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中文 | 穆涛《主气与客气》(散文)

 老鄧子 2021-10-13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先前的风气》一书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和“2014年中国好书”。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散  文

图片

图片

主气与客气

文 / 穆  涛

  气,繁体字的写法是“氣”,下边有个米字底,一个人的气象是由米谷做基础的。

  米谷是主食,小孩子嘴馋,好吃零食,牙吃蛀了,身子吃瘦了,家里的老人要实行严厉的“嘴禁”,“嘴禁”就是正餐之外的食物一概免开尊口。吃主食是人活着的基本,老人年迈了卧床不起,孝顺的子孙四下里访名医,寻延年增寿的办法,医生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就是“饭量还行吧”?只要还能吃,就不会有眼前的危机。穷人以主食填饱肚子,攒一膀子力气养活全家老少。在富人家的餐桌上,无论怎么花样迭出,那几样米面的主食是固定的。主食宽胃,苏轼有著名的“三养”说:“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我们中国人讲养生,养生就是养气,阴阳和合,六神安详充盈,气是养护调理出来的。

  养正气或浩然之气,仅靠宽胃是不够的。空洞的背诵理想信条,是给自己戴高帽子,是假大空,没有实际益处的。养出大气需要磨砺,古代中国人学习射箭,除了练力道和准度之外,还注重练气。记得读过一个轶文,是讲练气的具体步骤的,最开始的时候,在胳膊肘处平放一个碗,开弓放箭,碗丝毫不动摇,是度过了初级阶段。之后往碗里注入水,半碗,多半碗,渐次加满,碗不动摇,水不外溢,可取得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就悬了,是站在悬崖峭壁处,脚下是深渊,“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这样的方法好,内外兼修。其实无论武艺还是文艺,底气的培养都是基础。

  中国古人把大自然中的气,分为主气和客气。

  主气是主理一年四时的基本气象,细化为二十四个节气,从大寒这一天开始计时,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到大寒止,为一回归年,周而复始,年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之中气象变化的路线图,这个运行规律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称为主气。

  把立春确定为第一个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古人的认识里,一年肇始的第一天是冬至日,地下的阳气开始上行,冬至称为“一阳”。“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地气经过45天的运行,在立春这天突出地表,万物开始葱茏生长,因此“立春”这一天也称为“三阳开泰”。

  天气是天意,是天降的旨意。地气古称“在泉之气”,是土地山川的深呼吸。天地之气在一年之中的变化,被分割为二十四个观察区间,这是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功能。每个区间15天多一点点,15乘24是360,多出的一点点全年累积起来是五天多,一年365天,再加个小零头。这一点点是怎么多出来的呢?每个节气开始的第一天,是具体到时辰分秒的。比如2020年立春,是2月4日17时03分12秒;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22时58分39秒。《尚书·尧典》中对一回归年的记载是366天,“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尧帝时期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典》可以理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记录。

  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年的精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尚书·尧典》记载的是366天。尧帝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距今大约4500年。中国古代天文学达到的水平,以及严谨态度,足够我们后人尊重并敬重。

  二十四节气,在汉代的《淮南子》和《礼记·月令》两部书中,均有充分表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命名,是对一年之中气候变化特征的生动概括。“两分两至”,是一年中的四个重要节点,古称“四时”。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与夜时间相当,古人称“日夜分”。夏至和冬至这两天,是夏与秋的最高点。至,不是来到的意思,是极致。“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周髀算经》),生长收藏是四季的特征,“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尔雅》)。立春是万物萌生的开始;立夏是全方位生长的开始;立秋是收敛与收获的开始。中国古人讲的收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收敛,再是收获;立冬,是冬藏的开始。冬即终,古人结绳记事,一个时间段结束了,在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冬的本意,是天地之间上下失联,不再交通,生机潜入地下,一派安宁。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古人称“八节”。

