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托车厂商压力大,希望取消实施多年的“禁摩令”,网友纷纷支持

 电动车小行家 2021-10-18

交通工具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不停地变化,在我国发展的近几十年,主流的交通工具都有了几次变化,从自行车的普及到电动车的普及,直到近些年又迎来了汽车的普及,交通工具在向越来舒适、快捷的方向在发展。

但在交通工具普及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产品起到一个过渡性的作用,那就是摩托车,作为世界第二大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如今在我国不算主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城市已经很难见到它的身影,但在那个汽车没有多少人买得起,电动车还未生产的年代,摩托车一度很受大家的欢迎。

摩托车价格比汽车低,速度比自行车快,在一段时期内,摩托车是很多人第一辆要买的车,那么,按道理说这么好用的交通工具,现在似乎变得“落魄”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得话题——关于“禁摩”。

“禁摩”管理已超30年

说到“禁摩”,对于摩友们太熟悉不过,而对于很多“吃瓜群众”来说,并不太了解这样的规定,所谓“禁摩”,是指限定区域内限制或禁止摩托车的使用,不办理摩托车号牌,并且严查违规上路行驶的行为,而有着这样规定的城市,我国有近200个城市,主要为一二三线城市。

“禁摩”的历史是和电动车面世历史相当,我国第一个实施“禁摩”是北京,于1985年实施,而我国第一辆电动车也是1985年在上海“亮相”,如今36年时间过去,电动车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拥有近4亿的保有量,而摩托车则成为小众化的交通工具,主要的应用多为农村或俱乐部,同为两轮交通工具,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摩托车厂商压力大,倡议取消“禁摩”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禁摩”带来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有着电动车的“无缝对接”,但对于一些摩托厂商来说,就有着比较大压力,比如,曾经有着“摩托车之王”称号的嘉陵摩托,在国内有着较大知名度的钱江摩托,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嘉陵摩托车制造了我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它的嘉陵70是几代人的记忆,但由于受到禁摩因素的影响,不得已在2019年放弃了主营的摩托车业务,开始转向锂电方向,而钱江摩托虽然抱上了“吉利”的大腿,但也回不去了曾经的辉煌,业务也倾向了钱江锂电的版块。

其实在2020年,作为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而吉利也是钱江摩托的第一大股东,就公开表示:建议适度放开“禁限摩”,而近期,又有投资者提问:争取取消禁摩限摩政策上做了哪些有益尝试?也看出,网友对于“禁摩”能否取消的关注。

倡议取消“禁摩令”,获得支持

虽然企业呼吁取消“禁摩”,投资者关注“禁摩”取消,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毕竟现在高端的产品几乎被进口的摩托车品牌所“垄断”,而中低端的摩托车,面前的都是农村市场为主,而如今农村以“老弱妇孺”人口居多,他们对于摩托车的需求有限,更倾向于电动车,只有城市能够取消“禁摩”,对企业来说,才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即便企业倡议取消“禁摩”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为老百姓考虑,但这样的倡议还是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那么,作为已经有了电动车作为替代品的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支持取消“禁摩”呢?我们来看看几位网友的真实想法,就明白了。

对于取消“禁摩”,大家的真实想法

网友一:作为一个打工者,从经济方面说,虽然暂时买不起小车,也养不起,大部分人只能买摩托,从交通安全方面说,摩托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但问题不是车而是人,所以反对禁摩!

网友二:汽车,摩托车都是机动车,上路危险同时存在,是人的安全意识和守法行驶让他们安全的,与车无关,增强国民安全意识教育,加强考取驾照难度,按照排量分级考试通过等等或许有帮助,不要一刀切式的管理,更不要因噎废食。

网友三:只要严格管理,取消禁令是可以实现的,当年禁止主要是考虑到飞车、无牌无证驾驶、违章驾驶、交通事故太多,现在的管理手段已经升级,可以先试点取消禁令,然后再全面取消,这是比较科学的。

网友四:解禁是必然,站在路边观察一下,路上跑的轿车大部分时间都只有驾驶人一个,简直是浪费,一辆家用轿车占用的位置可放四辆摩托车。

结语:从网友的留言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摩托车不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但还是有不少人是愿意看到它能作为大众可以选择的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是现在一二线城市由于汽车的饱和,导致道路拥堵情况加剧,灵活的摩托车还是有独特的优势,当然,取消“禁摩”也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摩托车目前存在的改装、炸街、无牌无证驾驶等乱象,还是会一定程度影响到道路的安全,因此,小行家觉得,要想摩托车能够放宽上路,现有的车主表现就非常重要,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降低交通事故,避免交通的乱象发生,当摩托车有一样好形象,自然就离取消“禁摩”不远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关注电动车小行家,每天分享电动车相关资讯和观点。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