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水-重庆:辛亥革命的层层涟漪

 鸿鹄东南飞 2021-10-09

明天,10月10日,是武昌首义110周年。

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今明两日,估计大会小会、各种纪念仪式仍然不少,足以说明那场发生在辛亥年间的革命,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同样,辛亥革命也在我的故乡——贵州省西北部的一座边境小城:赤水,镌刻下深深的印痕。

辛亥革命110周年

赤水

01

1910年,宣统二年,清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这一年,清廷改派原贵筑知县陈介白任赤水厅同知。

我们不妨先简单认识一下这位同知大人:陈介白,字香荪,又名洪爵,1852年出生于四川巴县蔡家乡(今重庆北碚蔡家岗镇)刘家湾。1889年(光绪十五年),近30年的寒窗苦读,37岁的陈介白恩科中举,之后曾在贵州清镇、荔波、贵筑(即贵阳县,1957年并入贵阳市)等地任官。

1911年6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8月又组建“同志军”,吹响了武装反对清王朝的号角。当保路同志会在川兴起的消息传来,赤水境内各地以“汉留”组织为主体,相继建立“同志会”,以声援和支持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先是湖北,接着湖南、陕西和云南等省相继响应,宣布独立。故而以自治学社为首的革命党人于11月3日夜,发动贵州陆军小学堂和驻省城新军起义,夺取了政权。

当贵州反正成功和宣布独立的消息传到赤水时,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奔走相告,竖起白色汉字旗,剪掉自己头上的发辫。

同知陈介白将厅城士绅及头面人物一一请到厅署,表示愿意服从省的命令,立即交出印信。

次日,各界民众齐聚厅署,参加政权交接仪式。陈介白宣读省抚的通令,宣布全体官吏下野为民,交政于民,赤水大汉军政府正式成立。

由于赤水远离省城,消息不畅,又因各式各样的传闻颇多,加之同志会起义军围困比邻的合江(属四川省)县城已久,出川通道受堵,以陈介白为首的下野官吏均滞留赤水。

不久,贵州军政府通令要求“所有全省司道、各州、厅、县,各路绿营文武官史均照常任事”。

赤水军政府一干人接到命令,立即召集会议,决定执行省军政府通令,次日便请回滞留的陈介白等人,让其重掌政事。

革命,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反转!

辛亥革命110周年

赤水

02

陈介白重新执掌政权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赤水境内民众的一片啸声,特别是各乡镇的同志会成员,他们认定此是前清遗老们的阴谋,遂相互串联,商议起义。

境内葫市等场镇公开打出“同志军”旗号,姚成武自封“都督”,聚集起上百人的队伍。一开始,陈介白尚不介意,后来听说同志军要联合攻打厅城后,才急告贵州省军政府,要求派军队前来弹压。

同时,听闻一支援川的贵州军队驻在泸州(属四川省)的小市,陈介白便派人到泸州与这支黔军联系,力争礼邀到赤驻防。

陈介白派出人后不久,姚成武率领同志军百余人,乘船直逼厅城而来。陈介白闻报,立即下令关闭城门,派遣民军上城防守。姚成武见守卫森严,便率部驻扎到对岸的合江九支,在高地架起用青杠木挖成的“青杠炮”,然后给陈介白下通牒,要他交出政权,提供军饷。

由于援兵未到,陈介白一面加紧城垣防守,一面施以缓兵之策,派人告诉姚成武愿意为其筹集军饷,但三日方可凑齐。至于交出政权一事,已报省军政府,一见省府文告即可办理交接。姚成武等人同意了在期限内不炮轰厅城。

两天后,省城派军和泸州驻军先后到达赤水。姚成武等人自知力量薄弱,只得开赴合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清宣统三年腊月二十五,农历辛亥年就剩下最后5天了,清廷在北京宣布退位。是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

不久,改组后的军政府正式委任陈介白为赤水厅负责人。

当时,贵州匪患频发,军政府命令陈介白在赤水境内剿办“土匪”。陈介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赤水“大开杀戒”。首要解决的是“眼中钉肉中刺”姚成武。

这时,合江同志军围攻县城失利,又遭到入川滇军追捕,姚成武逃回赤水,潜返葫市乡下隐居。陈介白得到线人密报,将姚成武抓至厅城,关押大牢。很快,姚成武被陈介白以聚众为匪、扰乱治安为名,斩首于东门外的赤水河滩。

其后,陈介白如法炮制,在赤水境内先后捉拿“土匪”百余人,均以“斩立决”处置。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暴力革命,没有流太多血。”纵然如此,如果要统计“流血”的人数,大概率也不会算上他们吧?

“盗贼如麻乱捉人,流血谁辨西与东。”呜呼!

