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点预测05|“非虚构写作”成出题重灾区,450套真题出现32次!

 木铎新传 2021-10-17

🍀押题冲刺班现已上线
考点预测专栏由「押题冲刺班」策划推出,最后70天,一起“所背即所考”!

考点预测01|县级融媒体,听说这个考点今年不考了?
考点预测02|火爆全网的元宇宙,到底是个啥?(还有元传播、元媒介)
考点预测03|具身传播,今年最大隐藏考点!
考点预测04|每年必考的 “ 四力/四全 ”考点,答题套路全在这里!
想获得本文PDF及非虚构写作精选论文,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非虚构写作”即可

非虚构写作在近几年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从《举重冠军之死》到《北京零点半》,越来越多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也成为学界所关注的热点。

近三年共计450套真题筛选统计,近三年“非虚构写作”考点共出现过32次,涉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多种题型。

非虚构写作不同于报告文学,却是新时代报告文学的“替代文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阅读习惯随之改变,非虚构写作是否能作为“深度报道”的另一种形式也值得关注。



01
非虚构写作历年真题



非虚构写作近几年出现在各大高校的试卷上已经是家常便饭,对它的考察始终离不开新闻实践的语境

🍀非虚构写作相关真题:

  • 名词解释:非虚构写作(2021年西南交通大学648真题、2021年重庆大学334真题、2021年暨南大学334真题)

  • 简答题:对非虚构写作的看法(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334真题)

  • 简答题:如何理解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问题(2021年北京大学841真题)

  • 简答题: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实践的意义(2020年清华大学学硕考研真题)

  • 论述题:论述非虚构写作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冲击与启示(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34真题)

  • 论述题: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及兴起原因(2021年安徽大学440真题)

  • 论述题:结合典型作者和作品,试论述从报告文学到非虚构写作作品在中国的演变和发展(2020年北京体育大学考研真题)

  • 论述题:非虚构写作的特质和对新闻业变迁的影响(还有几个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就作品分析)(2020年南京大学考研真题)

  • 论述题:非虚构写作的特点,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对新闻生态的影响(2020年上海大学考研真题) 

  • 论述题: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在新闻运用的看法(2020年广西大学考研真题)

  • 论述题:非虚构报道作品被分享原因、对非虚构写作热的看法(2020年厦门大学考研真题)





02
非虚构写作真题考查预测



从近两年的真题不难看出,非虚构写作依旧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崽崽们在准备时,不仅要对非虚构写作的含义、特征、发展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还要站在宏观视角,意识到非虚构写作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平时也可以多积累一些经典作品和典型案例,丰富答案视角。
  • 1.非虚构写作基础考查,包含基本定义、特征、发展、源起等,这类题目往往以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的形式为主,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 2.考察非虚构写作在新闻业的应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是否能改变人们阅读新闻的习惯,给深度新闻报道带来可能,与新闻实践结合会带来哪些优势,又会有哪些缺点,我们该如何做等等,都是可考察的方面。
由于对非虚构写作的考察已经不是新知识点了,所以考察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而是更多转向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考察。



03
非虚构写作核心知识点回顾




一、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literature)又称新新闻主义。从广义上看,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写作,或“第四类写作”,从狭义上看,非虚构写作指的是美国六十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小说等新的写作样式和体裁一般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小说《冷血》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先驱人物。这部影响巨大的代表作《冷血》被《纽约客》分4次连载后,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先河。从此,在世界各地的新闻领域和文学领域,甚至是历史领域,“非虚构”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所熟知。虽然这种写作方式从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但从1979年《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之后,非虚构写作也逐渐受到美国业界和民众的认可,继而其影响力逐渐扩散至全球。
20世纪80年代初,始自美国的非虚构写作潮流被中国文坛与学界以译介和研究的方式引入国内,但并没有形成大的潮流。《人物》《冰点周刊》以及《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栏目等专业的媒体都在推动着中国非虚构写作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受众的赋权,在网络平台上,非虚构写作迎来了空前繁盛的状态。

二、当前非虚构写作的特征
(一)叙事主体扩大化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让人们的阅读、写作和交流习惯发生改变,个体的表达欲望被极大激发。非虚构写作的叙事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作家、记者,而有了平民化趋势,各个媒体平台开始鼓励普通人提起笔杆,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冲突。例如“真实故事计划”除了有专业记者进行写作外,还长期向公众征稿,用内容众筹的方式运营平台,供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律师、医生、警察甚至绝症病人,每个人都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让读者通过一方窗口看到世间万象。
(二)观照复杂的公共议题
当今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思潮助推了个体的表达空间,而转型期的中国,也为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非虚构写作在微观上强调个人的亲历和体验,又在宏观上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观照。这就使非虚构作品成为了以个体经验表达公共经验的“社会公器”,通过对现实的书写,反映出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在新媒体平台上,尽管非虚构作品在篇幅和体例上无法企及前者,但也往往暗含以小见大的主题思想,借由一则故事的陈述或一个人物的描摹,管窥的是当代人事的状貌特征,反映了某种集体心理或社会问题。
(三)多样的呈现方式
迅速迭代的互联网传播技术,为当下的叙事方式提供了拓展的可能性,各个平台可以生产更加多维立体、互动融合的非虚构作品。2012年,《纽约时报》推出的经典融合新闻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推荐阅读《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陈力丹《新闻爱好者》),成为新闻叙事多媒体呈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团队运用全景地图、视频和音频等表现手段,整合了事件回顾、当事人口述和科学原理解释等内容,不仅多角度地呈现了信息,而且给予了受众全方位的感受。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开始将多媒体形式和互动技术应用到故事报道和内容呈现中。

