屯到苏家屯一线,两旁是数不清的烟筒,数不清的轨道和数不清的电线杆,架着高压电的钢架,有的像宝塔,有的是三角,有的是四方形,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雄伟,是它们支撑着高压电网,把它通向各地,使城市和乡村成为一片光明。

2月16日。今日早二时,我们全团抵安沈路上之下马塘车站下车。车过本溪路后,就下起了大雪。这样的大雪在关内是不常见的。雪片像大鹅毛似的浓密的飘舞着,不一会儿即盖满了大地。到下车时雪下得正紧,这个小站也没有站台,人马、火炮都是经由跳板卸下,下车就费了两三个小时。

这里是山地,两旁满长着小树、杂草的山岭,中间为一条双轨铁道(现拆为单轨)。居民大部是经商和做工,农业者似乎不多,人民一般的文化高,对志愿军特别热情,屋子大部是对面炕,军民就这样各占一面。我们觉得怪不妥当,但当地老乡却很习惯这样做,满不在乎,这一点比关内老乡更开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关内普遍高,粮食特别便宜,尤其是妇女们,开明热情、绝不封建是一大特点。

18日下午移至连山关,山沟里的车站,有不少的小洋房子,有可容数百人的兵营医院,日满统治时代曾设过工厂。铁路上山洞特别多,桥也多。烟酒吃食比关内还便宜,东北用东北币,物价很稳定。

19日晨又登车,今早气候是最冷的一天,若是不戴口罩在外面,一会儿就冻得脸部发疼。大车因雪路不好走,骡马常做蹄球状,走不了,因之误了时间。

车开后仍然是冷,特别冻脚。为了克服将来入朝作战的困难,上级发了很多的干粮,每人约合二十六斤,加上行李战士要背上五十多斤的东西,这是一个大困难。所以就不断号召大家多背,多背东西,将来少困难,有吃的有弹药就是胜利。

火车至凤凰城站即分为两列开进,因我们要走安东的左翼,凤城到常甸,这是一条新铁路,仅在抗美援朝之后,工人们才把它修好通车,所以不能走多车皮的列车

20日,车至长甸为二十日一时,三时宿于是山沟中之山庄,地名为台沟。接师部通知,于七时要到师长处去,刚好睡了二小时。

这里离着国境线鸭绿江仅二十里,老百姓情绪很高。他们说,咱们志愿军若是晚两天不出兵,美国鬼子就会打过来了,现在打得美帝败回去他们才平安下来。在这里可看到穿裙子的朝鲜妇女。

我们部队前已补充了一部分会朝鲜话的同志来当联络员。

21日,又下了大雪,满山遍野一片白。今日向前移动,准备明日过江。一会儿大雪又是一会儿大雨,下午出发时还在下雨,路上特别不好走。下面冻得坚实,上面又是一层水,非常光滑。马匹实在不好走,一路上普遍卧倒,虽然只有15里地却走了四个小时,摔了不少牲口。半夜住在苏甸。

22日黄昏,我们由苏甸出发了。长长的队伍行走在山谷中的公路上。走了约十里,已在鸭绿江的北岸。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自然国境线,本有洋灰桥,现在被美帝炸坏,在上面又架起了浮桥,是用了几十只小船架成的,可以走汽车。江面约有200米宽,夜晚看不清水的颜色,没有结冰,河水缓缓地流着,两旁都是山岭,中间是像一条锦练似的大江。敌人若是占据了南岸,那是随时可以向我国进攻的。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父亲日记及军史记载,他们部队过江走的是上河口,应是这里搭建的浮桥。现在只见江水了。

文章图片6

美军空袭中国区域。

(3)夜行晓宿初识朝鲜

跨过了江桥,已入朝鲜国境,桥头上,我看到了第一个朝鲜人民军的战士,军人姿态很好,礼节周到,就是语言不通。

过江后入一条山沟,沿路有许多朝鲜的山村,外形看来很小很矮,很分散。朝鲜房子的特点是很简单,门窗不分。进门要脱鞋,室内全是炕。不能站着或坐板凳来工作,只能睡觉和屈膝而坐,炕里边架子上放着箱子等杂物。一般的房子是三间并一屋,中间两隔,一头儿是伙房,两间住人,内部互通。室内高度仅能直立,上面糊顶棚。这种房子优点是室内保持高温度,炉火直通全屋炕底。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但室内则温暖的很。

朝鲜人民是艰苦的,他们的生活虽不高,但是还可以,这里一般是吃玉米。他们异常耐寒,男人们穿着白色的很单薄的小棉衣,妇女们则全是穿的单薄的白色、黑色的裙子,或者再加上一件白色夹上衣,又小又薄。冷天出门大都要披上个被子。