  八节之外的十六个节气,以物候变化的特征命名。

  “雨水”,天降雨水自此时起。“惊蛰”,冬眠的动物苏醒。“清明”是八风之一,一年四季有八个方向的风,古称“四时八风”,清明风是东南风。“谷雨”,土膏脉动,雨生百谷。“小满”,有两层指向,在南方,雨水充沛,河湖渐而盈满。在北方,谷物小成,颗粒近于饱满。“芒种”是忙种,果实有芒的农作物,已到紧要关头,北方收麦,南方种稻。“小暑”和“大暑”,上蒸又下煮,土润溽蒸,高温多雨,闷热难挨。“处暑”是出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白露”,天气转凉,水土湿气在草木叶子上凝而为露。秋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色中属白,称金秋白露。“寒露”,进入深秋,冷风南下,寒意显露。“霜降”,地气凝结由露而霜,“霜降杀百草”,阳下入地,万物毕成,时令由收进入藏。“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小雪,不是雪量小,是指此时寒流活跃,降水量渐增。“大雪”,也不是天降大雪,而是降水量持续增多。“小寒”与“大寒”,数九寒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令,“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大寒之后,一个新的天地轮回重新开始。“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中国古人观察天地是细致入微的。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气候”这个词也由此发端。

  候,是征兆的意思,医生瞧病看症候,厨师炒菜看火候,古人观察天地看气候。七十二候具体是这样的:

  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立春后第一个五天,东风吹来,大地开始解冻。二候,“蛰虫始振”,第二个五天,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但只是“振”,伸伸腰,动动身子,仍窝藏在冬眠的洞中。三候,“鱼陟负冰”,第三个五天是“鱼陟负冰”,这句话很生动,冬天寒冷的日子,鱼贴着河底游,天气转暖,鱼上升浮游,好像肩负着冰在游。

  雨水三候,初候,“獭祭鱼”,水獭捕食鱼。二候,“候雁北”,大雁北飞。三候,“草木萌动”,草木萌生。

  惊蛰三候,初候,“桃始华”,桃树开花。二候,“仓庚鸣”,黄鹂鸟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出现于田野,鸠是布谷鸟。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动物与动物之间,包括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化生的神秘密码。这种认识,有玄机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受科学认识的局限。

  春分三候,初候,“元鸟至”,燕子归来。二候,“雷乃发声”,天降雨时,阴气和阳气相搏,伴随阵阵春雷。三候,“始电”,闪电出现。

  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桐树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鸟出现。三候,“虹始见”,空中见彩虹。

  谷雨三候,初候,“萍始生”,河湖的水面出现浮萍。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已经长大,振翅而飞。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在桑树间跳跃。

  立夏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又名蝼蛄,俗称拉拉蛄,对农作物危害大,亦可入药。二候,“蚯蚓出”,蚯蚓,冬眠虫类,可入药,药名地龙。三候,“王瓜生”,王瓜,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纺锤形,茎细,枝多发,果实可入药。

  小满三候,初候,“苦菜秀”,苦菜,草本菊科植物,可食亦可入药。二候,“靡草死”,靡草,草本植物,感阴而生,不胜阳而死。三候,“麦秋至”,麦子成熟。

  芒种三候,初候,“螳螂生”,螳螂,节肢动物门昆虫,益虫。二候,“鵙始鸣”。鵙鸟,伯劳鸟。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春天活跃,此时少发声。

  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本性主阳,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蜩,蝉,民间称知了。三候,“半夏生”,半夏,药用植物,生于夏至前后,故称半夏。

  小暑三候,初候,“温风至”,温热之风此时到达极致。至,极致之意。二候,“蟋蟀居壁”,此时蟋蟀羽翼初成,居墙壁中,尚不能生活于田野。三候,“鹰始击”,《礼记·月令》中的记载是“鹰乃学习”,此时鹰在幼时,练习搏击。

  大暑三候,初候,“腐草为萤”,腐草中见萤火虫。二候,“土润溽”,水土蒸郁,溽热。三候,“天雨时行”,大雨不断。

  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天有八风,一年之中有八个方向的风,凉风是西南风,又称凄风。二候,“白露降”,早晨或雨后,地气遇凉风,凝聚为雾气,此时尚未凝结成露珠,白露节气后才出现凝珠。三候,“寒蝉鸣”,寒蝉,个头小,声音却脆亮。

