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四)书法收藏版

 冯仙森 2022-06-28 发布于重庆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一

【原文】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黃帝內經·靈樞·五十營》

【释义】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二

【原文】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释义】黄帝说:营气之所以能在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摄入谷物是关键。五谷人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在内营养脏腑,在外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人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运行的规律一样。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三

【原文】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顓【出页】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释义】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经,流注到手阳明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经,然后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颈项部,在此与足太阳经相合。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四

【原文】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羶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释义】沿着脊柱向下经过尻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阴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心包络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注入足少阳经。

图片

图片

端午节安康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五

【原文】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黃帝內經·靈樞·營氣》

【释义】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阴经,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颈项部下行,循脊柱两侧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阜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次第。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六

【原文】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岐伯答:手的六条阳经,从手至头,每条经脉长为五尺,六条经一共是三丈长。手的六条阴经,从手至胸中,每条是三尺五寸长,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六条一共是二丈一尺长。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七

【原文】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足的六条阳经,从足向上至头是八尺,六条经共为四丈八尺长。足的六条阴经,从足至胸中,每条六尺五寸长,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条共三丈九尺长。跷脉每一条从足至目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左右两条,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为一丈五尺长。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八

【原文】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督脉、任脉各为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两条合为九尺。所有这些经脉合起来一共是一十六丈二尺长,这就是人体营气通行的主要通路。

经脉的循行为里,其间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做络脉,别出络脉的细小脉络叫做孙络。孙络中气盛而且血多的,应该立即用放血等方法快速地除去邪气,邪气盛的用泻的方法治疗,正气虚的服用药物来调补。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九

【原文】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五脏精气的盛衰通常可以从人头面的七窍反映出来。

肺气通鼻窍,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种气味;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肝气通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别食物的各种味道;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

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顺,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初十

【原文】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因此,若是邪气留在六腑之中,那么属阳的经脉就不能和顺通利,阳脉不和顺,阳气就会发生停歇、留滞,阳气留滞,就会相对的偏盛。阳气太盛就会导致阴脉不通利,阴脉不通利,会导致血流停滞,血流停滞则阴气过盛。

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出现关格,预示着病人不能尽其天年而早亡。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一

【原文】黃帝曰:蹻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黄帝问:跷脉起于何处?止于何处?是哪一条经的经气像水一样濡养而形成这一条经脉?岐伯答:跷脉是足少阴经脉的支别,起于然骨之后的照海穴,向上经过足内踝的上方,直行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再向上到达胸部进入缺盆,继续上行出于人迎的前面,进入颧骨连属内侧的眼角,合于太阳、阳跷脉而继续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可以滋润目睛,若是脉气不能荣养眼睛,就会出现目张不合的现象。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二,夏至

【原文】黃帝曰: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岐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黃帝曰:蹻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黃帝內經·靈樞·脈度》

【释义】黄帝问:阴跷之脉气只是行于五脏之间,而不能荣养六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答:脏气的运行是不停息的,就像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永无休止。因此,阴脉荣养其对应脏的精气,阳脉荣养其对应腑的精气,也是这样如环无端的运行,没有起点,也无法计算它的转流次数。跷脉之气不停的流动运行着,行在内则营养五脏六腑,溢在外则濡养肌肉皮肤。

黄帝问:跷脉有阴阳之分,那么用哪一条来计算它的长度呢?岐伯答:男子计算其阳跷脉的长度,而阴跷为络;女子计算其阴跷脉的长度,而阳跷为络。一般计算的跷脉的长度为经脉,络脉的长度不在计算之内。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四

【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人从什么地方得到精气?阴阳在那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交会的。

岐伯答: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受纳水谷精气。

水谷精气中清轻而有滋养作用者为营气,重浊而强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始终处于循行运转的状态之中,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之后,进行一次交会。由此,他们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无有终止。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五

【原文】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

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夜间气行于内脏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了。中午的时候,因为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夜半时因为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内脏的卫气最盛而称为重阴。

