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卞说说——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0-12

考试是迈不过去的坎,语文老师只能教细,教深,教会。虽然老师教的不一定考,教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考得出,考得出不一定是会了,但是语文老师们总是乐此不疲地,愿意把课文讲深,把考点讲细。其实,语文老师也很无奈。语文老师还要当班主任呢,还要填写各种表格,打各种卡。于是,只能把下课,早自修,午自修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抓起来,以巩固语文知识点。最后,语文老师如果没有迈过去健康这道坎,人生便考砸了。

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作背景一比,当时是十分黑暗的社会,有钱人可以毫无顾虑欺负穷人,经常有穷人饿死街头,作者透过童话的手段,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平。而现在孩子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生活大家庭,孩子不能也无法体会这种制度的黑暗。当然,教孩子这些内容,也违背了孩子的认知归类,不符合身心发展特点,更不符合语文课程的学习特征。

阅读这样的一篇童话,孩子学什么呢?读写转换存在怎么的障碍呢?如何解决童话类文字读写障碍问题?

首先是梳理,只有对内容的清晰明确,才能读懂童话的内容。这是一篇长课文,作为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水平尚处于第一学段阶段,因此,梳理课文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梳理课文,也符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建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的基本要求。

梳理什么呢?

重点当然是梳理故事情节,在“卖火柴——划火柴——冻死”的框架中梳理课文大意,在梳理5次火柴的想象内容中理解主要内容。通过表格的辅助,孩子能够清晰梳理幻想的内容,理解产生幻想的原因,感受幻想破灭后的痛苦。从而完成和实现把握主要内容,达到复述大意的难点解决目标。其中还可以根据文本故事的发展,渗透默读和略读的方法,以巩固阅读能力。

其次是联系生活,只有联系生活中的美好愿望,才能感受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孩子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自己曾经是否想象过这样美好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是天马行空,即使不符合现实状况,语言文字的学习追求的是表达,而不是真实现状的展现。当孩子们产生“没有作业、没有老师、没有学校”的幻想后,面对要做作业,要被老师教育,要去学校上学的现实反差对比后,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巩固,这种想象力既是对课文结构的模仿,也是思维训练的拓展,优于分析课文内容,比起过度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个人认为要有意义得多。这样,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写出符合这篇童话表达规律的情感,解决为表达而阅读的学习过程架构。

谁的现实生活中还没个愿望呢?懂得通过“美好愿望和残酷现实的描写比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训练联系生活的能力,其实是有效的想象训练,也是写作思维发展的根本。

第三便是认识文体,只有明白童话中的幻想,才能理解童话想象的特征。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是结合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阅读中,通过比较和生活联系,孩子们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可能,才能继而突破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达到童话为什么而写的意义。否则,仅仅告知孩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意义不大。在想象的训练中,学生明白童话的作用,理解想象是为了表达内心需要,理解童话是为了说明一些道理,理解文本的文体形式,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阅读认识走向深度

这样的阅读,关注儿童表达思维的读写转换障碍解决,让文体意识更明确,文本的作用更具体,学生更显而易见于地实践于有效的读写转换实践,根本性的障碍就能实现有效解决。

也只有这样,阅读的孩子才不至于看着丰盛的美食(书籍)而饿死(不会写作)。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