  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鹰已长大,开始捕食鸟。二候,“天地始肃”,秋意肃然。三候,“禾乃登”,庄稼成熟。

  白露三候,初候,“鸿雁飞来”,大雁由北方南飞。二候,“元鸟归”,燕子南飞。燕子是南方鸟,因此称归。中国古人是在黄河流域,具体是渭河流域观察天文地理,“鸿雁飞来”“元鸟归”,来与归,是就观察地而言的。三候“群鸟养羞”,羞,美食。群鸟准备过冬食物。

  秋分三候,初候,“雷乃收声”,二月阳中雷发声,八月阴中雷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冬眠虫类开始修葺洞口。三候,“水始涸”,河水流速放缓。

  寒露三候,初候,“鸿雁来宾”,先来为主,后来为宾,最后一批大雁自北方南飞。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蛤,一种小蚌。三候,“菊有黄华”,草木感阳气生长,独菊遇阴气开花,古人以菊寓君子品格,于寒风中开放。

  霜降三候,初候,“豺乃祭兽”,豺捕食兽类。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叶黄飘落。三候,“蛰虫咸俯”,咸,全部。俯,垂首。此时寒气肃凛,冬眠虫类不再进食。

  立冬三候,初候,“水始冰”,水面开始凝结为冰,此时冰面尚单薄。二候,“地始冻”,大地寒气凝聚。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稚,野鸡;蜃,一种大蛤。

  小雪三候,初候,“虹藏不见”,清明节气阳盛彩虹见,此时阴盛,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各自归属,天高地寥。三候,“闭塞而成冬”,天地之气失联,各正其位,不再交通,闭塞而成冬,冬即终。

  大雪三候,初候,“鹖旦不鸣”,鹖旦又称寒号虫,不是鸟,是鼠科,栖居于针阔叶林混生地带,比松鼠略大,穴居在石洞或石缝中,多独居,爱清洁。吃食时前足抱住食物,后足站立,萌态毕显。前后腿之间有翼蹼,能在峭壁和大树之间滑翔,因而古人误认为鸟类。二候,“虎始交”,阳气动,虎求偶交配。三候,“荔挺出”,荔挺,草科,根系坚硬,民间以此制刷子。荔挺野生,古时寓指民心不可歁,“荔挺不生,卿士专权”。

  冬至三候,初候,“蚯蚓结”,蚯蚓自缠绕如绳,阳气未动,屈首向下,阳气已动,回首向上,此时阳气蠢蠢欲动,因此称“结”。二候,“麋角解”,麋本性主阴,冬至一阳生,遇阳气而角脱落。三候,“水泉动”,冬至一阳生,阳气上行,泉水感热而动。

  小寒三候,初候,“雁北乡”,乡即向,大雁北向而飞。二候,“鹊始巢”,喜鹊在树端筑巢。三候,“雉雊”,雉,野鸡;雊,鸣叫求偶。“雉之朝雊,尚其其雌”。

  大寒三候,初候,“鸡始乳”,鸡得阳气而育乳。二候,“征鸟厉疾”,此时节猛兽愈加凶悍。三候,“水泽腹坚”,此时是一年中的冷极,腹坚,指冻透了,冻结实了。

  主气是一年中的常在之气。

  客气是变数,是家里来的不约而至的客人,上门叙旧的,拉家常的,说委屈的,找碴的,不把自己当别人的,脾气不一,各具秉性。酷暑,倒春寒,暖冬或奇寒,大旱和大涝,台风、海啸、“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等,气候的这些异常,与客气相关联。但客气也不是职业干坏事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主气与客气和谐了,风调雨顺,天安地泰。如果兄弟俩赌气,或者僵持拉下了脸,麻烦就出来了。

  界定主气与客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范畴。而对主气与客气运行原理的认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轴心地带。

  主气在一年中依五行原理运行,分为六个步骤,称“主气六步”。五行在四季中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居夏与秋的中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主气在大寒那一天生发,由大寒到春分,是初之气,称“厥阴风木”;春分到小满是二之气,称“少阴君火”;小满到大暑是三之气,称“少阳相火”;大暑到秋分是四之气,称“太阴湿土”;秋分到小雪是五之气,称“阳明燥金”;小雪到大寒是终之气,称“太阳寒水”。