三、新媒体上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崛起和发展
如今,门户网站、新媒体以及一些新兴的文化企业纷纷搭建起非虚构写作平台。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界面的“正午”栏目(NoonStory)、网易的《人间》栏目、腾讯的“谷雨”项目和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微信公众号是主要传播渠道
微信公众号对于媒体而言,是新时代新的传播载体,代替报纸、广播、电视、网页来承载信息;对于订阅者而言,除了媒介实体的变化,打开微信看公众号推送的过程,无异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每日清晨从信箱取报纸,打开广播收听广播节目和打开电视收看电视节目。
2016年2月22日发布在《智族GQ》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特稿《失败者李晓峰》,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得到广泛传播;但其实,它首发于《智族GQ》一月份的杂志。在这期间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这篇文章引发的轰动远不及微信发布后的几天时间,这是微信改变传播方式的最好例子。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特稿部门还是新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拥有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后者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二)内容的广度扩大,叙事呈现多样化
特稿走向了非虚构写作,不再止于新闻报道范畴。深度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和科学等不同领域议题的非虚构作品层出不穷。
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方式多媒体化。叙事方式从单纯的文字形式,走向文字、音频和影像(摄影和视频)的互动融合,具体形式包括报道、随笔、影像集和纪录片等。《时尚先生Esquire》特稿实验室实施了“黑镜实验”——7×24小时断网直播,用7天探索人性,最终形成了《黑镜实验7×24小时断网直播报告》。各个平台试图拓展非虚构创作在中国的视野,多维度地提供新鲜、真实、具有时代烙印的故事。
(三)入驻知名写作者,并通过项目资助广泛招募优秀写作者
优秀的写作者是优秀作品的源泉。知名写作者能够保证作品水准,并吸引其他优秀人才。“正午”栏目入驻了罗永浩、冯远征、马岩松、冯唐、庆山、许知远等知名作者;“谷雨”项目入驻的媒体人包括南方都市报《中国财富》杂志主编南香红、《凤凰周刊》主笔袁凌和《Vista看天下》杂志副主编田毅等。有潜力的写作者是优秀作品的新生力量。这些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强势的传播平台以及充裕的创作周期。凭借这些优势,通过资助非虚构写作项目来发现和聚拢有潜力的作品和作者。这便是“以平台优势,聚拢一群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好好创作”的模式。这也必将成为未来非虚构写作的行业趋势。
(四)与资本市场接轨
此前,作为文化产品的中国特稿除了刊登到媒体上和集结成册出书,几乎没有变现的途径。前述《时尚先生Esquire》特稿实验室出品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卖出IP(知识产权),获得百万级收入,实现“内容直接变现”。不过这并非是业界之先,美国的电影《聚焦》、《对话尼克松》、《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都是真实故事改编;韩国的《熔炉》、《素媛》也是依据真实故事改编;“白银连环杀人案”宣布告破后,公安部与影视公司签约,共同开发摄制以此为题材的影片。所以,真实故事的市场宽广。非虚构作品将IP卖给影视制作公司,文字变成电影,通过票房与资本市场接轨。

四、“非虚构写作”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冲击
作为与新闻媒体联系密切的媒介现象, “非虚构写作”对文学化表达方式的强调与对文学价值的追求,势必会对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价值理念产生冲突,并为生产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困惑。
(一)对新闻生产目标的影响
叙事对于真实的建构总是有限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的“见而写之”能有效贴近真实,对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采访和描写也能抵达传统新闻报道难以做到的“真实”,因此非虚构写作并没有违背新闻真实的要求,而且它的工作手法和操作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新闻报道“浅” “片面”和“追逐热点”等方面的缺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追求文学价值和可读性,是否会导致对细节的过分加工甚至编造,是否会导致新闻在表达呈现信息时的低效,这都是非虚构写作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影响
对于记者来说,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带来了对记者角色的又一次探讨。著名非虚构作者梁鸿认为,非虚构作者需拥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旅行” “参与”和“共在”等工作方式,要实际参与到书写对象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写出具有生活纹理的作品。在这一价值标准下,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会向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田野观察靠拢,这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新闻报道追逐时效和热点的弊端,但却将记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了考验
对于编辑来说,“非虚构写作”进一步强调了事实核查工作的重要性。在新闻机构中,事实核查通常依靠记者的自律、同行监督,或由编辑和校对进行把关,目前仅有红星新闻 APP 等少数新闻媒体设置了事实核查员,但事实核查的流程和标准还未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新闻信息的海量性与复杂性要求媒体在事实核查上下更大功夫,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编辑部角色分工,如何增强新闻编辑事实核查的意识和专业能力,都成为媒体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新闻采集,这反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而非虚构写作给予了记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主动深入采访,通过报道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虚构写作更能反映社会真实。非虚构写作满足了韦伯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知中的客观性》一文中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事件,将价值和意义赋予实在本身,某个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为什么会对特定的价值观念显现出意义,这正是社会科学要揭示的。
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新闻客观性与人的价值关系的复杂性,要注意把握韦伯提出的“价值无涉”原则,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偏见。

