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吴启桂:元宵、火把、小年夜

 新用户9326cauu 2021-10-15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江淮一带俗称“小年”,过了“小年”,这个年也就过完了。
       
儿时乡下生活很是清苦,真正的过年也就那么几天。过了新年初一,置备些菜肴,接出嫁的闺女和姑爷回娘家,初五以后,年味就渐渐地淡了。
       
我们这些孩子,眼巴巴盼着的,也就是小年稍许丰盛的午餐,还有晚上香甜的元宵、狂欢的火把之夜。
       
元宵节的傍晚,一家人围着桌子包饺子、搓元宵,饺子馅也就是白菜、粉丝一类,没有现在这么精致的食材和众多的调味品。
        
元宵倒是另有一番风味。
        
元宵,我们老家叫“汤圆”,做元宵的面,不像现在大都是糯米面,而是“黏芦黍”(一种粘腻的高粱)磨成粉末去除麸皮后的粉。
       
饺子包完后,母亲把黏芦黍面倒进盆里调和,和面有些讲究,水温过高,面被“烫死”,元宵生硬;水温太低,松散不黏,难以成型。
       
母亲把和好的面揪成团,包进红糖芝麻馅,搓成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元宵,也留一二个不包馅的实心元宵,看看晚上谁能“运气”地吃到。我也洗了手,把母亲包好的元宵,夸张地揉的光亮圆滑,粉红的高粱面元宵,在节日里越发显出喜庆。
       
奶奶烧火,母亲在锅台上忙碌,不一会,在鞭炮声中,糯软香甜的元宵、醇香浓郁的饺子就端上了桌子。
      
 二碗饺子、元宵下肚,我就去为晚上的燃烧火把忙活了。
      
 我们找些破旧的笤帚,捆扎些高粱秸秆,怕燃烧不着,在秸秆前头放些麦秸,有的还瞒着大人,偷偷在火把上滴些煤油。
       
一群孩子扛着火把,嬉闹着、奔跑着,来到村庄边缘的野地里,蹲在田埂下避风的地方,把一束束火把点起。
  

     
我们舞动着火把,沿着田埂奔跑,火苗在风中闪烁,劈劈啪啪的声音,在乡村的夜晚回响,燃出了夜的喧闹。
       
稍顷,从前庄后村,燃起一串串明亮的火焰,此起彼伏,舞动的火把,远看似一条条长龙,掠过夜空,飞旋在这狂欢的野外。
       
点点火光,汇流成河,映红了村庄、田野,天上的星星显得是那样的稀疏,月亮也不见了往日的光辉,我们忘却了早春夜风的清冷,久久不舍离去。
       
这个点燃火光的精彩夜晚,是我们的梦幻世界,是我们这群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走在都市繁华喧嚣的街道,昏黄的路灯拉长了树枝摇曳的影子,今夜无眠,空荡的记忆,感受着命运起伏中的快乐和怅惘。
       
多年来,我尝尽无数家饺子馆、汤圆店,却找寻不到那浓浓的年味;我看过香港街头迷人的霓虹闪烁,也见过深圳湾绚烂的烟花盛宴,却感受不到童年元宵节点燃火把时的温情,那是心灵深处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焰。
       
元宵节延续的民俗风情,浪漫的文化内涵,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