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儒家的入世观与实践观

 渐华 2021-10-08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近日偶闻一稚童于众人前做“学术汇报”,众齐曰:“善”。再遇此景,实感意有难平,故作此文。

一句可能是被“误读”了千余载的哲思,还将可能代代“误读”传下去。那么是否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再愿意去思考,夫子究竟何意呢?

文章图片1

一、孔子有没有谈论“本性”之善恶?

先说结论:没有。

《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笔者在诸多词条释义里看到了类似的解释: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大致解释如此,然而作出此解的依据却是《三字经》,而非《论语》原意。

文章图片2

《三字经》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王应麟学宗朱熹,当谓后世儒家之君子,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潜心研学二十载。由此便有了国人皆知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为当下的启蒙读物,自有其传承文化之功,但确有曲解原文之意。原因在于:夫子只讲了“性相近,习相远”,而并未谈到“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是孟子的观点,而非孔子所言。以孟子之主张解读孔子之言论,看似有“以经解经”的严谨,但在哲学问题上,同一学派各持己见并不少见,如同为儒家之代表,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再如孟子的学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后世西汉扬雄又言“人之性也,善恶混”。

孔子为何不对人性善恶发表观点呢,其实“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身就给出了答案。诸如此类“善恶”太过缥缈了,“务虚”重要,“务实”更重要,知道了有什么意义呢?去实践它才具有意义。故吾辈君子,自当躬身入局。而这才是孔子的本意,与昔日三子之争相比,更进一步。

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究竟在说什么

“性是相近的,习可就远了!”,以当代汉语之意识,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不可避免的太过于主观。“相近”、“相远”真的是两千年前的说法么?我们能判断的是,南宋时期,确有此意,但是在南宋的一千多年前呢?

笔者同样抱着“以经解经”的态度,尝试着解读这句话。用《论语》之前的《周易》和《论语》本身来做解读,孔子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必须谈谈《周易》在“百家争鸣”时期的影响力。《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的学问,均能在《易》中找到其根脚,换言之,无论哪一学派,对《易经》是绝对认可的,故有“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说法。孔子本人对《易经》亦是赞不绝口,如《论语》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此,脱离《易经》去解读《论语》,是不客观的。

现在我们开始解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笔者着重考虑的是孔子所言中一个字--“相”。《易》中的相是什么意思呢,是通过观察、探索事物规律,而获得的相应的“相”。再来看《论语》,我们必须确定的是,在论语中,“相”是不能全部以“互相”之意理解的,如后世解读论语常犯的另一错误:《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往往被理解成:“与我的主张不同,就不跟你共事”,这还是儒家思想吗?孔子若真以为此,又何苦周游列国呢?恰恰相反,这里的“相”也不是相互,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表示通过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归纳、和总结,所得出的“相”,用来区分事物。“不相为谋”的意思就是,即便你跟我“相”不同,但是我不在意你的“相”,我们务实的去推动相应的工作,为天下谋。这才合理,这才与孔子的思想相符。

文章图片3

排除了“相近”、“相远”这种表述的可能性,那么孔子在这里要概括的便是两个概念,即两个“相”—“性相”和“习相”。

孔子没有回答弟子们关于人性的善恶的问题,而是高度概括的讲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性相”近也,这个问题太虚了,任何事物的“性”都是你们个人的主观判断,主观的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太轻松了,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依据,通过直观感受你就能对他妄加评论,这又有什么好研究的呢?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到“习相”上面去,“习相”远也,“习”,即实践,践行,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无论如何思考、定义这个世界,比起那些蹲下身子弯下腰,付诸于实践去改变世界的人,又算了什么呢?

三、儒家的入世观和实践观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性这个问题,是肤浅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之相比,习则要难的多。人的一切烦恼,究其根源就在于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文章图片4

儒家积极的入世观,就体现在历代先贤并没有像西方哲人那般,不厌其烦的去剖析、去定义、去解释这个世界,而是躬身入局,真正意义上用实践去改变这个世界,抛开无休止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争论,实事求是,为天下计,即便过了两千多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依然可以看做是孔子这位“严厉”的先生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敲打”。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在武汉解除封城数月之后,依然有西方媒体以人权自由为旗帜混淆视听,依然有一国首脑嘲讽自己的国民戴口罩是软弱行径,不带口罩成了他表现勇敢作风的具体表现……问题就是出在了沉溺在“性相”当中,而对“习相”视而不见,也正因为“习相”之远,才有了中外疫情控制的反差。

寥寥数言,不足以扬我先贤之精神,笔者唯愿讲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道理,望先贤之教诲不再被我们这个时代所误读,不再被信息爆炸而掩埋。华夏文脉源远流长,要做到文化自信,还请诸君对圣贤书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敬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