五、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播度的过度追求
非虚构作品的突出特征是文学性、情节性和故事化,优秀的非虚构内容往往引人入胜,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和信息需求,又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流量逻辑当道的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也面临着在选题逻辑上过度追求传播度的问题。判定稿件的标准,不再是推动社会发展,而是一系列数据指标,甚至有一些平台直接将打造“爆款”当作追求的目标。为了获取流量,一些非虚构平台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奇闻异事、凶杀犯罪、情感纠纷等冲突色彩强烈的话题上,尽管这些事件真实存在,但却有明显的策划痕迹,在赢得注意力的同时,也在传播价值上打了折扣。
(二)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叙事策略
目前,非虚构平台的变现方式比较有限,绝大多数是通过贩卖影视版权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考虑作品的“卖相”,普遍采用影视化的强情节推动方式,但也容易让叙事结构落入套路化的窠臼。甚至有一些非虚构写作团队会专门将以往作品进行拆分,研究情节起伏和叙事技巧,以公式化的思维进行写作,这样生产出来的内容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久而久之也会让读者心生疲惫。
(三)作者的主体性对真实的影响
非虚构作品中叙事主体的在场与离场,一直是学界和业界讨论的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在场感是非虚构作品的优势所在,因为可以让写作者的经验、感受、关怀和焦虑得以表达。也有观点指出,如果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作者的主观感受,会模糊和弱化写作对象的角色位置。诚然,在任何纪实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客观世界都必须经由个人体验才能呈现,很难达到绝对真实,但真实性仍然是非虚构作品的追求目标。为了更好地趋近真实性,多数人的共识是写作者需要把握好力度,在叙述过程中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克制情感,尽可能与写作对象平等地交流。

六、非虚构写作的未来
(一)深度介入反映时代变革的题材
面向未来的非虚构写作,首先要有更富社会责任感的选题策略。非虚构写作不仅是叙事层面的技巧性变革,它的诞生与当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密不可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和资源也在快速重组。这样的时代特征,是娱乐化、消费主义和架空历史的快餐文学所不能描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应当承担起反映时代变革的责任,在可读性和深刻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更好地发挥作品的公共性。
(二)重视信息量
区别于短平快的新闻快讯,非虚构作品对时效性的要求并不太强,一篇非虚构稿件的操作时间可以长达几个月,因为写作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收集资料,与写作对象沟通,并真正融入事件场景中。仅靠几次采访、几场长谈促成的非虚构写作,很难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只有获得足够充实的细节和写作素材,才能对故事本质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一方面,这要求作者本身能够沉下心收集和消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这也与不同媒体平台的运营方式有关。
(三)拥有跨学科的视角
未来的非虚构写作还需要作者拥有跨学科的视角。非虚构这一领域,本就处于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也涵盖着图片摄影、影像记录等多种艺术形式,这就要求写作者能在不同的疆域中进行探索,在方法、内容和形式上做出跨界融合。

七、非虚构写作语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非虚构,顾名思义,就是不是虚构的,是真实的,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性

非虚构作家向用户担保他们将要督导的内容是可复检的实验结果,是经得起检验的事实,或者至少是所能达到的最接近真相的事实。或许我们永远得不到最终的真相,但这样一篇非虚构作品就是我们对真相的最大程度的探究。

——著名参与式记者Richard Preston《新新闻主义——美国顶尖非虚构作家写作技巧访谈录》

非虚构作品语新闻作品的区分不在于是否真实,最大的区别在于写作技巧

非虚构写作更关注共鸣感和共情力,通过转变语言技巧和叙述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改变以往深度报道的枯燥,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不完全拘泥于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

但是,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与新闻之间的基础共性,是非虚构写作的底色,不会因写作手法与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04
非虚构写作案例积累



一、正面案例
中青报《冰点周刊》:《永不抵达的列车》
https://mp.weixin.qq.com/s/ZpTEI9KL92gvrr5h4dCm-w
《人物》王天挺:《北京零点后》
https://mp.weixin.qq.com/s/HowjYQ4TbEfbNixhI-7_sw
《南方周末》李海鹏:《举重冠军之死》
二、反面案例
咪蒙:《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