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有品质的教育

 袁占舵 2021-10-20

做有品质的教育

河北省肃宁县教育局 袁占舵

有品质的教育是以心育心,以人化人。

基于生活,基于实际,基于孩子成长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只有融入了孩子,方能有效地引领孩子,这才是爱孩子的艺术。若脱离了孩子,就不会有真教育,传统教育下的那种高高在上“想当然”,按成人思维去说教,任你“制度设计”多么好,教育理念说的多么“先进”,多么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教育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甚至走到学生的对立面。教育应以生为本,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亦当如此,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只有基于学的“教”,才是有效力的,为教而教,则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

教育的要义是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自主管理的主人。教育的高境界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唤醒内潜力,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当下新课程改革的讲台不再允许教师“眉飞色舞”的表演,教室也不欢迎“声色俱厉”的深沉,课堂要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互动、生动、主动,让每一个学生“灵动”起来,通过学生动起来逐渐显现真理。

教育的意义是让孩子的生命增值。以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自省力和强大的学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课堂之外,更要构建多彩乐园,给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静待花开,需要一份教育定力。

教育的关键是要尊重“每一个”,要培育“这一个”。个性鲜明这是美的特质,教育已不允许“批量生产”,尤其是“集体无意识”。通过教育的手段去培养会独自思考的人,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真教育必须基于“因材施教”,“一人一案”,不可整齐划一。

教师怎样有效地引领孩子的成长?第一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视角去融入孩子,只有基于孩子的实际,不脱离孩子,才会有真教育的发生,第二是“学科+思维”,让科学精神和专业深度成为一种“常态”,减少盲动,依据自己的专业学科作为一种“切入点”,让学科学习更有整合力、更富生活化、更带鲜活性。

班级管理需要生本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宜多一点“文化解读”,依据“一班一品”,去构建班本的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多一点学生自治与民主的元素,生本化管理要自始至终体现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班规,作为班主任,您是居高临下地“抛给”学生,还是让学生“深度参与”,并由学生“听证”后发布?这关系到班规的亲和力和执行力,关系到法治思维和民主精神,一切都是课程,从细微处见高远。

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教育者,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住机会,并且要带千里镜去寻找机会,机会找着了,就用手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地发展彼。”教育者要走出一点点“自我”,降低教育姿态,“蹲下去”的同时,教育风骨就“站起来”了。请我们教育者多点淡定,实事求是地依据教育规律办事,做有品质的教育,摒弃“急呼呼”,享受自由自在的从容呼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