  主气六步的气理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堂”“太阳寒冰”。

  天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因为天有六气,地生五行,地上承天,于五行之中又增置一火,因而有“君火”和“相火”之分属。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火”。

  主气是稳定的,由初之气到终之气,周行四时,年年无异。

  客气在一年中的运行也分为六个步骤,主理上半年的气称“司天之气”,主理下半年的气称“在泉之气”。在“司天”和“在泉”的左右,各有两间气,称“司天两间气”和“在泉两间气”。

  客气六步依五行原理运行的气理顺序是,三阴在前,三阳在后,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

  客气是不稳定的,每一年都有变化,具体有两个层面的变量。

  其一,推算客气六步,以五行配合十二地支的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值年地支为基础,十二年一个循环,六十年五循环,为一甲子周期。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六年运行一周。五行制地,五年运行一周。地之五行又有君火和相火分属。五六相合,为三十年,每年二十四节气,合计七百二十个节气。六十年为一甲子循环,合计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句话很重要。君火在天主宰神明,相火在地主宰运数。五行又称“五运”,天地之间的气理运行,称为“运气”。

  其二,“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的左右间四气,是不确定因素,司天与在泉有变化,左右间气随之而动。

  《黄帝内经》中,《天元纪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五篇文献,具体阐述主气与客气的运行原理,以及二者相持相克导致的气候异常。《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源头著作,也兼容天文学和哲学。中国古代的学术著作,都是兼容制式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是数学的源头著作,兼容天文学、哲学。《周易》更具典型,兼容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中国这四部重要古典著作的基础,都是天文学。

  主气与客气在交融运行中,如果一气独盛,称为“专胜”,“专胜”即“太过”。主客二气相互侵占吞并,称为“兼并”,“兼并”即“不及”,最终会导致气候异常,这种论述在《气交变大论篇》有记载。


……试读结束,阅读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进入微店订阅。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0期

创作谈

图片

图片

中国文学应当有中国芯

穆  涛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古人的简明日历,还是作息时间表。
这个时间表是精密的,科学指数相当高。每个节气十五天,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粗看是三百六十天,但每个节气到来的那一天,是细化到时辰分秒的。事实上,每个节气都是十五天再多出一点点,二十四个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五天多。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绕太阳一回归年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这两个数据基本上是合拍的。
二十四节气最早完整表述是在汉景帝时的 《淮南子》一书中,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改革历法,正式写入《太初历》。
中国古人重视天文学,是因为靠天吃饭,天大地大,谢天谢地,是我们中国人最早的初心。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捕捉到日和月的时间概念,大约在八千年之前。到尧帝时期(四千五百年之前),中国建立了世界上首家天文台,《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羲与和是两位部落的首领,是当年观天象的专家。设立天文台,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敬授民时”。同时在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嵎夷(东部海滨,观测日出) ,南交(南海某地,一说是交趾,越南中部),昧谷(西部某地,观测日落),朔方(北部某地,河套地区),建立了四个观测站,以观测春分(日中),夏至(日永),秋分(宵中),冬至(日短)四个季节节点的物候气象变化。“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里透露出三个重要信息:尧帝时期测定一回归年是三百六十六天;在当时,已经掌握了“置闰月”的办法,以补充太阳历和月亮历的时间差。但当时,置闰月是放在年末,称“十三月”。到汉代之后,才采用与今天一致的当月置润;“旬”的时间概念已经形成,中国古人以干支计时,由天干甲日,到天干癸日的十天为一旬。
  从尧帝时期的天文观测站,到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应用,是中国天文学的深入和拓展。
  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是轮回。在我们中国人的认识里,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那一天,阳气由地下上升,又称“一阳”,“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阳气在地下运行四十五天,到“立春”那天突破地表,立春也称“三阳开泰”,含义是立春这一天万物嘉祥,根生土长。
以冬至日为一年的首日,与西方历法的“元旦”相差八九天,这个差距是观测天象者所站的地理位置造成的。中国古人在黄河,具体是渭河流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
从汉代开始,立春这一天要举行迎春大典,“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之后向国民颁布一年的“黄历”,《礼记》中记载,“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宿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线,离是月亮运行的路线。这两条路线要计算准确,不得有误差。
  二十四节气是汉代政府为国民研发的简明日历,融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农时于一体,也是便民科技手册,普通老百姓可以一目了然。
  二十四节气中还蕴藏着中国哲学。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之中守常不变的主气,但客气来袭时,气理会产生非常变化。《主气与客气》这个文章,是围绕其中的原理而写的,但我的能力有限,没有写好。心有余,认识力和表述力均不足。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觉着,得先认识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探究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才可能讲好。从文学写作层面讲,中国文学应当有中国芯。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10期目录

