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苏州河上几座老桥(作者:赵基开)

 realjet 2022-11-07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昔日苏州河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基开

一条河,一座城。上海故事就是从苏州河开始。苏州河是上海母亲河,它随着光阴的流逝,犹如一条玉带,在上海腹地缓缓流淌,成就了一河两岸美丽的景象,而河上桥梁又是连接的纽带。

图片

1870年前后的苏州河黄浦江口

自上海开埠以后,发展迅速,市场繁荣,人口快速增加,两岸往来单靠船舶摆渡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陆续出现各式各样的桥梁,连接两岸,以便利南北交通。故一百多年来桥梁应运而起。

图片

1930年,鸟瞰苏州河。由近至远,江西路自来水桥、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和沿岸建筑物清晰可见

图片

河滨大楼刚落成后,站在楼顶极目东望,苏州河两岸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和四川路桥一览无余

图片

1947年,从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向西眺望苏州河及河滨大楼

图片

20世纪90年代航拍的苏州河口影像及吴淞路闸桥(陆杰摄)

图片

2016年航拍的苏州河黄浦江河口水域及周边(张锁庆摄)

今日利用“上海老底子”平台,挑选苏州河上几座老桥进行回顾,和大家一起分享。

图片
01
外白渡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提起上海苏州河上的桥梁,必定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早在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名为“威尔斯桥”是座大木桥,中间设有一段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让船通过,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是英国人投资,故用自己名字“威尔斯'命名,由于地处外摆渡口,故上海人称为“外摆渡桥“。

图片

威尔斯桥

当时中国人过桥要留下“买路钱”,但外国人可免费,引起市民公愤。鉴于这原因,清朝政府受此压力,1873年则在“威尔斯”桥旁另建木质浮桥,因毗邻外滩公园,故取名为“公园桥”,而且中国人过桥不再付费,可“白渡”苏州河,故将“摆”字改为“白”字,称为外白渡桥。

图片

图片

外白渡桥前身 花园桥

上世纪初因木质浮桥,破烂不堪,而且还需电车过桥,所以决定另建钢铁桥一座,是当时中国第一座钢结构的铆接桥梁。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多次维修,特别本世纪初,修复一新。也是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物。

图片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

在漫长一百多年间,外白渡桥这座雄伟钢铁建筑,矗立在苏州河畔,见证国家兴衰。在旧社会留下痛苦回忆。解放前市民生活艰苦,有个别人生活已走头无路,想走上绝路,也有生意失败,也有家庭原因,都采取轻生自杀,从外白渡桥上往河中跳,结束一生,故上海人有句通俗话,跳黄浦江。还有更气愤的是外白渡桥旁的外滩公园,曾在大门口,有“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侮辱性的告示牌,在中国国土上真是岂有之理。

图片

在全市百姓声讨中,这告示牌很快被取消了。

图片

外白渡桥今貌

02
四川路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川路桥也是建于清末,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因在外白渡桥里面,又称“里白渡桥”。桥的北侧建有上海邮政大楼,因此该桥又俗称“邮政局桥”。

图片20世纪初,四川路桥和桥畔的邮政总局

图片四川路桥和北堍的上海邮政总局(1939年)

图片四川路桥和邮政总局 (1945年)

大楼塔楼正面有时钟,楼亭两侧一组为“通讯之神”雕塑,由三人组合,分别拿着火车头、轮船和电缆模型,象征交通和通讯。另一边也由三人组合,中间是希腊神话中通讯之神,左右二旁则是爱神。

图片

图片钟楼两边基座上的雕塑群,一边是象征火车,船舶和电报的交通通讯手段,另一边是希腊神话中的信差莫丘里和爱神

现邮政大楼改为上海邮政博物馆,当时中央领导亲笔题名,展示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有极其罕见世界上第一套邮票、黑便士、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等珍品,还有大清邮政沪局马车模型,以及穿行大街小巷邮政工作人员,骑着二八大扛老式自行车,将电报、书信、杂志、报刊送到干家万户,自行车是很好历史见证。当时投递工作是光荣、神圣、高尚的职业。由于邮政职工每日与自行车打交道,他(她)的车技也是首屈一指,还专门成立车技队,登台表演,受到大众喜爱和好评。

图片

傍晚时分的上海邮政博物馆

图片

上海邮政博物馆大楼内部及邮车展品等

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中,解放军与对岸邮政大楼的敌军激烈枪战,最后国民党残军,挂出白衬衫,缴械投降。

图片

四川路桥今貌(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刘歆 摄)