也许是殖民地的普遍现象,为了侵略,帝国主义们利用人民的血汗在极险峻的山沟修成公路铁路,设了高压线。但农村的人民却仍在狭小房子内生活,连个大点的村落都不多,牛车仍是中世纪的。

朝鲜人民是英勇的。走了三天,很少见到青年男子,十家有九家都去当人民军了,只剩下老小和妇女。他们的热情很高,没有一点忧愁满怨的现象。这几天接近了朝鲜人民后,对朝鲜人民的感情是一天一天的增长起来。这些妇女们是很热情的,虽然我们只能看着本子说几句朝鲜话,但她们耐心地和我们谈着我们不懂的语言,一点也不羞答一点也不拘束,开通大方,比中国农村妇女还进步得多。到了宿营地后,只要你会说一句“动木耳架不苏”,他们就会给你快快的烧开水的。

2月22日宿于中里仓里,走了四十里。

23日下午出发,宿于明上里。走了80多里,山道不好走,掉队的很多。幸而我们走了大路。其他团走了小路,不好走又绕了远路。路线调查非常重要。

24日下午出发,走了七十里,宿于新兴里,二十五日仍在该地,白天有敌飞机活动,前进路上桥被炸了,在此停滞一天。晚上十一点又出发了。

这里满山遍野的白雪全没有化,行路困难。

26日晨至白云洞,部队入山沟隐蔽。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軍曾在此尝到过志愿军的铁拳头。朝鲜的山庄大都分散在公路两侧的山沟内,房子很分散,田外看来很难找到,尤其是夜间张望困难。若是找不到向导,就很难找到宿营位置。在行军中临时变更宿营位置,是很不妥当的。因为白天设营队已前行看好了位置,若是临时变了没有事先看地方,部队到了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带进目的地。

27日经过龟城至龟山洞、南阳宿营,行程六十余里。美机在朝鲜可以说是横行霸道,毫无人性,只要是地图上稍有名的地点,它都横施轰炸,像我们走过的朔州、大馆、龟城、泰川、宁边等地都炸成了废墟。美李匪军到过的地方沿公路的房屋烧毁了很多,公路上不断看到被美机炸坏的汽车躯壳。

28日晚出发,宿营于泰州西之江北里松贵洞,这里被敌机炸的只剩三分之一。我们看到了有组织的朝鲜青年,扛着木枪排着队,唱着雄壮的歌子,迎面而过,人们在黑暗中看到我们,口中说着“急文滚(志愿军),大大的辛苦”。

今晚过了大宁江,一个洋灰桥和一个浮桥,敌机常在这里活动,友军前曾遭受损失。过了江旁十五里宿营,在宁江前后有一段公路满是冰,驮子难行,驮炮牲口大部摔倒,耽误了二小时。 四十五里。

3月2日晚出发,三日晨到达第一步集结位置,三所里为中心,我住南阳,仁谷里及籚旧站等地,师直在中上里。

在此休息四天,总结了第一段的工作,并布置了第二段的工作。重要的是贯彻“五好”:防好空,走好路,爱好兵,做好纪律,做好学习。第一段行军全团有部分干部责任心不强,因而特别强调干部的工作。

 从收音机中听到祖国人民的声音,我们北京的广播。自出国以来,在感情上对于祖国更加亲爱了。我想,若是有人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不爱国,最好是让他到异域去住一个时期。我们正是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援助朝鲜人民而来到友邦的,我们是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日记本中图片上父亲留字)

(4)美“空中优势”肆无忌惮

3月7日晚继续出发,夜过大同江,行军六十里,宿于幕鹤里。

8日晚宿于新三里,这两天行军因为全师各团驻地相接大部队一路走,后面老顶着前面,所以走不动而疲劳部队。

9日,由于下雨,故在此停止一日。

10日,新三里出发,经新成川(歧仓)宿于怀得里。过新成仓后离开公路,刚下过雨,路很难走。又遇到上条河,以致后面顶着前面,延误时间很长。有一段十来里地走了四个钟头,所以到了11日晨七点才到宿营地。幸而早上没有敌机活动。

11日下午三时,突有敌B.24机九架飞至我驻地上空,后即向怀德铁桥投弹共30余枚。敌机炸坏该桥后,即以我驻地为中心盘旋侦察扫射数十分钟后逃去。炸点离我警备连三支队驻房仅有半里,对我部队有很大威胁。但我们注意了分散隐蔽,故无一伤亡。这次的经验主要是在敌机轰炸盘旋下,要沉着不乱跑。使敌不能发现目标。这一段公路铁路是由平壤通原山的主要交通,敌机很注意。

11日晚出发,沿大公路东行。12日佛晓前到达阳德郡。这里是一个县城,有一千多户人家。但当我们到时只看见到处燃烧着大火。因为白天有十七架美联飞机使用炸弹及烧夷弹,汽油桶,毁灭了这个城市。人民含着眼泪,在烧着的废土墟上找寻破烂东西。我们部队往前赶了一下,进入山沟中隐蔽。