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主持卫气的运行。

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六

【原文】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

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的卫气全部衰尽,而阳经的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终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的运行。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七

【原文】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何原因?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

岐伯答: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正常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

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难行,五脏之气不能相互贯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足,而夜里难以安睡。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十九

【原文】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即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洩,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有的人吃了很热的食物,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即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肯定不会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慓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这就叫漏泄。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二十

【原文】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我想知道中焦的出处?岐伯答:中焦也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后。中焦受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而化生出精微,上行注于肺脉,再将水谷精微化为血液。用它濡养全身,是人身上最珍贵的物质。能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廿一

【原文】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血和气,虽然名字不同,却是同一类物质,为什么?岐伯答: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精气化生的宝贵物质,是神气。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大凡血液耗伤过度的人,其汗也少;汗出过多的人,其血也少。所以人生有两死,脱汗或脱血都可以致人死亡;而无两生,脱汗或失血少一个都无法生存。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廿三

【原文】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释义】黄帝问:人饮酒时,水谷与酒同入胃中,为什么水谷尚未腐熟,而酒夜就先从小便排出了呢?岐伯答:酒是谷物酿造出来的液体(即已经经过了人为的腐熟),其气强劲而且滑利(类似于卫气),所以即使是在水谷之后食入,但在食物消化完之前就成为水液排出了。

黄帝说:说得太好了!我曾听说,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的池子一样;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水沟一样,这说的就是三焦啊。

图片

《黄帝内经》,岁在辛丑五月廿六

【原文】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只是水肿病而没有风邪的,先取环谷穴之下三寸的穴位,用铍针刺,然后用中空如筒的针刺入,将水抽出后放掉,反复进行几次,抽空其中的水,然后用布带将腰腹部捆束。如果束得过松就会使患者感到烦闷,绑紧就能舒适、安静,每隔一天治疗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同时服用通闭的药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肿。就在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用了药物不要进食,刚吃过饭也不能服药,并保持饮食清淡,不能食用伤脾助湿的食物。这样的治疗及饮食,要坚持一百三十五天。

图片

岁在辛丑五月廿七

【原文】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乾。腸中不便,取三里,盛寫之,虛補之。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湿邪为主的邪气造成的著痹长久不愈,是寒湿邪气久留体内所致,使用疾进疾出的针刺方法取足三里穴。湿邪在肠中造成肠胃不调的病证,治疗也取足三里穴,邪气盛的泻实,正气虚的补虚。麻风病,一般都用针刺其肿胀的部位,针刺之后,再用锋利的针刺这一部位,再用手挤按该处以压出毒气和恶血,直到消肿为止。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

图片

岁在辛丑五月廿八

【原文】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气海)、巨虚上廉、足三里几个穴位。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所以要取肓原穴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虚,刺厥阴经以泻肝实,取巨虚下廉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小肠经脉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

图片

岁在辛丑五月廿九

【原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掺杂苦水,还时不时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自己会被逮捕,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来抑制胆逆。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补虚泻实,以祛其邪。

图片

岁在辛丑五月三十

【原文】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饮食不能下咽,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使气下行;邪在下脘,就用针刺的散法以祛除积滞。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邪在膀胱,针刺取太阳大络。若发现足太阳经之络脉与厥阴经的小络有瘀血结聚的,针刺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辛丑六月初一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

【释义】诊断疾病时,察看病人的面色和眼神,可以推知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目睛的颜色,可以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

诊病时,医者要精神专注,仔细审查病人的形态、动静,再诊察气口、人迎的脉象:脉象坚实、滑利且洪大的,是邪气盛,病证日渐加重的表现;如果脉象软弱和缓,是正气虚,正在恢复之中,也是病邪将要衰退的征兆;各经脉诊候的部位实而有力的,是正气旺盛的表现,三天左右就可痊愈了。

气口属手太阴肺,朝百脉,主侯手足各脉之阴;人迎属足阳明胃,六腑之源,主候手足各脉之阳。

图片

图片

心智坊

学习日记,省思自我。

心智日志,生态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