03
浙江路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比起外白渡桥要短,要小,要矮得多,整个桥身像一条剔除鱼肉的鱼骨架。建于1880年,原先也是木桥,到1907年兴建这座钢桥,也是百岁老桥,历史悠久,老上海人称它为垃圾桥,其实并不是说桥本身脏臭、垃圾成堆,而是因为桥周边有一个垃圾堆栈,上海各地垃圾收集后,暂时堆放,再短驳到船上,运出上海,属垃圾中转性质,故将边上桥称作“垃圾桥”,久而久之,垃圾桥就出名了。不久西侧西藏路桥,俗称新垃圾桥建成,该桥加上老字冠名为老垃圾桥。

图片

清末《图画日报》及老明信片中的浙江路桥

另外还有副产品,在桥北有一个臭气熏天的粪码头,也是粪便中转站,与在大通路(现大田路)码头相呼应,当年上海多数人家都用马桶,大清早将马桶拎出屋,倒进双轮木制人推粪车中,载满粪便,推到苏州河边的粪码头,用一种上面口径小、下面口径大的粪桶,将粪便转移到停泊在码头上的粪船上,运出上海市区,作为农田肥料。不要小看粪便,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形成一个粪便产业链,由粪霸控制,还成帮派,争夺经济利益,上海著名流氓头子黄金荣老婆人称“阿桂姐”就是一方霸主。

图片

浙江路桥今

04
西藏路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藏路桥是沟通上海市区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建成,又名泥城桥,因该桥毗邻泥城浜,就通称泥城桥,同时桥北堍为垃圾码头,从桥梁排列将浙江路桥称老垃圾桥,则西藏路桥称为新垃圾桥,而且较老垃圾桥更出名。

图片

“新垃圾桥”老照片1

图片

“新垃圾桥”老照片2

西藏路桥周边西北角有座五层建筑即四行仓库,即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大银行物资仓库,全称为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1937年抗日将领谢晋元率领“八百”将士在四行仓库与日本军进行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四昼夜,掩护数十万军队西撤。现在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广场上树立八百壮士纪念主题雕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红色基因。由此西藏路桥也就成为有特殊意义桥梁。

图片

1937年底,从苏州河南岸拍摄的四行仓库,千疮百孔

西藏路桥南堍还有一个大大煤气包,现早已拆除,建成形状似煤气包的高层建筑。

图片

1983年西藏路桥附近苏州河面,可见污染非常严重(陆杰摄)

由于桥梁有一定坡度,当年人力车辆上桥,比较费力,特别是黄包车、三轮车、黄鱼车、老虎榻车,当时就出现一批小流浪者,俗称小瘪三,在车后,帮助推车上桥,收取一定报酬。为了抢生意避免你争我夺,还组织帮派,是当时上海一道奇特景象。

图片

四行仓库和西藏路桥周边

05
恒丰路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恒丰路桥也是百年老桥,南接石门二路,北连恒丰路,因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故又称舢板厂新桥。清朝光绪29年即1903年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初建是木桁结构,到民国三年即1914年拆除,再加以重建。


图片

1927年重建后的木桥


恒丰路桥虽是苏州河上普通一座桥,但却有一个纪念,也是一座丰碑。当时闸北华界为扺御租界侵蚀,越界筑路过程中,仿照西方市政管理模式建成第一座构筑物,是清末“自贸区”第一桥。

图片1937年9月,苏州河恒丰路桥上,一辆从公共租界开出的卡车将在北岸华界中的伤员接回。这一场景被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用镜头记录下来

在解放战争战役中,也是解放军最先跨越过苏州河进入闸北地界的桥梁。


图片

1948年新落成的恒丰路桥全景

我家就在恒丰桥附近,还记得当年城市居民吃菜,由郊区菜农供应,当夜深人静,农户成群结队,踏着堆满各种蔬菜的黄鱼车送进市场,上桥互相帮助,把车辆推上桥,这情景已过去几十年,仍历历在目。

图片

恒丰路桥今貌

除简述五座桥梁外,也还有不少桥。传教士曾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后经改建,即是现在乍浦路桥前身。

图片

清末年间拍摄的苏州河西望视角。远处为早期的乍浦路桥

图片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通过苏州河上乍浦路桥涌入公共租界中区的难民

1885年建造驼峰式六孔木桥,称“三摆渡桥”就是改造前的河南路桥。

图片

老明信片中的苏州河河南路桥,桥北堍较远处的庙宇式建筑为1888年设立的沪北钱业会馆

福建路桥因留有古代建造石闸,称老闸桥与新闸桥相对应。

图片

老闸桥(福建路桥)旧照

还有一条专为架设自来水管道的桥,大家就称“自来水桥”等等。

图片

江西路桥旧照

这些老桥大多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以人名、路名、地名命名。虽建材各异,大小区别,长度不同,规格不一,建设时间也有先后,但对苏州河两岸的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很大作用。它们把苏州河两岸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图片

图片

(配图来源:方志上海、看懂上海、上海交通、影像上海、侬好上海等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