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高参88 2021-10-14

南苏州路位于市区中部,跨黄浦、静安两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石门二路。长3054米,清咸丰八年(1858年)筑外滩至河南中路段,称苏州河滩路。同治四年(1865年)改名苏州路。20世纪初,西藏中路以东路段统称苏州路,黄河路以西路段名西苏州路。1950年全路改今名,如今改变了内河航运码头仓库集中地,更是风光秀丽的景区和宜人的住宅区。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东起中山东一路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原英国领事馆北门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76号原划船俱乐部会所,建于1905年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79号教会公寓北立面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 号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 址

层 数

HP-J-026-V

新天安堂宿舍

南苏州路79号

5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教会公寓背面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苏州路107号(圆明园路口)原新天安堂.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称为UnionChurch),圣公会信徒拥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借给旅沪闽人堂使用。1954年加入中华基督教会,1958年,上海市各基督教堂实行联合礼拜,将基督徒集中在少数教堂礼拜。这时闽人堂被并入黄浦区联合礼拜。新天安堂建筑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教堂内部分成三层。钟楼只剩下残缺的底部,西侧的礼拜堂早被拆毁,东侧的礼拜堂也在2007年的火灾中烧毁,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烧黑的屋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重建了东侧礼拜堂和尖塔,预计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乍浦路桥于1994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河路圆明园路一幢修缮后建筑,不那么不协调。虎丘路142号光陆大戏院旧址光陆大楼位于乍浦路桥南堍的虎丘路142号,坐东朝西,由鸿达洋行设计,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塔楼造型更有代表性,平面为扇形。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923平方米,建筑面积7129平方米。1925年建造,因光陆大戏院曾在楼内,故名。虎丘路142号光陆大戏院旧址南苏州河路圆明园路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161号颐中大楼位于虎丘路转角。坐南朝北,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20年。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7221平方米。因系颐中烟草公司投资建造,故名。现由江苏,新疆,山西.福建、江西、四川、西藏、北京、河南、吉林,青海等省、市、自治区及航天工业部驻沪办事处等单位使用。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161号颐中大楼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185号各省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原先由百老汇大厦旧址迁来,上世纪30年代苏州河外白渡桥北端,建造百老汇大厦,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迁至本处。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185号互惠大楼位于虎丘路与四川中路之间。坐南朝北,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662平方米,建筑面积3228平方米。1917年建造,上海电车公司(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曾在外白渡桥北端,上世纪30年代迁至。1957年10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湖北、宁夏、云南,甘肃,山东,辽宁,贵州、河北,陕西等省,自治区驻沪办事处及上海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经销部等单位使用。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 号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 址

层 数

HP-J-024-V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

南苏州路185号

5层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四川中路660号公和大楼位于香港路与南苏州路之间。坐东朝西,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432平方米,建筑面积2576平方米。1930年建造,1955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由上海市医药采购供应站经营部等单位使用。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桥址处原为二坝郎渡口。1878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造3.66米木桥,名里外渡桥、又名白大桥。不到五年木桥损坏,工部局又于1883年重建9.45米宽的新木桥。1922年木桥又损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于1923年建成。因桥北堍有1922年建成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故名邮政局桥。1943年改名四川路桥至今。四川路桥长70.97米,宽18.2米,核定载重量也是10吨。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381号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381号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河南路桥

  河南路桥,原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的渡口,名为三摆渡。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工部局建造木桥,名为三摆渡桥。光绪九年(1883年)又将原木桥拆除另建新桥,新桥仍为木结构。因清末桥北新建天后宫一座,故又俗称“天后宫桥”。民国16年(1927年),原木桥拆除,改建一座长64.46米,宽18.2米的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并命名为河南路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新河南路桥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河南路桥上往西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山西路桥

上世纪三十年代公共租界在盆汤弄(今山西路)设老闸巡捕房,工部局即在苏州河上建了一座六孔人行木桥,名为盆汤弄桥(“盆汤”是上海地方话。上海人称浴室为“混堂”或“盆汤”,是沐浴的意思。解放前,此路较小,浴室较多,故称为盆汤弄)。以后几经修缮,保留到上海解放,随着盆汤弄改名为山西路,木桥也易名山西路桥。1956年木桥破损不堪,难以担当行人通行之责,加之苏州河修建防汛堤岸之需,拆除了该木桥。直至2007年底建造了现在我们所见的钢结构人行桥——山西路桥。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山西路桥上往东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山西路桥上往西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福建路桥

 1968年建成、2001年拆除的福建路桥,新建的福建路桥南起黄浦区北京东路,北至闸北区天潼路,桥梁全长97米。车行道宽度将从原来的7米拓宽到14米,两边还各有一个3米宽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非机动车均可通行。新桥还将在两侧岸堤上增加跨度,形成上下分流的“立交”。此外,南北还各设一个人行梯道和残疾人通道。伴随着新福建路桥的建设,苏州河至北京东路的福建路扩建为27米,而苏州河至天潼路的福建路路宽则扩为30米。

