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mbqymbqy 2021-10-18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age

对于经典,任何翻译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学们只能以译文作辅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阅读上,也许读一遍两遍不懂,读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记!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篇名与要点

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fǔ,同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一半地方,回头下视,而后又伏身尽力攀登,就觉得心神惑乱。我暗自诧异,感到奇怪,于是我就时而闭上眼睛,时而睁眼观望,想使心神镇定下来。但是,惑乱之感久久不能消除,时而头晕,时而目眩。我披散着头发,长跪在地,向下俯视,过了很长时间,意乱神迷的感觉仍不停止。而突然之间,这种感觉便自行消失了。是什么气造成这种情况的呢?

(原文)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人的眼部,从而产生精明视物的作用。脏腑精气汇聚于眼窝,便形成眼睛。其中肾的精气充养瞳子,肝的精气充养黑睛,心的精气充养内外眦的血络,肺的精气充养白睛,脾的精气充养眼胞。脾的精气包裹着肝、肾心、肺的精气,与脉络合并,形成目系,向上连属于脑部,向后与项部中间相联系。如果邪气侵入项部,乘人体虚弱而向深部发展,则沿着目系而侵入于脑部。邪入于脑,便发生头晕脑转,从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现两目眩晕的症状。如果邪气损伤眼部的精气,使精气离散,就会出现视歧的现象,即看一件东西好像有两件一样。人的眼睛,既是脏腑的精气所形成,也是营、卫、气、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其精明视物的功能,是以神气为基础的。所以人在精神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魂魄失守,意志散乱,眼睛迷离而无神气。眼的瞳子部分属于肾,黑睛属于肝,二者为阴脏的精气所滋养;白睛属肺,眼球的赤脉属于心,二者依赖阳脏的精气所滋养。因此,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相互结合而协调,才能使眼睛具有视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的缘故。如果精神散乱,阴脏的精气和阳脏的精气不能相互协调,突然看到异常的景物,就会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飘魄散,所以发生迷惑眩晕。

(原文)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译文)黄帝说:我有些怀疑你所说的道理。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晕迷惑的,离开那里,就恢复正常,难道说我惟独在东苑那个地方才会劳神吗?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的情况呢?

(原文)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译文)岐伯说:不是这样。就人的心情而言,都有自己喜好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爱憎两种情绪突然相感,会使精神出现一时的散乱,所以视觉不正常而发生眩晕迷惑。等到离开了当时的环境,精神也就转移,就会恢复正常状态。总之,出现这种症状,较轻的仅是精神一时迷糊,好像不能辨别方向似的,较重的就会出现精神迷乱而头目眩晕。

(原文)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人出现健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文)歧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译文)岐伯说:这是由于心肺两脏不足,而使得人体上部气虚,肠胃充实而使得人体下部气盛。心肺气虚就会使得营卫之气不能及时向上宣达敷布,长时间滞留于肠胃之间,导致神气失养,所以发生健忘。

(原文)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人如果容易饥饿,但没有食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文)歧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榖,榖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译文)岐伯说:饮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气,输送于脾。如果邪热之气停留于胃,就会使胃热而消化力增强,所以容易饥饿。热邪使得胃气上逆,导致胃脘滞塞,难以受纳,所以出现不欲饮食的症状。

(原文)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因病而不能入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文)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译文)岐伯说: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原文)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因病而两目闭合不愿视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文)歧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

(译文)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于阴分,不能外行于阳分。留滞在阴分使阴气偏盛,阴跷脉随之而盛满,卫气既然不得行于阳分,便形成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原文)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有的人发生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文)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译文)岐伯说: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肠胃较大而皮肤滞涩,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由于肠胃较大,卫气在人体内部滞留的时间就比较长;皮肤滞涩,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在体表的运行因受到阻止而迟缓。卫气在人体循行的常规是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于阴分。当卫气随昼夜交替在人体阳分运行已尽,由阳入阴时,人就入睡了;卫气在人体阴分运行已尽,由阴出阳,人便觉醒。既然这类人的肠胃较大,卫气在内滞留的时间比较长,再兼皮肤滞涩,分肉组织不滑利,因此卫气运行于体表就较迟缓,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肠胃较小、皮肤滑润弛缓,分肉组织之间又通畅滑利的人,卫气行于阳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睡眠较少。

(原文)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说:有的人不是经常嗜睡,而是突然间出现多卧嗜睡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文)歧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译文)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气机闭阻不通,又因饱食之后,暴饮热汤,卫气滞留在胃肠中,致使卫气久留于阴分,而不能外行于阳分,所以出现突然多卧嗜睡的症状。

(原文)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译文)黄帝说:讲得很好。对于上述疾病如何进行治疗呢?

(原文)歧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译文)岐伯说:首先要观察脏腑的虚实,辨明病变的部位,即使是轻微邪气,也必须先加以消除,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邪气盛的采用泻法,正气虚的采用补法。还要首先审察患者形体的劳逸、情志的苦乐,做出正确诊断,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文源:罾事物语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