部队看到了残暴的美机,是那样惨无人道的炸平了朝鲜一切的城市和村镇,更加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心。也有一些新战士没有经验,没有经过锻炼而产生了畏难心理。这种情形是不能让它滋长的,必须拿事实来教育战士,提高仇恨,克服右倾保命思想。

12日晚,路线改向南行,过了一个六百米的山岭到了熊顶洞一带山沟中住了,从领导上更加贯彻防空。

13日晚出发,于十四日晨至榆洞,这一天路程较远,有八十余里,但路好走。

14日晚出发,经过谷山(炸平了)进到黄梗洞,这地方地形是逐渐低下,而成为丘陵地带了。

15日晚出发,到达第二部集结位置,新溪县以东之东山洞。这里首要问题是防空。地形不如以前好,山小树少,敌机更狂。

16日,今天敌机空前活跃。一早就来了,可以说是一天未断,盘旋、侦察、扫射。我无损失。

(网上照片)

朝鲜的气候是多变的,现在已是三月了,但还冷三天暖四天,早上依然是一片白霜,虽然现已快到38度线,但气候依然变化甚快,总的来说是比中国冷的多。又奇怪的是过江后往南行,是冷一片暖一片,寒暖不一,变化无常,这是朝鲜流行病多的一个原因吧!

美帝国主义的军阀们,在战争中对杀害平民的方法是有多种创造的。最近敌机除了在公路上撒钉子以阻拦汽车通行外,又常由飞机上扔下玩具炸弹,就是造成小孩子们的玩具,如小飞机小汽车等样子,但人要一玩儿就被炸死。另外,还针对朝鲜人民的贫困而扔下手表炸弹、钢笔炸弹、电池炸弹及罐头炸弹等,美帝这样的阴谋正暴露其假“慈善”的真面目。

自到此后,在师里开了几次会,听了关于友军在朝作战的经验,心里摸到了一些底。现在我们部队存在的问题就是对敌人不摸底,认识上还很抽象,请友军的干部来介绍经验是有很大好处的。

当前正在准备着进行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我们为了打好入朝来的第一战,在突击学习军事。敌人已在16日占领汉城,基本上进至三八线地区。

近周来因前线迫近,敌机甚活跃。现在看到的的机型也有几种。一种是小战斗机,可能就是所谓P51式,单引擎,头部发红,很灵活,带汽油桶或小型炸弹,上有机关枪和机枪以及能同时打出四发弹的火箭筒。它轰炸扫射皆用俯冲,由高空盘旋,可垂直下降至数十公尺,若发现目标可在该地区活动一小时,一般常以二、四、五、六架结成小队低飞搜索公路和山沟。另一种式样的飞机,在两翅之尖端安装两个圆筒,可能是汽油,速度快声大。其轰炸机只见到双引擎的,可能是B24型。另外看到其直升机,像个鱼,没有翅膀,前后都有螺旋桨,声音大而难听。

美帝现在依仗其空中优势肆无忌惮的盲目烧山林,毁村庄,滥炸朝鲜的和平城镇,这些战争的挑衅者,总有一天会受到审判的。

四月五日 美机又炸我驻地,在我山炮营上空轰炸一小时,投了几个汽油桶,七八个山头到处冒着白烟,火大时就成为黑烟。我四连被烧亡一骡子,有一个炊事员因未入洞而受轻伤。师政住的村子全部房子被炸平了,人马未伤着。

现在我们的口号是,全军变为“地下军”,以加强防空工事来积极对付敌人的空军。战士们白天全钻在防空洞中休息睡觉,晚上开展练兵,也就是白天让与敌人,晚上是我们的。当然晚上敌机也来活动。到处乱打照明弹,或盲目射击投弹,但比白天就差多了。

朝鲜的地质大部为风化了的山,石头和黄土参和一起,一般的能挖进去,纯石头山不多见,大部山上有山林。另外各山多为圆形山顶,坡度虽然大一些,但悬崖绝壁并不多,步兵到处可以攀登。

文章图片9

  现在到处都有志愿军,但外面是看不到的。遍山满野皆是看不见的防空洞,美帝飞机再多上几十倍,它也是只能白费精力而已。

现在困难的问题是,交通运输、补给等。当前我们的战士就吃不饱,油盐菜皆不能按定量吃。每人能吃一斤多米,但现在只能吃到十两,要吃多了就供不上来。

(注:当时重量单位一斤为十六两)

但部队情绪更加高涨,我们是能克服任何困难的军队,所以我们就是世界上的以劣等装配战胜优等装备的第一等军队。

战士中的口号是“不怕手打泡,技术能提高”,“不怕敌机多,只怕工事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