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癌症”,靶向治疗

 新用户76101Ls1 2021-10-10

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喜欢运用举例说理,不少人甚至几乎完全依赖事例,但要注意防止两种“癌症”。

一、堆砌事例

不少学生往往采用“观点+事例”这种简单的方式,误以为只要列举了事例,就自然说服力,其实不然,如果只有事例而无论证,即使事例再多,也缺乏说服力。

7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数字

人有七窍,北斗有七星,地球陆地分七大洲,世界有七大奇迹,瓢虫背上有七点,一个星期有七天,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组成,简谱有七个音符,童话故事里有七个小矮人,神话中有七仙女,任何一张纸能够对折的次数最大限度为7次……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和7有着密切的联系,每项和7有关的事物都让人觉得神奇。

这样举例有说服力吗?康德曾经说过:“经验性的证明根据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容置疑的证明。”

二、以叙代议

运用事例说理,有的对事例的叙述过细过多,而缺少分析论证,这种“以叙代议”的毛病,会使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不鲜明,也严重影响议论文的说服力。

有的同学写说理文叙述事例不够简洁,一篇800字左右的说理文,一个事例就用了三四百字,甚至更多,这就不妥。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江先生曾举一例,有人论证“有失才有得”,用了下面的论据:

二次大战期间,英军破译了一份德国空军的密电,电文要求驻法德国空军部队轰炸英国小城考文垂。截获这个绝密消息之后,英国大吃一惊,内阁与国防部连夜召开三军联席会议,商讨对策。有人认为,考文垂是英国历史名城,虽然不大,却也有几十万人口、许多历史古迹。如果遭到敌军轰炸,必然会受到重大损失,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城。也有人说,考文垂虽小,但毕竟是英国古城,不容破坏,最好是皇家空军将德军诱离考文垂。甚至还有人提出是否将城中老人、孩子撤离,敌军再轰炸亦可减少伤亡等等。在此期间,丘吉尔首相一直沉默不语。最后,他掐灭手中的雪茄烟,坚定而又果断地对人们说:“先生们,你们都错了。为了大局利益,我们必须完全放弃考文垂。因为我们在敌军轰炸之前采取保护性疏散等措施的话,那么我们截获敌军密码的'秘密武器’就会被敌军发觉,我们将不能再收到敌军的消息,战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诸位考虑。”

寥寥数言,表现出丘吉尔的深思熟虑。丘吉尔的预言没有错。由于放弃了考文垂,“秘密武器”没有暴露,发挥了重大威力,英军取得战事的连续胜利。丘吉尔“大行不顾细谨”,失了局部利益,却得到了整个战局的胜利。

这个事例叙事过于具体、琐细,甚至连丘吉尔的表情、动作都作了细致入微的记述,用了近500字。可将这个论据压缩到200字以内。

【示例】二次大战期间,英军截获一份德军密电,德国准备轰炸考文垂。英方有人认为,考文垂是历史名城,应该加以保护,甚至主张将城中老人、孩子疏散……但丘吉尔首相为了避免德军怀疑,保护破译敌军密码的“秘密武器”,决定不露声色,宁可让考文垂承受较大的牺牲。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是正确的。英军没有因考文垂而暴露情报来源,得以继续获得大量军事信息。丘吉尔“大行不顾细谨”,失了局部利益,却得到了整个战局的胜利。


(插图来自网络)

要突破“观点+事例”这种简单的论证方式,关键是要有切中要害的分析,要对列举的事例作精当的分析,将自己认识到的事例内涵与论点间的一致性揭示出来,使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例证的论证功能,这样“论证”,才有说服力。否则,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论点是论点,论据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说理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佳作评点】

说“见贤思齐”中的“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以说,“见”是“思”的基础,只有“见”贤,才会“思”齐。而这“见”中,隐藏着大学问。善于“见”贤是智慧。

“见”,眼光不仅要投向学识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也要投向学识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这是一种纵向的“见”。柏拉图看到苏格拉底对哲学精深的研究和其哲学信仰,从而跟随他学习,这是对前辈的崇拜与仰望,是一种向上的“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向上看”非常容易,但是做到像孔子那样“不耻下问”的“向下看”,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在生活中,我们几乎都有了一种思维定式——说到请教,就是向前辈看,向前辈学习,很少有人会想到把眼光投到那些后辈身上。我们需要瞻仰高山上的雪莲花,但也应该看到山脚下无名的野花,因为它们同样用美丽装扮着这个世界。同理,前辈较后辈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后辈身上的闪光点也同样值得我们去捕捉,去学习。这种纵向的“见”有利于我们看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提高自我。

“见”,眼光不仅要投向自己领域的人,也要投向其它领域的人。这是一种横向的“见”。京剧大师梅兰芳从师于齐白石学习丹青,这就是一种横向的“见”。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如果想更好地生活,就需要把眼光投向那些各界的精英,学习各方面的技能。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视野也应放得宽广些。这种横向的“见”有助于我们适应社会,更好地完善自我。

同时,“见”也需要一定的深度。许多人的“见”,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本质。这种“见”,会影响我们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优点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还应该由表及里更深入地看到他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就拿凿壁偷光成语故事来说,一些人就会把这看成是勤奋刻苦,然后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要刻苦学习,不畏艰难。其实,当我们更深入的看匡衡的行为,就会看到,他的这种勤奋是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才能为之废寝忘食,不舍昼夜。所以,有深度地“见”,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更有效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我们能横纵结合、有深度地“见”贤,就为“思齐”准备了条件。当然,须有谦虚的态度,才能看见别人的“贤”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赵晓璇)

【评点】开头分析简略论证“见”之重要,引出中心论点:善于“见”贤是智慧。接下来在“怎么样”的层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三个分论点置于段首,层次分明。结尾总括全文,说要有谦虚的态度,点到为止。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纲举目张,详略得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