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0-11

你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父母愿望的延伸?

成长中,你有过与父母进行“情感拉扯”的时刻吗?

你希望,做一个有尊严且独立的人吗?

我杀了妈妈,拿回了自己的人生

在宣判的一起日本案件当中,一个名为桐生希的31岁杀害母亲,法官却认为其情有可悯,只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不顾养育之恩,杀害亲生母亲,在任何文化当中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是什么让法官对这个女人生出理解与同情呢?

(桐生希,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这个母亲对女儿的极端控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忽视女儿是独立个体的事实,使她陷入了绝望。

(桐生希抛尸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桐生希还在国中时,母亲希望她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这被称作母女两个共同的梦想。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桐生希的学习越来越吃力,考医学院时也落榜了……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便只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会有的小遗憾,考上医学院的梦想很美好,但在现实面前也只能妥协。

但是对于桐生希来说,这是被折磨的开始。

母亲隐瞒了她落榜的事实,向所有的亲戚说她考上了。

她在母亲的要求下连考9年医学院,次次都落榜,最终也没有完成母亲的愿望。后来,母亲暂时妥协,以成为助产士为条件同意女儿报考护理系,桐生希终于上了大学。

但她们的矛盾没有结束,桐生希发现自己的兴趣其实是手术室护士,在得到医院工作资格的情况下再次被母亲要求必须要成为助产士,并发誓自己就算考不上助产士也不去做护士。

可以料到,桐生希的助产士考试也失败了。

她的母亲无法接受,摔了她的手机,对她大声辱骂整夜,说她是叛徒,说她谎话连篇……

弑母后的桐生希在社交网络上写道,“终于战胜怪物了,这样应该可以放心了。”

(桐生希弑母后发出的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她第一次高考落榜开始,桐生希有过离家打工的行为,希望能够逃离母亲的掌控,但被母亲的私家侦探找到并跟踪;她也曾尝试过消极怠工,但也无法打消母亲的执念。

也许在这些不断重考的日子里,她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才在弑母之后说出“终于战胜怪物了”这样的话。

(押送桐生希的新闻标题中出现了教育虐待的字样,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她的认知里,妈妈已经不再是那个爱她养她的女人,而是吞噬她的人生的怪物。

她太想要回自己的人生了,以至于不得不杀了妈妈。

桐生希的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是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到其需求的个体,一味地将愿望无视现实强加在女儿身上并一意孤行,是对自己和女儿的双重折磨。

她希望桐生希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这表明在她的内心当中女儿和自己是“共生”的,个人界限极其模糊,甚至有向“情感寄生”发展的明显趋势。

当你被迫背负另一个人的喜怒甚至于“未来的幸福”“人生的价值”,将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

对于桐生希来说,当妈妈给她的外部压力过大时,她的自驱力便会畏缩不前。

被迫去一次次考医学院的她痛苦,却也愧疚,觉得不能达成妈妈的愿望的自己配不上妈妈的爱,就像千千万万生长在控制型家庭中的孩子那样,想要自由也想成全父母的期望,在感情的推拉当中进退两难,陷入自我放弃和抑郁的深渊。

被物化的孩子

让我们把视角从日本转回国内,我们能够在许多新闻当中发现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我延伸的那类家长。

今年3月8日晚,一名17岁男孩站在河边与家人对峙,期间男孩妈妈一直在以“快点过来”、“赶紧”、“我生气了”等语言要求男孩子来到安全地带。

(新闻截图)

最终男孩说了一句“对不起”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河中,后来其母亲看着被消防员救出的儿子,悲伤且愤怒,用力打他,被一旁的消防员劝住。

(消防队员劝阻男孩的母亲,新闻截图)

以死相抗的孩子和不肯好好说话的母亲组成了这场闹剧。

评论区里有人担心这孩子日后的处境。

(评论区截图)

也有人指出了这个新闻里让人感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对于孩子的物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控制型父母。

(评论区截图)

这位朋友的评论过于激烈,但他提出的观点是准确的。

在这位妈妈眼里,孩子是自己的所属物,而孩子的情绪是不需要被重视的,孩子是不需要被尊重的,她在意的是“儿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周围全是人很没面子”。

控制型父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在教育孩子有着极其简单的思维方式,认为孩子可以像机器一样被操纵,像程序一样被纠正,像植物一样被修剪。

他们的这套教育理念不会被轻易改变,固执又自信,在孩子爆发和反抗时也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只会用打压来让孩子再次“回归正途”。

控制型父母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尊重孩子,也不会体谅孩子的心情。

当孩子因为情绪上的问题开始反抗与哭闹时,他们会给孩子“讲道理”,并将自己的心态强加给孩子,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和被信任,只会在心理上与父母越走越远。

不管教也能教出好孩子

在岸见一郎的教育学著作《不管教的勇气》一书当中,就反驳了控制型父母的许多育儿方式。

1.批评

可能会有人说,批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的最快速的办法。但是严厉的批评之所以起效,只是因为这让孩子害怕,而不是让他们真正了解“对与错”的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干涉孩子的决定

干涉孩子的决定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没有自尊,不被信任,更会让孩子在失败后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3.体罚

体罚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阴影,也是一种榜样。在体罚中长大的孩子缺乏与人好好沟通的能力和经验。当他们遇到沟通冲突时,也会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因为父母就是这样示范并成功了的。

4.不平等的态度

虽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养育之恩”要用一生偿还,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们在作为人的个体这方面是与孩子完全平等的。

5.没有距离感

控制型的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他们自然不会注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自己的一部分为何要保持距离呢?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充足的空间之下,才会茁壮成长,一味入侵和干涉孩子的生活,会让孩子原本的生命力枯萎。

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越走越远,目送他们离开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还在身边的日子里好好爱他们,帮助他们长出羽翼。

参考文献:

[1]阙登峰(2013-11-04).教育是父母的修行——给控制型父母的建议.北京商报,D03.

[2]《不管教的勇气——跟阿德勒学育儿》岸见一郎

测一测:前世的你曾经是哪位神明?

测一测你要多久能赚够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