图片

/作家人气榜/

天使与下午茶(短篇小说)/潘向黎/42

上海玫瑰,潘向黎的闺秀(评论)/刘琼/58

/现实中国/

铸剑戈壁滩——“两弹结合”参试官兵的那些事(报告文学)/张仲全/60

/好看小说/

狼来了(中篇小说)/杨少衡/4

海湾秘事(中篇小说)/李瑶音/92

人与鼋(短篇小说)/徐贤林/123

玛丽来过(短篇小说)/宋潇凌/129

狙击手(小小说)/党益民/138

东极第一哨(小小说)/秦杨晓暖/140

/新人自荐/

溢出月光的海(短篇小说)/叶尘/142

当青春的所有色彩都已隐去(点评)/徐福伟/154

/天下中文/

主气与客气(散文)/穆涛/156

千年农谚传承中国智慧(散文)/郭震海/164

日照荒垣(散文)/刘江滨/170

读诗·品诗·写诗(散文)/李培禹/175

/真情写作/

拯救父亲(散文)/陈仓/180

红玫瑰,白玫瑰(组诗)/荒林/196

春水谣(组诗)/项见闻/197

碎花衫(组诗)/史冰/199

响晴(组诗)/冷宇飞红/41

我有一种被地球摔出去的感觉(诗)/任立/122

湖心岛(外一首)/刘青方/139

十四行(组诗)/武建华/207

/文化观察/

【“文学经典,怎样影响你的人生”征文选登】

黄金时代的青春阅读/李美皆/200

爱恨洛丽塔/杨则纬/201

终生与《鲁迅经典》相伴/毛银鹏/203

重温文学经典《瓦尔登湖》/陶永超/205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21年第10期目录

图片

/中篇小说排行榜/

004/走出草地【原载《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8期】徐贵祥

长征路上,一个“唯艺术论”的富家子弟,从旁观好奇到同情支持,到最终加入革命队伍的故事。到底什么原因让这富家子弟发生关乎人生的根本性改变呢?

042/东北老王【原载《芙蓉》2021年第5期】老 藤

黑土地上多奇人,民办教师老王因智慧与口才被村人封为“明白人”,心怀壮志的他乘着时代的浪头飞出了七井村,驶向了广阔世界,而“明白人”的迷梦也就此展开……

080/三十功名【原载 《芳草》2021年第5期】於可训

一九七七年高考恢复,赶考的许多考生已是拖家带口的“老童生”。回望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国门初开的时代,那代考生的后代们该会有怎样的感想?

120/相 撞【原载《大家》2021年第4期】马金莲

老人用碰瓷召唤儿女,却在与骑车人的争执中找到慰藉。是的,这不是简单的“车祸”,而是人为的阴谋。青春和衰老互相逼视,穷困与孤独的人能否彼此怜惜?

138/再见至尊宝【原载《科幻世界》2021年7-8期】阿 缺

一次海难,让她的男友头部受损,智商与幼童无异;一个诡异的家庭教师,将智障变为天才。一切重来,他们能否再续前缘?她的至尊宝会否变成别人的齐天大圣?

180/歧路亡羊【原载《青年作家》2021年第9期】赵志明

一对老年夫妻好心捎上一对年轻男女,结果变成了一场蓄意的绑架和勒索。车行一路,故事也在不断反转。祸兮福兮,善念恶意,拯救与杀戮,就在转念之间。

207/中国文学期刊中篇小说选目

208/《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9期要目

敬告读者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