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工业经济》观点精粹 | 高铁建设助力高校技术知识传播

 liyu_sun 2021-10-09

图片

图片来源:https://m.baidu.com/sf/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47篇观点精粹,欢迎阅读。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易巍,龙小宁,林志帆

单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9期,原标题为《地理距离影响高校专利知识溢出吗——来自中国高铁开通的经验证据》。



研究背景

2008年8月1日,我国自主建设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运营,中国从此跨入高铁时代。十余年来,中国高铁事业蓬勃发展,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线路串珠成线、连线成网,至2019年底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3.5万公里,约占全球总里程的70%。四通八达的高铁彰显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斐然的成果,创造了人民出行新速度、经济发展新动力,已然成为“国家名片”。

已有不少文献从贸易开放、资本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供应商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土地价格等视角分析了高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了丰富的研究发现。但关于高铁如何影响知识溢出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高校专利技术知识流动的角度切入尝试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中国情境中,研究高校知识溢出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高校人均R&D经费从215014.1元增长到443778.6元,年均增长8.38%,其中财政资金资助占比从59.5%上升至67.6%。与此同时,高校的科研产出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期人均专利数量从0.08件增长至0.4件,增加了5倍,年均增长19.58%。然而,与美国高校专利引用中企业占比超过半数的事实相比,中国高校的知识溢出仍处于较低水平,专利转化率明显偏低,高校对实体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深入探究高校知识溢出的特性,突破高校知识在传播中遇到的障碍,在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尤为重要。

已有研究发现,面对面交流是知识溢出的重要条件。具体而言,面对面交流可以帮助各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成果,促进隐形知识的传播,推动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也是专利引用、技术购买与转化实施的前提。中国幅员辽阔,但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二线城市。那么中国高校所创造的知识的流动是如何受地理距离的影响呢?而如果地理距离的确是阻碍知识流动的客观因素,高铁开通是否有助于克服地理距离对高校前沿知识传播的影响?这便是本文旨在回答的两大关键问题。


研究发现

易巍、龙小宁和林志帆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9期的论文《地理距离影响高校专利知识溢出吗——来自中国高铁开通的经验证据》通过手工整理中国专利引用大数据,根据引证专利与被引专利信息将专利引用数据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年鉴数据库、城市高铁开通数据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造了2000—2015年12922个地级市配对的面板数据,以此考察中国高校知识在城市间流动的特征,进而检验高铁开通的影响。

基于Peri(2005)的知识流动模型,文章的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创新知识的流动在空间距离上呈现明显的衰减趋势,确认了地理距离对知识传播具有显著影响的客观事实;从知识来源看,学术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更高的985和211高校的技术知识比普通高校传播得更广;从技术类别看,电子、化学及机械行业的技术知识传播更具有本地局限性;从知识接收者看,“高校对企业”的知识溢出比“高校对高校”的溢出呈现出更强的本地化特征。

进而,文章利用城市间高铁直通作为外生冲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地高铁直通使本地获取周边城市(2小时车程内)高校创新知识的可能性平均增大约4%,获取新知识的总量平均增加约17%。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高铁对非985/211高校,机械、化学和电子类高校知识传播的正向影响更大。但值得关注的是,高铁也使得高校创新知识越来越集中于东部地区,间接造成了西部地区的损失。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城市间高铁连接通过促进学术会议开办、科技服务以及技术转让等渠道促进了高校技术知识的传播。

这些研究发现为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便捷的交通不仅有利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还能通过降低知识流动的成本来促进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和技术成为生产的关键要素,高铁可以通过降低获取外地知识的成本而提升本地创新主体的研发效率。因此,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盘活高校创新资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研究启示

文章为如何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创新知识传播渠道提供了参考: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建设目标。我们认为,在轨道交通网络铺设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城市在创新资源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本文建议进一步将高校资源丰富地区纳入高铁网络,围绕高校资源密集地区打造“2小时通勤圈”。尤其对于产业发展较快但高校资源匮乏的地区,应着力打通其与高校资源丰富的邻近地区间的高铁线路,从而有效发挥高校等科研机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2)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实现专利价值。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持,加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和考核上要做到“重质量,轻数量”。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上,不能仅停留在申请专利阶段,而更应重视专利商业价值的挖掘。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传播。支持高校举办各种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引导高校和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扫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推动高校前沿技术的转移与转化。

(3)平衡高校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充分结合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技术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高校创新资源紧密连接,通过跨区域创新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西部地区与中、东部高校的合作交流。同时,还要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实力。培育西部地区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强化其自身研发实力的同时,还应引导其对本地和外地高校前沿技术成果的吸收和转化。

(4)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速度。随着科学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研发成本攀升、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活动不再局限在组织内部,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寻求外部创新资源,通过研发合作或技术购买等途径实现价值突破。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捕捉和获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速度,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的跨组织、跨边界流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知识流动的速度,有利于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形成。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洪银兴,桂 林.公平竞争背景下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路径——马克思资本和市场理论的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21,(1):5-16.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洪银兴和桂林(2021),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附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