  据上海科达交通建设勘察设计院的设计师介绍,新福建路桥灯式采用欧式古典式样,灯柱采用巴洛克装饰,以纤细优雅的弧形曲线为主。新桥两翼侧边有小范围照明的射灯,桥拱上有彩灯点缀,使桥梁在夜空中透明如纱,与水面中形成的倒影及背景中的城市灯光相映成辉。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浙江路桥建成于1908年,同样也是一座钢结构桥。它像一条大鱼横卧在苏州河上。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1879 年,工部局应苏州河边浙江路附近业主外侨的请求,从今浙江路架起步行木桥。因当时租界内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俗称垃圾桥。1899年泥城桥建成称新垃圾桥后,此处乃称老垃圾桥。1887年,桥已朽损,马车不能通行,工部局拆除旧桥另建新木桥。1908年建成钢桥(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木桥面。1924年改为混凝土桥面,1942年正式命名为浙江路桥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浙江路桥经过多次维修、加固、改建。最后一次桥梁加固、部件更换、除锈涂装、摊铺沥青,完成于2009年。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2015年4月18日,上海百岁老桥浙江路桥正式封闭,开始移桥大修,桥身钢结构骨架将被移到100米开外的场地"修旧如旧"。9个月后,浙江路桥将回归原位,可再使用50年。浙江路桥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尊德里

地址里弄式样建造年份结构房屋 建筑面积 
南苏州路厦门路136弄尊德里石库门里弄1928年砖混二、三层138幢27020平方米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是坐落在西藏路桥边一座1929年的英式老仓库。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 号

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 址

层 数

HP-J-050-V

南苏州河路991号仓库

南苏州河路991号

3层

HP-J-051-V

南苏州河路955号仓库

南苏州河路955号

3层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971号衍庆里,西藏路桥边一座1929年的英式老仓库,清水青砖墙面,黑铁大门,低矮气窗。据说是老上海滩地产大王周湘云周纯卿兄弟的产业。当年脍炙人口的房地产老板周湘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被人们忘却。他的那些带有“庆”字的里弄房产,有的也尘飞烟灭,为新的建筑物所代替。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西藏路桥1853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简易木桥。因桥毗邻“泥城浜”,故名“泥城桥”。泥城浜原是条流入苏州河的自然小河浜,是英租界的西界,因同年上海发生反清的小刀会起义,为防止战火殃及租界,英方将小河挖直,连通英租界北界的苏州河与南界的洋泾浜(现延安路),并将河泥筑起城墙,小河浜也就有了泥城浜的名称,木桥“泥城桥”的名称应是这以后的事了。1899年,工部局拆除木桥,重建长74.73米、宽9.15 米的新木桥。

1922年,木桥已难以承担两岸经济往来的需求,便拆除木桥,建造钢筋混凝土桥。该桥上部为单臂梁加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长62.26米、宽18.2 米,三孔,中孔跨径36.58米,中间梁底标高5.31 米,南北两孔跨径各16米,载重20 吨。1923 年竣工

因岸边有垃圾码头,而下游已有称“垃圾桥”的,所以,下游的改称“老垃圾桥”(即前介绍过的浙江路桥前身),这座称“新垃圾桥”。也有称“自来火桥”的,因为桥右岸有英商煤气公司,上海人早先称煤气为“自来火”,所以才出此名。

1942 年,改称“西藏路桥”。

2003年,西藏路桥再次拆除重建,新桥于2004年4月竣工。现在,桥的全长已经达到100米,宽度为33米,主桥的拱板、箱梁、灯柱以及水面以上部分的桥墩全部用斩毛、雕花、天然唐山石花岗岩挂贴,桥面的人行道则铺上了斩毛、凿毛和烧毛相间隔的花岗岩板材,两侧人行道的楼梯亦用镂空花岗石板作拦板,并装上古典庭院灯,所有这些东西让这座桥成为了一个颇具意味的艺术品。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西藏路桥西侧的苏州河畔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乌镇路桥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为6孔木结构桥,在抗战中毁于战火。民国37年(1948年)重建新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架桥梁,全长60.35米,宽9.4米。桥于1997年拆除重建,新桥于1999年5月建成。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新闸桥上往东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新闸桥

 历经百年的新闸桥已经拆除。其实新闸桥的历史很长。堪称为吴淞江(今苏州河)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称“新闸”。刚建闸时,两岸寥落,随着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逐渐成为一个万商云集,八方汇聚的大都市,新闸成为嘉定、太仓、宝山县通往上海县的要津,另一要津在今福建路桥处,可以摆渡,称“老闸”。新闸由于地处要津,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道专门审理华洋交涉事务的“洋务局”即设在该处,清政府的“上海筹饷货捐局(初名烟酒捐局)北卡“及”“绸捐北局”亦设在新闸一带。新闸的南面靠近大王庙,香火旺盛,市面繁荣,成为上海县北部的一个市镇。新闸的北面是粮食、建材、地货、柴草、竹木集散地。清政府的官盐堂也在此,称盐库,上海地区民用食盐都在此供应。民国初年的《宝山县续志》这样描绘新闸桥:“厂肆林立、货船云集、水陆交通最为闸北繁冲之处。”