辛亥革命110周年

重庆

03

然而,这远非故事的结尾。

1912年,这一年,陈介白年界60,虽身体还十分硬朗,但多年的为官生活,见惯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血雨腥风,更害怕革命党人的反攻倒算,决然地辞去官职,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老家——四川巴县的蔡家乡——老年陈介白的“隐居之地”。

回到家乡后,陈介白便和两个儿子在蔡家乡办起了学校,开始教书育人,他一直在家乡的陈家祠堂设馆教学,长达20余年。

这时的陈介白,知天命,一改过去的为官风格,变成一个同情百姓、乐善好施的慈善人翁,放下身段、停下脚步,与路边的乞丐聊天,还慷慨地把米施舍给他们。这是后话了!

时间到了1933年。

据传,陈介白一个曾经担任巴县团练局长的儿子陈庚虞,为了纪念其父(当时陈介白仍健在)的为官“清正廉洁”,决定建造一座大楼。

他专门请了外国设计师亲自到北碚设计和修建。从楼的中西合璧来看,请外国的设计师甚至建造师,那是确凿无疑了。

但从占地面积、层高、布局、装饰风格和投入分析等等,不论是放在哪个年代,都是造价不菲的浩大工程,标榜其“清正廉洁”,则是颇有些讽刺的意味了,更像极了所有贪官的遮掩托词,大凡稍有点脑子的人都会明白。

辛亥革命110周年

重庆

04

陈家要建的可不是别墅,而是庄园。院与楼之宏大、精美,今天的你也有幸一睹其风采。

这就是重庆市北碚区的一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

它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陈举人大院”(“举人楼”),位于北碚蔡家岗镇莲花村酢房沟。当然,这是老地名了,现在地处中环快速干道蔡家岗立交的东南角。

举人楼坐西朝东,不同于传统坐北朝南的选址观念,但也遵循了背山面水的理念,是顺应地形的结果。

举人楼的规模相当宏大,平面为院落式布局,通过院墙与入口大门围合成花园庭院,占地面积约10亩,八字朝门、联排楼阁,砖木结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西折衷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建筑群分为三部分,平面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主体建筑居中,北边为厕所和杂物间,单面廊建筑;南边为厨房与仆人生活用房,是一中间带天井的方形四坡顶建筑,三者之间由连廊连接。

主体建筑呈“一”字型,位于庭院正后方,建筑面积达960平方米,两楼一底,共有20多个房间,其屋顶为穿斗歇山式,达到480见方,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与主建筑不同,南边的一层天井建筑为传统建筑样式。墙体为竹篾抹灰夹壁墙,小天井,穿斗木结构,中间屋架采用隔柱落的做法,便于空间的灵活划分。天井里常年蓄水为火灾扑救提供水源。

大门是举人楼颇具特色之处。大门朝外呈八字形,且西式砖砌艺术精美,朝内为中式的半歇山顶门厅。

举人楼的装饰也独具特色。主建筑的拱通过砖的锯齿状砌筑方法,形成强烈的拱形视觉效果。柱式用异性砖砌筑,外部塑以细腻的水洗石,做出石材的效果。

装饰材料就地取材,如柱头上的中式吉祥图案用鹅卵石镶嵌,类似于传统的“瓷片贴”做法,是西方古典建筑与重庆本土文化融合的体现。

底层的栏杆呈宝瓶状,也用大量的鹅卵石镶嵌,两种不同色泽的鹅卵石相间拼贴,极具装饰效果。室内也做了不少装饰,如颇具现代感的木雕楼梯、天花线脚装饰以及吊顶等。

总而言之,不论是整体构思和细部处理,举人楼都让人叹为观止。

辛亥革命110周年

重庆

05

举人楼的营造,前后共花去三年时间,才于1936年竣工。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陈介白病逝,终年84岁,那个年代,这是高高寿了。

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陈介白身前用过的红缎绣彩八仙织绣。从其享年和生活用品看,陈介白一直到老年都是生活优渥,衣食无忧。

解放初期,举人楼由陈介白的另一个儿子陈谨怀捐给了人民政府。此后,该楼不仅办过乐一中学,在1957年至1963年,还有一段时间是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分院。

之后,1966年至1980年,又被208地质队用来搁置设备、材料。更往后,国营845厂购买下来作为汽车队的停车场。

近年,重庆市和北碚区两级政府出资修缮举人楼,而且在修建中环快速干道的时候,为了保护举人楼,还特别更改了方案,将干道北移80米,并在大院周围栽上树和低矮植物,俨然成了一个公园。

贯穿于整个故事始终的,是黔北边城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双手沾满革命党人鲜血的陈介白;而见证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史上西学东渐思潮的举人楼,恰巧也是一个清末民初官僚横征暴敛、敛财无数的物态化的证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类历史,总是在悲剧中前行!

2021年10月9日夜于广州番禺南浦岛

本文参考了赤水知名历史学者苏林富先生的相关文章,并得到苏先生的不吝赐教,受益匪浅。特此鸣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