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皇族后代,将38个子女送到日本,临走前嘱咐:别做中国子民

 旧时楼台月 2021-10-20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生于皇家,享受着普通平民百姓可望不可及的锦衣玉食生活,就必然需要承担普通人不能承担的责任。作为王朝利益的最大受益者,王公贵族必然会拼尽全力维护王朝的利益。

但有这样一位清朝贵族,他曾为了维护大清的利益,兢兢业业,但最后却把38个儿女全都送往了国外,还特地嘱托子女们“别做中国子民”。

那么曾经的大清王族为何要把儿女送给一个日本人呢?他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其实善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他心中的“国”。

善耆在清朝的地位很高,他承袭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爵位,大清给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自然也会拼尽全力维护大清的利益,他也的确在晚清政坛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1900年是充满耻辱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手握王朝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在此时却逃跑了,北京城在八国联军的炮轰之下一片废墟。慈禧太后命李鸿章以及善耆等人回北京谈判,回到北京后,善耆发现自己的府邸早就被大火烧成了一片废墟,所以便对洋人极其憎恨,但为了大清他不得不平复心情,与洋人周旋。

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给李鸿章等人论功行赏,得知善耆的府邸被烧毁后,便将其任命为工巡局管理事务大臣,这个官职可不一般,主要负责修建各种工事,有不少“油水”可捞。

但善耆在上任后并没有贪赃枉法,反而锐意进取。先是整修了王府井大街,而后又开设了文明茶院,取消了实施已久的“妇女不能进戏院”的禁律,更让百姓们拍手称好的是,他上任后严惩了不少贪官。

虽然说他的确做了不少实事,但说到底善耆维护的都是大清的利益。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半壁江山随之崩溃,面对革命冲击,清政府招架无力,或许当时的他也知道,清政府的统治早就处于风雨缥缈之中了, 于是便与铁良等宗氏贵族组织了“宗社党”,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组建皇室内阁。




可是在革命的浪潮面前,这种滞后的改革怎么可能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清王朝,随着宣统皇帝退位,宗社党最后的努力归于失败。

对于当时只有6岁的宣统皇帝来说,王朝的覆灭根本算不上什么,他的生活费民国政府依旧会准时支付,但是对于那些见证过清王朝辉煌享受过贵族荣耀的遗老遗少们来说是十分悲痛。从宣统帝退位的那一刻开始,善耆便开始谋划着复辟大清王朝。

当时,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来威胁,日本和沙俄企图利用中国内部的混乱分裂中国领土。沙俄在内外蒙古叛乱时在蒙古地区制造了大规模的叛乱,而日本企图在东北复辟清王朝。

善耆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了勤王复国军,支持他们在东北复辟。但民国政府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没收了他所捐赠的财富。





民国4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他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引发了全国上下的一片反对,在革命党看来,这是时代的退步,在清朝的遗老遗少看来,这是乱臣贼子的逆反。

在孙中山准备发动二次革命时,善耆也联合了蒙古骑兵,准备发动叛乱,阻止袁世凯称帝,割据北方地区复辟大清。为了筹集军用,他将自己的所有家产抵押给了日本财阀,借了100万元,他用这笔钱招募了大量的土匪,购买了军备设施。

但没等行动,袁世凯就病死了,国内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他不得不终止计划,此时的他早就已经倾家荡产,根本没有能力继续折腾了。

心灰意冷的善耆,回到了旅顺,他把复辟大清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38个子女身上,他把孩子们全部送往了国外,在当时的他看来,日本是最有可能支持清王朝复辟的,所以他把38个子女都送到了日本,其中就包括川岛芳子。

1922年2月27日,抑郁成疾的善耆在旅顺不治身亡,临走前他特地叮嘱子女们“不做中国的官,更不许做中国的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