       现在的新闸桥为1916年所建。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桥,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形似于浙江路桥。在此之前为石闸,闸上设抽板浮桥,以便往来。“嘉庆八年嘉定名人陆逊修捐置,后归同仁堂修理。”“咸丰间(1851~1861)洋商易以铁轨,用铁索牵挽。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李鸿章改建。”(《上海县志》)据当时《申报》报道,李鸿章改建之桥为三孔吊桥,“中间桥面如人字形,角系有铁链,南北两岸设有盘车,如遇高大船只经过,由闸夫在南北两处将桥面绞起放行,而该船乃给以钱文以酬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商董徐鸿逵、总董瞿开仿西式建平桥,巡道刘麒祥捐银二千两,商民集捐银二千两,就旧石磴建。”此平桥是木桥。宣统二年(1910)春,有赖于两岸交往频繁,闸北巡警总局提议改建。经批准并拨下经费,将旧桥封闭,设官渡船四艘,免费济度行人。后两岸商家造一浮桥,撤除渡船。建桥工程先是被闸北巡警总局局长姚继之有意拖延,辛亥革命起,姚挟建桥经费三万二千两白银卷逃,因此被延误到1914年方始建筑桥墩,后又受租界工部局干涉,被迫停工,几经交涉,到1915年恢复施工,1916年建成今桥。临时浮桥旋即拆除。前后历时6年,原来可通行重型车辆,1927年大修后禁止重车通行直至今日。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新闸桥上往西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南苏州路1295号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五仓库旧址

仓库1902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大楼,建筑立面构图完整。墙面为清水红砖与青砖组合,局部水泥饰面。立面有连续的弧形券窗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见证了苏州河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编 号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 址

层 数

HP-J-086-V

“南苏河”创意产业园

南苏州河路1295号-1305号

3层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成都路桥最宽的苏州河桥,作为南北高架横跨苏州河的桥——成都路桥,其最大特点就是宽。它全长568.2米、宽达55.5米,其中车行道为49.5米,两边各有3米宽的人行道。“它比徐浦大桥还要宽。”据建造施工人员介绍,黄浦江上的徐浦大桥桥宽为35.95米,而成都路桥的宽度比它还宽出20米左右。

  一位河道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河为市区重要的船舶通道,对桥的高度,尤其是桥下净空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今天的苏州河桥梁,其桥梁底标高最低要在6米以上,才能保证无论潮水或涨或落均能畅通无阻。结合南北高架的建设,1995年建成了成都路桥。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1415号上海市粮食局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上历史建筑
南苏州路至恒丰路桥结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沈镛、祝承桂等集资在此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名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因南岸桥旁有舢舨厂,又称舢舨厂新桥。桥南接麦根路,亦名麦根路桥。因年久失修,南端坍陷,于民国3年(1914年)7月拆除。
  关于“舢舨厂”,有人以为舢舨厂是造舢舨船的工厂,其实不然。它是当年外国人办的船赛总会的所在地,赛船用的是一种扁而长的舢舨船,1人掌舵,4人或8人划浆,上海人便称之为“舢舨厂”。
  舢舨厂桥拆除以后,需建新桥时,租界当局以桥南堍属租界产权归属为由对重建桥梁横加阻挠,延至民国6年(1917年)方由闸北工巡捐总局建成木质梁式桥。民国16年(1927年)7月,因不胜重载,中孔东边梁断裂,桥面坍圮河中。9月,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就原址建临时木便桥,其北堍与恒丰路相接,遂名
恒丰路桥。日军侵占时被拆毁。抗战胜利后,沪西、闸北车辆均须绕道苏州河下游各桥通行,而战争期间迫迁南岸避难的闸北居民,返回重建家园心切,致市中心交通更加拥挤。上海市工务局遂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委交中国桥梁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5孔简支梁桥,民国37(1948年)年3月竣工通行。桥长52.76米,宽17.48米,其中车行道宽1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9米。跨径组合10.37+10.67+10.67+10.67+10.37米。梁底标高5.42米。设计荷载20吨。这座5孔钢筋混凝土桥建成后,南北交通殊称便利,但因净空偏低,高潮时船只无法通过,枯潮时又受水位所限妨碍航行,造成大量船只抢潮行驶。加之净跨过小,水流湍急时,极易发生横船阻塞航道、撞桥翻船等事故。
  1986年,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工程,投资人民币1277万元,
重建恒丰路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施工。该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重力式桥台,钢筋混凝土桩承台桥墩;上部结构主桥为三向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引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主桥3孔,跨径组合30+55+30米。中孔跨越苏州河,两主墩设在南北老防汛墙岸线上,梁底标高7.89米;2边孔分别跨越南苏州路及光复路,净空高约4米。1987年底,新桥落成,这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恒丰路桥全部换上了新的不锈钢栏杆,并在桥上重新进行了绿化。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